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体和宫殿的物质,唯有精神存在;以心识住于深妙的禅定中,既无形体,亦无国土之色质,故名无色界天。此天亦因其禅定功夫之深浅分为四层。
现说梵王,只是三界中色界大梵天的天主;不但断欲离爱,戒善具足,获得初禅定力;还要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具大福慧,才有资格做大梵天王。楞严经说:“若诸众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尘,欲身清净;我于彼前,现梵王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观世音菩萨,观其欲界如有厌离尘欲,希望获得清净之身而持戒修善的众生,应以梵王身得度脱的,即为此类众生,现梵王身,为说离爱断欲的方法,使其解脱欲界之苦,而得生色界。
(2)现帝释身
应以帝释身得度者,即现帝释身而为说法。
帝释,又名释提桓因,译名能为主,是欲界第二层忉利天的天主。佛经记载:在释迦佛以前,迦叶佛像法中,有一个非常贫穷的女子,看见迦叶佛像的金箔脱落,本应重敷佛金,可惜心有余而力不足,因而向其他三十二人劝捐,集资以敷佛金,以此福报而为三十三天的天主。其余出资随喜功德的三十二人所获福报,为其余三十二天的天子。
现在观世音菩萨,因为观见人道众生,信仰上帝的缘故,不妨示现帝释身,以投其所好,然后渐渐引入佛道。但在楞严经说:“若诸众生,欲为天主,统领诸天,我于彼前,现帝释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总之,无论是欲登天帝之位的众生,抑或愿为上帝儿女的凡夫俗子,观世音菩萨都权巧方便为他们示现帝释身,为他们说五戒十善好生行慈之法,以满他们所愿。可见观音菩萨利生的悲愿,是何等的深切而又平等,既不分种族、不分界限、不分凡圣,亦不问信仰的异同,一律平等教化,拔苦与乐,绝对不会因信得救,不信便入地狱。
(3)现自在天身
应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
自在天,是欲界最高的一层,又名他化自在天。能以其他诸天所化现的娱乐,作为自己享受,摄为己有,自在无碍,故以名他化自在天。楞严经说:“若诸众生,欲身自在,游行十方,我于彼前,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观世音菩萨,以其妙智观察欲界众生,若有希望获得自在天身,以便逍遥自在,游行十方而无阻碍的机感的话,观世音菩萨即于其前,现自在天身,为说上品十善等法,令其成就自在天福报。
或说:六欲天中,别有魔王宫,亦在他化自在天所摄。那么,观世音菩萨,该是为教化这等天魔,所以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使其解脱了。
(4)现大自在天身
应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
此天居色界之顶,余经称为“摩醯首罗”。其实,梵语是摩醯湿伐,译为大自在。此类众生,有三眼八臂,骑白牛,执白拂,飞行虚空,统治三千大千世界,为大千界主,得大自在,故名大自在天。
观世音菩萨,以其观智观察欲界人天众生,如有希望得此自在之身的,便于其前,现大自在天身,为彼说上品十善,以及乐是苦因,舍念清净等法,令彼成就。故楞严经中观世音菩萨说:“若诸众生,欲身自在,飞行虚空,我于彼前,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5)现天大将军身
应以天大将军身得度者,即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
天大将军,是统领天龙八部鬼神的大将。其的职责是拥护佛法,救护国土,巡视世间,除妖降福,赏善罚恶。如韦陀菩萨,本其护教护人的愿力,示现天大将军身,作为忉利天主的外臣。楞严经说:“若诸众生,爱统鬼神,救护国土,我于彼前,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诸众生,指人道及八部鬼神。其中若有人或其他八部众生,若喜欢统领鬼神,立志救护国土的,观世音菩萨即为彼等示现天大将军身,为说五戒十善,及秘密神咒,呼召鬼神之法,令其成就天大将军身之威勇;以遂其摧邪辅正,保国卫民,护法安僧之志。
(6)现四天王身
应以毗沙门身得度者,即现毗沙门身而为说法。
梵语毗沙门,译为多闻,是四天王中北方多闻天王。楞严经观世音说:“若诸众生,爱生天宫,驱使鬼神;我于彼前,现四天王国太子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据此可知,本品所说毗沙门身,即举一而该三了。此四天王是天帝释的外臣武将,居住须弥山腰,各领三部鬼神,令不恼人,恒护正法。金光明经说:“我等四王,二十八部,百千鬼神,以净天眼,常观拥护,此阎浮提;是故我等,名护世王。”
观世音菩萨,观察人道众生,或四天人民,如有志爱生四天王宫为太子,或发愿为天王护国安邦的,即为彼等示现天王身,为说上品十善,以及统领鬼神,护国安邦之法,令其成就。
(三)能应五人
(1)现小王身
应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现小王身而为说法。
世间人王有五种。一金名轮王,即是转轮圣王,身具三十二相,有七宝随身,谓四天下象宝、马宝、将军宝、义臣宝、宝藏瓶、女宝,是人中最胜者,能统治四天下,以十善化世。登位之时,有金轮宝,从空飞下,而至其前;乘此轮宝,一日能游行东西南北四大部洲,各国无不服从,故名转轮圣王。
二是银轮王,即位之时,有银轮宝,从空飞至;乘之一日能游行东西南三洲,王三天下,各国皆悉服从。
三是铜轮王,有铜轮宝,能游行东南二洲,各国皆归其统领。
四是铁轮王,有铁轮宝,能游行南胆部洲,所有各国皆归其统辖。据说:印度的阿育王,即是铁轮王。
五是散粟王,指世界上每一国家的国王,其数之多,犹如散布其粟,遍地皆是,故名散粟王。今经文说“小王”,是五王中最后一种。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说:“若诸众生,乐为人王,我于彼前,现人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王为人中至尊,谁不羡慕?然欲为一国之君,非先修福植德不可。是以观世音菩萨,见有欲为人王的机感,即现人王之身,为说五戒十善,生贵之因,以及帝王德业等法,令其成就为皇福德,满其镇国泽民之愿。或有众生不信佛法,非以人王威德尊严,施以佛法教化不可;观世音菩萨,即为此类众生,现人王身而为说法。
(2)现长者身
应以长者身得度者,即现长者身而为说法。
长者,梵语是疑叻贺钵底,是积财具德之通称。世间长者具十德:
一姓贵、为刹帝利种。二位高、朝中元老、宰辅、太傅之类。三大富、仓廪充富。四威猛、具大权威,使人肃然起敬。五智深、心如日月,慧灿珠玑。六年耆、耆年宿德,老当益壮。七行净、私德磊落,俯仰无愧,堪为人范。八礼备、威仪庠序,待人以礼。九上叹、上为王者所称赞。十下归、下为民众所依归。具此十德,方称长者。
由于长者,一言九鼎,举足轻重,威德显赫,所以很多人都为之垂涎。观世音菩萨,观见有欲为长者,或应以长者身而得度的众生,即现长者身,为说博施济众、仁民爱物之法,令其成就。故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说:“若诸众生,爱主族姓,世间推让;我于彼前,现长者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3)现居士身
应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
居士,梵语是迦罗越,是指志于佛道的在家人,谓之居家之士,故名居士。或广积资财,居财之士,名为居士。楞严经说:“若诸众生,爱谈名言,清净自居;我于彼前,现居士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可知此中言居士,是指韬光藏德,寡欲精修,爱谈名言,心慕佛法之士。其有德有位者,如苏东坡之辈;其有德无位者,如王通、邵雍之类。菩萨观见其应以居士身得度的机感,即应以居士身为说韬光晦迹,潜移默化;或清心寡欲,洁己修身等法,以应其讲道论德,为人师范。
(4)现宰官身
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
上至公卿显贵,下至州牧百僚,凡事政权,受朝廷俸禄的都名宰官。如古之宰相百官,今之首相内阁,甚至厅长、县长、委员、主席之类。这些军政长官并不是普通人可以教化的,非示现同僚之身,无以化度。所以观音菩萨,为现宰官之身,而为说法。或有人爱慕宰官职位之显贵,其俸禄之优厚,而欲得一官半职,观世音菩萨,亦随顺众生之机,示现宰官身,为说辅政安邦,整纲立纪,以及修齐治平,忠爱廉明等法,令其成就宰官之身,以遂侍君泽民之愿。故楞严经说:“若诸众生,爱治国土,剖断邦邑,我于彼前,现宰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5)现婆罗门身
应以婆罗门身得度者,即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
婆罗门是焚语,译名净裔,是古印度四姓之一;亦是一种外道,妄计其族种,是劫初时从大梵天口生,为梵天之后裔,故名净裔。此种外道,邪见固执,若以和尚身份为彼说法,势必格格不入。观世音菩萨,为欲令其改邪归正,达妄即真,所以现婆罗门身,为说正法,令彼解脱。
又婆罗门为印度权威之贵族,受其辱待劳役者,当然亦希望自己成为贵姓之一,以享其权利。观世音菩萨为满众生所愿,所以即于其前,现婆罗门身,为说世智、调气、炼神之法,令其成就。如楞严经说:“若诸众生,爱诸数术,摄卫自居,我于彼前,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四)能应四众
应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得度者,即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而为说法。
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是佛教的四众弟子。观世音菩萨,观察众生,如有一类机感,应以比丘、或比丘尼、或优婆塞、或优婆夷身得度者,即现四众身而为说法。
(1)现比丘身
梵语比丘、又名苾刍。含有三义,所以翻音不翻义。一乞士、内乞佛法以资慧命,外乞饮食以养色身。所以出家佛教徒,是要托钵乞食。现在锡兰、缅甸、暹罗等国家的和尚,仍然托钵乞食,保持佛世时的遗风,但中国风气末开,所以未行此制。
二破恶、因为出家人,严持净戒,所谓: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能破身口七支之恶,故名破恶。
三怖魔、出家人受比丘具足戒登坛…
《妙法莲华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