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一節 引言

  第一章《阿含》──空與解脫道

  第一節 引言(p.1~p.10)

  一、「空」爲佛法的重要論題(p.1)

  空(śūnya, suñña)與空性(śūnyatā,suññatā)1,是佛法中的重要術語。在佛法的弘傳流通中,「空」義不斷的發揚,從佛被稱爲「空王」,佛教被稱爲「空門」,就可以想見空義的廣大深遠了。

  

  「空」與「空性」的早期意義,到底表示了什麼?

  

  在什麼情況下,空性竟表示了最普遍的真理,絕對的真理呢?

  

  佛法所處理的問題,本是當時印度宗教界的共同問題。

  面對生而又死,死而又生──「生死流轉」的事實。

  而求得生死的徹底解脫──「涅槃」,也就是最高理想的實現。

  事實與理想,原則上大致相近,而怎樣來實現解脫,各教派所提出的見解與方法,卻各不相同。

  釋尊基于人生真義的大覺,提出了獨到的正道──中道。

  

  釋尊的原始教說,實際上並沒有以「空」爲主題來宣揚,但佛法的特性,確乎可以「空」來表達。所以在佛法中,空義越來越重要,終于成爲佛法甚深的主要論題。

  

  二、初期聖典(p.2)

  空與空性,先依初期聖典來觀察。那些是初期聖典呢?代表初期的契經,現存漢譯的四阿含經,及巴利藏的五部。

  

  【(一)漢譯阿含經】

  《雜阿含經》,宋求那跋陀羅譯(佚失二卷)。(說一切有部的誦本)

  《中阿含經》,東晉僧伽提婆譯。(說一切有部的誦本)

  《長阿含經》,後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法藏部的誦本)

  《增壹阿含經》,苻秦昙摩難提譯出,由東晉僧伽提婆改正。(大衆部末派的誦本,已有大乘思想)

  此外,有《別譯雜阿含經》,失譯,是《雜阿含經》的一部分。(可能是飲光部的誦本)

  【(二)巴利藏五部(赤銅鍱部的誦本)】

  《長部》。(與《長阿含經》相當)

  《中部》。(與《中阿含經》相當)

  《相應部》。(與《雜阿含經》相當)

  《增支部》。(與《增一阿含經》相當)

  《小部》2,共十五種。3 其中,二、《法句》;五、《經集》。《經集》分「蛇品」,「小品」,「大品」,「義品」,「彼岸道品」:是《小部》中成立比較早的。

  【(叁)別說《雜阿含經》】

  這些早期教說,《雜阿含經》是其他叁阿含的根本。4

  

  《雜阿含經》可分爲叁類:

  「修多羅」5,是簡短的散文。原始結集者,將一則一則的佛說,隨類而集成四部:五蘊,六處,因緣,道品。這是隨類而集成的,所以名爲相應教;相應也有雜廁的意思。這是最原始的教說,不過現存的已雜有後出的成分。

  「祇夜」6,與《相應部》的「有偈品」相當。祇夜本是一切偈頌的通稱,由于「有偈品」成爲相應修多羅的一分,其他偈頌,如《法句》,《經集》等,就被稱爲「伽陀」,「優陀那」7了。

  「記說」8,有「弟子記說」與「如來記說」。「弟子記說」,重于分別法義,已有解說「祇夜」的經說。

  《雜阿含經》有這叁分9,集出是有次第先後的10。現存的漢譯與巴利文藏,不但集出有先後,而且都是部派的誦本,含有部派的成分,這是不可不加注意的!

  

  叁、與「空」有關的幾個重要語詞(p.3~p.8)

  空屋.空舍。(p.3)

  空宮殿。(p.3~p.4)

  空住、空叁昧。(p.4~p.6)

  空諸欲(空五欲)。(p.6)

  世間空、空世間。(p.6~p.7)

  空心解脫(貪瞋癡空)。(p.7)

  出世間空性=涅槃。(p.8)

  【(一)空屋.空舍】

  在初期聖典中,空與住處有關,如《相應部》(五四)「入出息相應」說:

  

  比丘!往阿練若,往樹下,往空屋,結跏趺坐,正身,修普前念,正念入息,正念出息。11 (日譯南傳16下•p.181)

  佛與出家弟子的修行處,經中一再說到:阿練若,樹下,空屋。這叁處是最一般的,還有岩洞,冢間等地方。

  

  空屋(suññagāra),或譯爲空閑處,空舍,空所,靜室等。

  

  與suññagāra大體相同的,還有譯爲空舍的suñña-geha。12

  

  空屋,空舍,是曠野處的小屋,適合于修習禅觀的住處13。

  

  【(二)空宮殿】

  1、空虛梵天宮(梵天=初禅天)

  當時宗教傳說中的空宮殿,如《長部》(二四)《波梨經》(日譯南傳8•p.36~p.37)說:

  世界生時,空虛梵天宮現。時有有情壽盡,或功德因盡,光音天沒,空虛梵天宮生。14

  空虛梵天宮,《長阿含經》譯爲「空梵處」。15這是適應印度創造神的梵天信仰,而給以佛教的解說。

  2、四王天小榵樹林空宮殿(四王天=六欲天之第一天)

  又有獘宿(Pāyāsi)王不淨布施,死後生于「榵樹林空宮殿」的傳說。16

  空宮殿表示宮殿裏是沒有別人的,如《阿鲳夷經》說:「我先至此,獨一無侶」。17

  

  【(叁)空住:修習禅慧的住處(p.4)】

  天上的空宮殿,人間的空屋,本來是世俗語言,並沒有什麼特殊意義,空只是沒有什麼人、物而已。但作爲修行者的住處──空屋、空舍,卻啓發了一項深遠的意義。住在空屋中,沒有外來的囂雜煩擾,當然是甯靜的,閑適的。在這裏修習禅慧,不爲外境所惑亂,不起內心的煩(動)惱(亂),這種心境,不正如空屋那樣的空嗎?

  

  《雜阿含經》說:「猶如空舍宅,牟尼心虛寂」;「雲何無所求,空寂在于此,獨一處空閑,而得心所樂」。18明確的表示了,以空屋來象征禅心空寂的意義。所以在空屋中修行,空屋是修行者的住處;修行者的禅慧住處,正如空屋那樣,于是就稱爲「空住」(suññatā-vihāra),「空住定」(suññatā-vihāra-samāpatti)了。

  

  如毗诃羅(vihāra),後來幾乎是寺院的通稱。然在古代,vihāra也是曠野的小屋,修行者作爲風雨酷熱時暫時休憩的住處。這是修行者的住處,所以禅慧安住的境地,也名爲住,而有「空住」,「寂靜住」(śāntivihāra)等名目。

  

  總之,在空閑處修行,引起了以空來象征禅慧的境地,是「空」義不斷昂揚的初期意義。

  

  空住19,是佛教初期被尊重的禅慧,如《雜阿含經》卷九(第236經)(大正2•57b)說: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舍利弗,晨朝著衣持缽,入舍衛城乞食。乞食已,還精舍,舉衣缽,洗足已,持尼師檀,入林中晝日坐禅。時舍利弗從禅覺,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

  爾時、佛告舍利弗:「汝從何來」?

  舍利弗答言:「世尊!從林中晝日坐禅來」。

  佛告舍利弗:「今入何等禅住」?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今于林中入空叁昧禅住」。

  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舍利弗!汝今入上座禅住而坐禅。若諸比丘欲入上座禅者,當如是學。若入城時,若行乞食時,若出城時,當作是思惟:我今眼見色,頗起欲、恩愛、愛念、著不?

  舍利弗!比丘作如是觀時,若眼識于色有愛、念、染著者,彼比丘爲斷惡不善故,當勤欲方便堪能,系念修學。譬如有人火燒頭衣,爲盡滅故,當起增上方便,勤教令滅。

  彼比丘亦複如是,當起增上勤欲方便,系念修學。若比丘觀察時,若于道路,若聚落中行乞食,若出聚落,于其中間,眼識于色無有愛、念、染著者,彼比丘願以此喜樂善根,日夜精勤,系念修習。是名比丘于行、住、坐、臥,淨除乞食,是故此經名清淨乞食住」。

  佛說此經已,尊者舍利弗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此經,巴利藏是編入《中部》的,名爲《乞食清淨經》。比較起來,《雜阿含經》的文句,簡要得多,應該是初集出的。

  

  《乞食清淨經》中,舍利弗說:「我今多住空住」。佛贊歎說:「空住是大人住」20。大人住,《雜阿含經》作「上座禅住」。上座,或譯「尊者」,所以《瑜伽論》作「尊勝空住」。21無論是大人住,尊勝空住,都表示了在一切禅慧中,空住是偉大的,可尊崇的。

  

  傳說佛滅百年,舉行七百結集時,長老一切去(Sabbakāmi)多入空住。分別說系的律典,也稱之爲「大人叁昧」;《十誦律》作「上叁昧行」。22可見空住──空叁昧,在佛教初期,受到了佛教界的推崇。

  

  舍利弗與一切去的空住,都是在靜坐中,但佛對舍利弗說:要入上座禅住的,在出入往來乞食(行住坐臥)時,應該這樣的正思惟:在眼見色,……意知法時,有沒有「愛念染著」?23

  

  如有愛念染著,那就「爲斷惡不善故,當勤欲方便堪能系念修學」。

  

  如沒有,那就「願以此喜樂善根,日夜精勤系念修習」。

  

  這可見修習空住,不僅是靜坐時修,更要應用于日常生活中,安住遠離愛念染著的清淨。

  

  離去愛念染著,是空;沒有愛念染著的清淨,也是空:空,表示了離愛染而清淨的境地。

  

  《中部》的《空小經》,《空大經》,是依此經所說的空住,修習傳宏而又分別集出的。在空的修行中,這是值得尊重的「空經」。

  

  【(四)空諸欲(空五欲)(p.5〜p.6)】

  《義品》的答摩犍提所問偈,說到了「空…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一節 引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