..续本文上一页诸欲」。24空诸欲是什么意义?偈颂简略不明,摩诃迦旃延分别解说为:
何为已空诸欲者?居士!若人于此诸欲,离贪,离欲,离爱,离渴,离热烦,离渴爱,居士!如是为已空诸欲者。25
「空诸欲」《杂阿含经》约空五欲说,而实不限于五欲的。诸欲的欲,包含了贪、欲、爱、渴、热烦、渴爱,正是系缚生死的,缘起支中渴爱支的种种相,也就是四谛中爱为集谛的爱。空诸欲与空住的意义相通,都是着重于离爱而不染着的。
【(五)世间空、空世间(p.6)】
《经集》的《彼岸道品》偈,说到了「观世间空」。26所说的世间空,或译作空世间。阿难曾提出来问佛:空世间是什么意义?如《相应部》(三五)「六处相应」(日译南传15•p.87~p.88)说:
阿难!眼,我我所空;色,我我所空;眼识,我我所空;眼触,我我所空;眼触因缘所生受,若苦若乐若非苦非乐,我我所空。……意触因缘所生受,若乐、若苦、若非苦非乐,我我所空。阿难!我我所空故,名空世间。
世间,佛约眼等内六处,色等六外处,六识,六触,六受说。这些,都是可破坏的,破坏法所以名为世间。27六处等我我所空,名为空世间。以无我我所为空,是空三昧的一般意义。
【(六)、空心解脱(p.7)】
《相应部》的「质多相应」,说到了四种心解脱28──无量心解脱,无所有心解脱,空心解脱,无相心解脱(《杂阿含经》作四种心三昧)。四种心解脱,名字不同,意义当然也不同了。但都是心解脱,也就可说文异义同。
约义异说
约意义不同说,「空心解脱」是「我、我所有空」,与「空世间」义一致。
约义同说
如约意义相同说,无量、无所有、无相 ──三种心解脱,修到最第一的,是不动心解脱。「不动心解脱者,染欲空,瞋恚空,愚痴空」。29这是说,无量等心解脱修到究竟处,是不动心解脱,也就是空心解脱。
贪、瞋、痴,是烦恼的大类,可以总摄一切烦恼的。离一切烦恼的不动心解脱,就是阿罗汉的见法涅槃。涅槃或无为,《阿含经》是以「贪欲灭,瞋恚灭,愚痴灭」──贪、瞋、痴的灭尽来表示的。30
所以四种心解脱的共同义,就是贪、瞋、痴空的心解脱。不同名字的心解脱,不外乎空心解脱,在修行方便上的多样化。31
依上来所说(空五欲,空世间,空心解脱的说明,都属于「弟子记说」),可见空与离烦恼的清净解脱,是不能分离的。
【(七)出世间空性=涅槃】
「空诸欲」,「空世间」──我我所空,「贪、瞋、痴空」,都是依生死世间说空的。
如彻底的贪空、瞋空、痴空,贪、瞋、痴永灭,也就显示了出世的涅槃。
《相应部》说到了这样的文句:
如来所说法,甚深,义甚深,出世间空性相应。32
佛说的法,为什么甚深?因为是「出世间空性」相应的。出世间空性,是圣者所自证的;如来所说而与之相应,也就甚深了。
四、空:依缘起而贯彻生死与涅槃(p.7〜p.8)
【(一)「缘起」甚深,「涅槃」倍复甚深】
出世间空性,是难见难觉,唯是自证的涅槃甚深。
佛依缘起说法,能引向涅槃,所以缘起也是甚深了。
阿难以为:佛说「此缘起甚奇,极甚深,明亦甚深,然我观见至浅至浅」,以此受到了佛的教诫。33
这样,甚深法有二:缘起甚深,涅槃甚深,如《杂阿含经》卷十二(第293经)(大正2•83c2~21)说: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世尊告异比丘:「我已度疑,离于犹豫,拔邪见刺,不复退转。心无所着故,何处有我?为彼比丘说法,为彼比丘说贤圣出世空相应缘起随顺法。所谓有是故是事有,是事有故是事起,所谓缘无明行,缘行识,缘识名色,缘名色六入处,缘六入处触,缘触受,缘受爱,缘爱取,缘取有,缘有生,缘生老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乃至如是纯大苦聚灭。如是说法,而彼比丘犹有疑惑、犹豫。先不得得想,不获获想,不证证想;今闻法已,心生忧苦、悔恨、蒙没、障碍。所以者何?此甚深处,所谓缘起;倍复甚深难见,所谓一切取离、爱尽、无欲、寂灭、涅槃。如此二法,谓有为、无为。有为者,若生、若住、若异、若灭;无为者,不生、不住、不异、不灭:是名比丘诸行苦、寂灭涅槃:因集故苦集,因灭故苦灭,断诸径路,灭于相续,相续灭灭,是名苦边。比丘!彼何所灭?谓有余苦。彼若灭止、清凉、息、没,所谓一切取灭、爱尽、无欲、寂灭、涅槃。」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相应部》的「梵天相应」,《中部》的《圣求经》等,也都说到了缘起与涅槃──二种甚深。34
【(二)「出世空相应缘起随顺法」】
涅槃甚深,缘起怎样的与之相应呢?
依缘起的「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阐明生死的集起。
依缘起的「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显示生死的寂灭(涅槃)。
缘起是有为,是世间,是空,所以修空(离却烦恼)以实现涅槃。
涅槃是无为,是出世间,也是空──出世间空性。
缘起─有为─世 间─空(空却烦恼)
涅槃─无为─出世间─空(出世间空性)
《杂阿含经》在说这二种甚深时,就说:「说贤圣出世空相应缘起随顺法」。35
「出世空相应缘起随顺法」,透露了「空」是依缘起而贯彻于生死与涅槃的。这虽是说一切有部所传,但是值得特别重视的!
注解
1^《空之探究》p.54:
空与空性。在旧译中,都是一律译为空的。自玄奘译出瑜伽系的论典,才严格的分别空与空性;以为空是遮遣妄执的,空性是空所显性,是离妄执而显的法性,所以是如实有的。初期佛典中,空与空性有什么分别呢?如「空诸欲」,「空世间」,「贪空、瞋空、痴空」,「空欲漏、空有漏、空无明漏」,「我我所空」,「无常、苦、空、无我」,在巴利文中,都是空──suñña。如「空心解脱」,「空解脱」,「空三昧」,「空等至」,「空住」,「内空、外空、俱空」(以上三种空,在『无碍道论』中,也是空),『空小经』,『空大经』:凡是作为观名、定名或经名的,都是空性──suññatā。我以为,「空」不只是否定词,离妄执烦恼是空,也表示无累的清净、寂静。空性,是空的名词化。初期圣典中的空性,并无空所显性的意义;只有「出世空性」,是甚深的涅槃。
2^《小部》或《杂藏》相关详细研究可参考印顺法师《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第十一章,p.793-p.866;《大智度论之作者及其翻译》p.77-p.80。
《小部》或《杂藏》,完整而流传到现在的,只是铜鍱部本。其他部派的,没有传来,或仅传一分。(《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p.794)
3^印顺法师《印度佛教思想史》p.36~p.37:
南传的《小部》,共有十五种:1、《小诵》,2、《法句》,3、《自说》,4、《如是语》,5、《经集》,6、《天宫事》,7、《饿鬼事》,8、《长老偈》,9、《长老尼偈》,10、《本生》,11、《义释》,12、《无碍解道》,13、《譬喻》,14、《佛种性》,15、《所行藏》。
4^印顺法师《杂阿含经论会编(上)》p.7 ~ p.8:
四阿含经,一向以为是同时集成的,但在近代研究中,虽意见不完全一致,而同认为成立是有先后的。关于四阿含经集成的先后,《瑜伽论摄事分》中,意外的保存了古代的结集传说,启示了一项重要的意义,那就是四阿含是以《杂阿含经》为根本的,如《论》(摄事分)卷八五(大正三0•七七二下)说:
杂阿笈摩者,谓于是中,世尊观待彼彼所化,宣说如来及诸弟子所说相应,蕴、界、处相应,缘起、食、谛相应,念住、正断、神足、根、力、觉支、道支、入出息念、学、证净等相应;又依八众说众相应。……即彼一切事相应教,间厕鸠集,是故说名杂阿笈摩」。
「即彼相应教,复以余相处中而说,是故说名中阿笈摩。即彼相应教,更以余相广长而说,是故说名长阿笈摩。即彼相应教,更以一二三等渐增分数道理而说,是故说名增一阿笈摩」。
佛法只是「一切事相应教」,随机散说,依相应部类而集成的,是《杂阿含经》。然后依不同意趣,更为不同的组织,成为《长》、《中》、《增一》(约「分数」说,名为《增支》)──三部。三阿含的法义,虽有不同的部分,但论到佛法根本,不外乎固有的「一切事相应教」的阐明,所以四部都被称为「事契经」。
另参见:印顺法师《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p.631。
5^ (1)印顺法师《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 p.501 ~ p.502:
「修多罗」的定义是,结集所成的,贯穿摄持的意思。这里面,没有略说与广说,长行与偈颂等任何区别。这一定义,含义最广,可通于「一切经」,而不限于「九分」与「十二分教」中的「修多罗」。
(2)印顺法师《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p.493:
教法在次第集成中,以形式或内容不同,渐形成不同的部类。把不同的部类,综合起来,成为「九分教」,这是教法的原始分类。
「九分教」是:「修多罗」、「祇夜」、「记说」、「伽陀」、「优陀那」、「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法」。
然在佛法的开展中,特别是律部与论议的发达,对于圣…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一节 引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