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一节 引言

  第一章《阿含》──空与解脱道

  第一节 引言(p.1~p.10)

  一、「空」为佛法的重要论题(p.1)

  空(śūnya, suñña)与空性(śūnyatā,suññatā)1,是佛法中的重要术语。在佛法的弘传流通中,「空」义不断的发扬,从佛被称为「空王」,佛教被称为「空门」,就可以想见空义的广大深远了。

  

  「空」与「空性」的早期意义,到底表示了什么?

  

  在什么情况下,空性竟表示了最普遍的真理,绝对的真理呢?

  

  佛法所处理的问题,本是当时印度宗教界的共同问题。

  面对生而又死,死而又生──「生死流转」的事实。

  而求得生死的彻底解脱──「涅槃」,也就是最高理想的实现。

  事实与理想,原则上大致相近,而怎样来实现解脱,各教派所提出的见解与方法,却各不相同。

  释尊基于人生真义的大觉,提出了独到的正道──中道。

  

  释尊的原始教说,实际上并没有以「空」为主题来宣扬,但佛法的特性,确乎可以「空」来表达。所以在佛法中,空义越来越重要,终于成为佛法甚深的主要论题。

  

  二、初期圣典(p.2)

  空与空性,先依初期圣典来观察。那些是初期圣典呢?代表初期的契经,现存汉译的四阿含经,及巴利藏的五部。

  

  【(一)汉译阿含经】

  《杂阿含经》,宋求那跋陀罗译(佚失二卷)。(说一切有部的诵本)

  《中阿含经》,东晋僧伽提婆译。(说一切有部的诵本)

  《长阿含经》,后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法藏部的诵本)

  《增壹阿含经》,苻秦昙摩难提译出,由东晋僧伽提婆改正。(大众部末派的诵本,已有大乘思想)

  此外,有《别译杂阿含经》,失译,是《杂阿含经》的一部分。(可能是饮光部的诵本)

  【(二)巴利藏五部(赤铜鍱部的诵本)】

  《长部》。(与《长阿含经》相当)

  《中部》。(与《中阿含经》相当)

  《相应部》。(与《杂阿含经》相当)

  《增支部》。(与《增一阿含经》相当)

  《小部》2,共十五种。3 其中,二、《法句》;五、《经集》。《经集》分「蛇品」,「小品」,「大品」,「义品」,「彼岸道品」:是《小部》中成立比较早的。

  【(三)别说《杂阿含经》】

  这些早期教说,《杂阿含经》是其他三阿含的根本。4

  

  《杂阿含经》可分为三类:

  「修多罗」5,是简短的散文。原始结集者,将一则一则的佛说,随类而集成四部:五蕴,六处,因缘,道品。这是随类而集成的,所以名为相应教;相应也有杂厕的意思。这是最原始的教说,不过现存的已杂有后出的成分。

  「祇夜」6,与《相应部》的「有偈品」相当。祇夜本是一切偈颂的通称,由于「有偈品」成为相应修多罗的一分,其他偈颂,如《法句》,《经集》等,就被称为「伽陀」,「优陀那」7了。

  「记说」8,有「弟子记说」与「如来记说」。「弟子记说」,重于分别法义,已有解说「祇夜」的经说。

  《杂阿含经》有这三分9,集出是有次第先后的10。现存的汉译与巴利文藏,不但集出有先后,而且都是部派的诵本,含有部派的成分,这是不可不加注意的!

  

  三、与「空」有关的几个重要语词(p.3~p.8)

  空屋.空舍。(p.3)

  空宫殿。(p.3~p.4)

  空住、空三昧。(p.4~p.6)

  空诸欲(空五欲)。(p.6)

  世间空、空世间。(p.6~p.7)

  空心解脱(贪瞋痴空)。(p.7)

  出世间空性=涅槃。(p.8)

  【(一)空屋.空舍】

  在初期圣典中,空与住处有关,如《相应部》(五四)「入出息相应」说:

  

  比丘!往阿练若,往树下,往空屋,结跏趺坐,正身,修普前念,正念入息,正念出息。11 (日译南传16下•p.181)

  佛与出家弟子的修行处,经中一再说到:阿练若,树下,空屋。这三处是最一般的,还有岩洞,冢间等地方。

  

  空屋(suññagāra),或译为空闲处,空舍,空所,静室等。

  

  与suññagāra大体相同的,还有译为空舍的suñña-geha。12

  

  空屋,空舍,是旷野处的小屋,适合于修习禅观的住处13。

  

  【(二)空宫殿】

  1、空虚梵天宫(梵天=初禅天)

  当时宗教传说中的空宫殿,如《长部》(二四)《波梨经》(日译南传8•p.36~p.37)说:

  世界生时,空虚梵天宫现。时有有情寿尽,或功德因尽,光音天没,空虚梵天宫生。14

  空虚梵天宫,《长阿含经》译为「空梵处」。15这是适应印度创造神的梵天信仰,而给以佛教的解说。

  2、四王天小榵树林空宫殿(四王天=六欲天之第一天)

  又有獘宿(Pāyāsi)王不净布施,死后生于「榵树林空宫殿」的传说。16

  空宫殿表示宫殿里是没有别人的,如《阿鲳夷经》说:「我先至此,独一无侣」。17

  

  【(三)空住:修习禅慧的住处(p.4)】

  天上的空宫殿,人间的空屋,本来是世俗语言,并没有什么特殊意义,空只是没有什么人、物而已。但作为修行者的住处──空屋、空舍,却启发了一项深远的意义。住在空屋中,没有外来的嚣杂烦扰,当然是宁静的,闲适的。在这里修习禅慧,不为外境所惑乱,不起内心的烦(动)恼(乱),这种心境,不正如空屋那样的空吗?

  

  《杂阿含经》说:「犹如空舍宅,牟尼心虚寂」;「云何无所求,空寂在于此,独一处空闲,而得心所乐」。18明确的表示了,以空屋来象征禅心空寂的意义。所以在空屋中修行,空屋是修行者的住处;修行者的禅慧住处,正如空屋那样,于是就称为「空住」(suññatā-vihāra),「空住定」(suññatā-vihāra-samāpatti)了。

  

  如毗诃罗(vihāra),后来几乎是寺院的通称。然在古代,vihāra也是旷野的小屋,修行者作为风雨酷热时暂时休憩的住处。这是修行者的住处,所以禅慧安住的境地,也名为住,而有「空住」,「寂静住」(śāntivihāra)等名目。

  

  总之,在空闲处修行,引起了以空来象征禅慧的境地,是「空」义不断昂扬的初期意义。

  

  空住19,是佛教初期被尊重的禅慧,如《杂阿含经》卷九(第236经)(大正2•57b)说: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尊者舍利弗,晨朝着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乞食已,还精舍,举衣钵,洗足已,持尼师檀,入林中昼日坐禅。时舍利弗从禅觉,诣世尊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

  尔时、佛告舍利弗:「汝从何来」?

  舍利弗答言:「世尊!从林中昼日坐禅来」。

  佛告舍利弗:「今入何等禅住」?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今于林中入空三昧禅住」。

  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舍利弗!汝今入上座禅住而坐禅。若诸比丘欲入上座禅者,当如是学。若入城时,若行乞食时,若出城时,当作是思惟:我今眼见色,颇起欲、恩爱、爱念、着不?

  舍利弗!比丘作如是观时,若眼识于色有爱、念、染著者,彼比丘为断恶不善故,当勤欲方便堪能,系念修学。譬如有人火烧头衣,为尽灭故,当起增上方便,勤教令灭。

  彼比丘亦复如是,当起增上勤欲方便,系念修学。若比丘观察时,若于道路,若聚落中行乞食,若出聚落,于其中间,眼识于色无有爱、念、染著者,彼比丘愿以此喜乐善根,日夜精勤,系念修习。是名比丘于行、住、坐、卧,净除乞食,是故此经名清净乞食住」。

  佛说此经已,尊者舍利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此经,巴利藏是编入《中部》的,名为《乞食清净经》。比较起来,《杂阿含经》的文句,简要得多,应该是初集出的。

  

  《乞食清净经》中,舍利弗说:「我今多住空住」。佛赞叹说:「空住是大人住」20。大人住,《杂阿含经》作「上座禅住」。上座,或译「尊者」,所以《瑜伽论》作「尊胜空住」。21无论是大人住,尊胜空住,都表示了在一切禅慧中,空住是伟大的,可尊崇的。

  

  传说佛灭百年,举行七百结集时,长老一切去(Sabbakāmi)多入空住。分别说系的律典,也称之为「大人三昧」;《十诵律》作「上三昧行」。22可见空住──空三昧,在佛教初期,受到了佛教界的推崇。

  

  舍利弗与一切去的空住,都是在静坐中,但佛对舍利弗说:要入上座禅住的,在出入往来乞食(行住坐卧)时,应该这样的正思惟:在眼见色,……意知法时,有没有「爱念染着」?23

  

  如有爱念染着,那就「为断恶不善故,当勤欲方便堪能系念修学」。

  

  如没有,那就「愿以此喜乐善根,日夜精勤系念修习」。

  

  这可见修习空住,不仅是静坐时修,更要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安住远离爱念染着的清净。

  

  离去爱念染着,是空;没有爱念染着的清净,也是空:空,表示了离爱染而清净的境地。

  

  《中部》的《空小经》,《空大经》,是依此经所说的空住,修习传宏而又分别集出的。在空的修行中,这是值得尊重的「空经」。

  

  【(四)空诸欲(空五欲)(p.5〜p.6)】

  《义品》的答摩犍提所问偈,说到了「空…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一节 引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