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一節 引言▪P2

  ..續本文上一頁諸欲」。24空諸欲是什麼意義?偈頌簡略不明,摩诃迦旃延分別解說爲:

  

  何爲已空諸欲者?居士!若人于此諸欲,離貪,離欲,離愛,離渴,離熱煩,離渴愛,居士!如是爲已空諸欲者。25

  「空諸欲」《雜阿含經》約空五欲說,而實不限于五欲的。諸欲的欲,包含了貪、欲、愛、渴、熱煩、渴愛,正是系縛生死的,緣起支中渴愛支的種種相,也就是四谛中愛爲集谛的愛。空諸欲與空住的意義相通,都是著重于離愛而不染著的。

  

  【(五)世間空、空世間(p.6)】

  《經集》的《彼岸道品》偈,說到了「觀世間空」。26所說的世間空,或譯作空世間。阿難曾提出來問佛:空世間是什麼意義?如《相應部》(叁五)「六處相應」(日譯南傳15•p.87~p.88)說:

  

  阿難!眼,我我所空;色,我我所空;眼識,我我所空;眼觸,我我所空;眼觸因緣所生受,若苦若樂若非苦非樂,我我所空。……意觸因緣所生受,若樂、若苦、若非苦非樂,我我所空。阿難!我我所空故,名空世間。

  世間,佛約眼等內六處,色等六外處,六識,六觸,六受說。這些,都是可破壞的,破壞法所以名爲世間。27六處等我我所空,名爲空世間。以無我我所爲空,是空叁昧的一般意義。

  

  【(六)、空心解脫(p.7)】

  《相應部》的「質多相應」,說到了四種心解脫28──無量心解脫,無所有心解脫,空心解脫,無相心解脫(《雜阿含經》作四種心叁昧)。四種心解脫,名字不同,意義當然也不同了。但都是心解脫,也就可說文異義同。

  

  約義異說

  約意義不同說,「空心解脫」是「我、我所有空」,與「空世間」義一致。

  約義同說

  如約意義相同說,無量、無所有、無相 ──叁種心解脫,修到最第一的,是不動心解脫。「不動心解脫者,染欲空,瞋恚空,愚癡空」。29這是說,無量等心解脫修到究竟處,是不動心解脫,也就是空心解脫。

  貪、瞋、癡,是煩惱的大類,可以總攝一切煩惱的。離一切煩惱的不動心解脫,就是阿羅漢的見法涅槃。涅槃或無爲,《阿含經》是以「貪欲滅,瞋恚滅,愚癡滅」──貪、瞋、癡的滅盡來表示的。30

  

  所以四種心解脫的共同義,就是貪、瞋、癡空的心解脫。不同名字的心解脫,不外乎空心解脫,在修行方便上的多樣化。31

  

  依上來所說(空五欲,空世間,空心解脫的說明,都屬于「弟子記說」),可見空與離煩惱的清淨解脫,是不能分離的。

  

  【(七)出世間空性=涅槃】

  「空諸欲」,「空世間」──我我所空,「貪、瞋、癡空」,都是依生死世間說空的。

  如徹底的貪空、瞋空、癡空,貪、瞋、癡永滅,也就顯示了出世的涅槃。

  《相應部》說到了這樣的文句:

  

  如來所說法,甚深,義甚深,出世間空性相應。32

  佛說的法,爲什麼甚深?因爲是「出世間空性」相應的。出世間空性,是聖者所自證的;如來所說而與之相應,也就甚深了。

  

  四、空:依緣起而貫徹生死與涅槃(p.7〜p.8)

  【(一)「緣起」甚深,「涅槃」倍複甚深】

  出世間空性,是難見難覺,唯是自證的涅槃甚深。

  

  佛依緣起說法,能引向涅槃,所以緣起也是甚深了。

  

  阿難以爲:佛說「此緣起甚奇,極甚深,明亦甚深,然我觀見至淺至淺」,以此受到了佛的教誡。33

  

  這樣,甚深法有二:緣起甚深,涅槃甚深,如《雜阿含經》卷十二(第293經)(大正2•83c2~21)說: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異比丘:「我已度疑,離于猶豫,拔邪見刺,不複退轉。心無所著故,何處有我?爲彼比丘說法,爲彼比丘說賢聖出世空相應緣起隨順法。所謂有是故是事有,是事有故是事起,所謂緣無明行,緣行識,緣識名色,緣名色六入處,緣六入處觸,緣觸受,緣受愛,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乃至如是純大苦聚滅。如是說法,而彼比丘猶有疑惑、猶豫。先不得得想,不獲獲想,不證證想;今聞法已,心生憂苦、悔恨、蒙沒、障礙。所以者何?此甚深處,所謂緣起;倍複甚深難見,所謂一切取離、愛盡、無欲、寂滅、涅槃。如此二法,謂有爲、無爲。有爲者,若生、若住、若異、若滅;無爲者,不生、不住、不異、不滅:是名比丘諸行苦、寂滅涅槃:因集故苦集,因滅故苦滅,斷諸徑路,滅于相續,相續滅滅,是名苦邊。比丘!彼何所滅?謂有余苦。彼若滅止、清涼、息、沒,所謂一切取滅、愛盡、無欲、寂滅、涅槃。」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相應部》的「梵天相應」,《中部》的《聖求經》等,也都說到了緣起與涅槃──二種甚深。34

  

  【(二)「出世空相應緣起隨順法」】

  涅槃甚深,緣起怎樣的與之相應呢?

  

  依緣起的「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闡明生死的集起。

  

  依緣起的「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顯示生死的寂滅(涅槃)。

  

  緣起是有爲,是世間,是空,所以修空(離卻煩惱)以實現涅槃。

  

  涅槃是無爲,是出世間,也是空──出世間空性。

  

  緣起─有爲─世 間─空(空卻煩惱)

  

  涅槃─無爲─出世間─空(出世間空性)

  

  《雜阿含經》在說這二種甚深時,就說:「說賢聖出世空相應緣起隨順法」。35

  

  「出世空相應緣起隨順法」,透露了「空」是依緣起而貫徹于生死與涅槃的。這雖是說一切有部所傳,但是值得特別重視的!

  

  注解

  1^《空之探究》p.54:

  空與空性。在舊譯中,都是一律譯爲空的。自玄奘譯出瑜伽系的論典,才嚴格的分別空與空性;以爲空是遮遣妄執的,空性是空所顯性,是離妄執而顯的法性,所以是如實有的。初期佛典中,空與空性有什麼分別呢?如「空諸欲」,「空世間」,「貪空、瞋空、癡空」,「空欲漏、空有漏、空無明漏」,「我我所空」,「無常、苦、空、無我」,在巴利文中,都是空──suñña。如「空心解脫」,「空解脫」,「空叁昧」,「空等至」,「空住」,「內空、外空、俱空」(以上叁種空,在『無礙道論』中,也是空),『空小經』,『空大經』:凡是作爲觀名、定名或經名的,都是空性──suññatā。我以爲,「空」不只是否定詞,離妄執煩惱是空,也表示無累的清淨、寂靜。空性,是空的名詞化。初期聖典中的空性,並無空所顯性的意義;只有「出世空性」,是甚深的涅槃。

  2^《小部》或《雜藏》相關詳細研究可參考印順法師《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第十一章,p.793-p.866;《大智度論之作者及其翻譯》p.77-p.80。

  《小部》或《雜藏》,完整而流傳到現在的,只是銅鍱部本。其他部派的,沒有傳來,或僅傳一分。(《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p.794)

  3^印順法師《印度佛教思想史》p.36~p.37:

  南傳的《小部》,共有十五種:1、《小誦》,2、《法句》,3、《自說》,4、《如是語》,5、《經集》,6、《天宮事》,7、《餓鬼事》,8、《長老偈》,9、《長老尼偈》,10、《本生》,11、《義釋》,12、《無礙解道》,13、《譬喻》,14、《佛種性》,15、《所行藏》。

  4^印順法師《雜阿含經論會編(上)》p.7 ~ p.8:

  四阿含經,一向以爲是同時集成的,但在近代研究中,雖意見不完全一致,而同認爲成立是有先後的。關于四阿含經集成的先後,《瑜伽論攝事分》中,意外的保存了古代的結集傳說,啓示了一項重要的意義,那就是四阿含是以《雜阿含經》爲根本的,如《論》(攝事分)卷八五(大正叁0•七七二下)說:

  雜阿笈摩者,謂于是中,世尊觀待彼彼所化,宣說如來及諸弟子所說相應,蘊、界、處相應,緣起、食、谛相應,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支、道支、入出息念、學、證淨等相應;又依八衆說衆相應。……即彼一切事相應教,間廁鸠集,是故說名雜阿笈摩」。

  

  「即彼相應教,複以余相處中而說,是故說名中阿笈摩。即彼相應教,更以余相廣長而說,是故說名長阿笈摩。即彼相應教,更以一二叁等漸增分數道理而說,是故說名增一阿笈摩」。

  

  佛法只是「一切事相應教」,隨機散說,依相應部類而集成的,是《雜阿含經》。然後依不同意趣,更爲不同的組織,成爲《長》、《中》、《增一》(約「分數」說,名爲《增支》)──叁部。叁阿含的法義,雖有不同的部分,但論到佛法根本,不外乎固有的「一切事相應教」的闡明,所以四部都被稱爲「事契經」。

  另參見:印順法師《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p.631。

  5^ (1)印順法師《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 p.501 ~ p.502:

  「修多羅」的定義是,結集所成的,貫穿攝持的意思。這裏面,沒有略說與廣說,長行與偈頌等任何區別。這一定義,含義最廣,可通于「一切經」,而不限于「九分」與「十二分教」中的「修多羅」。

  (2)印順法師《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p.493:

  教法在次第集成中,以形式或內容不同,漸形成不同的部類。把不同的部類,綜合起來,成爲「九分教」,這是教法的原始分類。

  

  「九分教」是:「修多羅」、「祇夜」、「記說」、「伽陀」、「優陀那」、「本事」、「本生」、「方廣」、「未曾有法」。

  

  然在佛法的開展中,特別是律部與論議的發達,對于聖…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一節 引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