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P10

  ..續本文上一頁體和宮殿的物質,唯有精神存在;以心識住于深妙的禅定中,既無形體,亦無國土之色質,故名無色界天。此天亦因其禅定功夫之深淺分爲四層。

  現說梵王,只是叁界中色界大梵天的天主;不但斷欲離愛,戒善具足,獲得初禅定力;還要修慈悲喜舍四無量心,具大福慧,才有資格做大梵天王。楞嚴經說:“若諸衆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塵,欲身清淨;我于彼前,現梵王身,而爲說法,令其解脫。”觀世音菩薩,觀其欲界如有厭離塵欲,希望獲得清淨之身而持戒修善的衆生,應以梵王身得度脫的,即爲此類衆生,現梵王身,爲說離愛斷欲的方法,使其解脫欲界之苦,而得生色界。

  (2)現帝釋身

  應以帝釋身得度者,即現帝釋身而爲說法。

  帝釋,又名釋提桓因,譯名能爲主,是欲界第二層忉利天的天主。佛經記載:在釋迦佛以前,迦葉佛像法中,有一個非常貧窮的女子,看見迦葉佛像的金箔脫落,本應重敷佛金,可惜心有余而力不足,因而向其他叁十二人勸捐,集資以敷佛金,以此福報而爲叁十叁天的天主。其余出資隨喜功德的叁十二人所獲福報,爲其余叁十二天的天子。

  現在觀世音菩薩,因爲觀見人道衆生,信仰上帝的緣故,不妨示現帝釋身,以投其所好,然後漸漸引入佛道。但在楞嚴經說:“若諸衆生,欲爲天主,統領諸天,我于彼前,現帝釋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總之,無論是欲登天帝之位的衆生,抑或願爲上帝兒女的凡夫俗子,觀世音菩薩都權巧方便爲他們示現帝釋身,爲他們說五戒十善好生行慈之法,以滿他們所願。可見觀音菩薩利生的悲願,是何等的深切而又平等,既不分種族、不分界限、不分凡聖,亦不問信仰的異同,一律平等教化,拔苦與樂,絕對不會因信得救,不信便入地獄。

  (3)現自在天身

  應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自在天身而爲說法。

  自在天,是欲界最高的一層,又名他化自在天。能以其他諸天所化現的娛樂,作爲自己享受,攝爲己有,自在無礙,故以名他化自在天。楞嚴經說:“若諸衆生,欲身自在,遊行十方,我于彼前,現自在天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

  觀世音菩薩,以其妙智觀察欲界衆生,若有希望獲得自在天身,以便逍遙自在,遊行十方而無阻礙的機感的話,觀世音菩薩即于其前,現自在天身,爲說上品十善等法,令其成就自在天福報。

  或說:六欲天中,別有魔王宮,亦在他化自在天所攝。那麼,觀世音菩薩,該是爲教化這等天魔,所以現自在天身而爲說法,使其解脫了。

  (4)現大自在天身

  應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大自在天身而爲說法。

  此天居色界之頂,余經稱爲“摩醯首羅”。其實,梵語是摩醯濕伐,譯爲大自在。此類衆生,有叁眼八臂,騎白牛,執白拂,飛行虛空,統治叁千大千世界,爲大千界主,得大自在,故名大自在天。

  觀世音菩薩,以其觀智觀察欲界人天衆生,如有希望得此自在之身的,便于其前,現大自在天身,爲彼說上品十善,以及樂是苦因,舍念清淨等法,令彼成就。故楞嚴經中觀世音菩薩說:“若諸衆生,欲身自在,飛行虛空,我于彼前,現大自在天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

  (5)現天大將軍身

  應以天大將軍身得度者,即現天大將軍身而爲說法。

  天大將軍,是統領天龍八部鬼神的大將。其的職責是擁護佛法,救護國土,巡視世間,除妖降福,賞善罰惡。如韋陀菩薩,本其護教護人的願力,示現天大將軍身,作爲忉利天主的外臣。楞嚴經說:“若諸衆生,愛統鬼神,救護國土,我于彼前,現天大將軍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諸衆生,指人道及八部鬼神。其中若有人或其他八部衆生,若喜歡統領鬼神,立志救護國土的,觀世音菩薩即爲彼等示現天大將軍身,爲說五戒十善,及秘密神咒,呼召鬼神之法,令其成就天大將軍身之威勇;以遂其摧邪輔正,保國衛民,護法安僧之志。

  (6)現四天王身

  應以毗沙門身得度者,即現毗沙門身而爲說法。

  梵語毗沙門,譯爲多聞,是四天王中北方多聞天王。楞嚴經觀世音說:“若諸衆生,愛生天宮,驅使鬼神;我于彼前,現四天王國太子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據此可知,本品所說毗沙門身,即舉一而該叁了。此四天王是天帝釋的外臣武將,居住須彌山腰,各領叁部鬼神,令不惱人,恒護正法。金光明經說:“我等四王,二十八部,百千鬼神,以淨天眼,常觀擁護,此閻浮提;是故我等,名護世王。”

  觀世音菩薩,觀察人道衆生,或四天人民,如有志愛生四天王宮爲太子,或發願爲天王護國安邦的,即爲彼等示現天王身,爲說上品十善,以及統領鬼神,護國安邦之法,令其成就。

  (叁)能應五人

  (1)現小王身

  應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現小王身而爲說法。

  世間人王有五種。一金名輪王,即是轉輪聖王,身具叁十二相,有七寶隨身,謂四天下象寶、馬寶、將軍寶、義臣寶、寶藏瓶、女寶,是人中最勝者,能統治四天下,以十善化世。登位之時,有金輪寶,從空飛下,而至其前;乘此輪寶,一日能遊行東西南北四大部洲,各國無不服從,故名轉輪聖王。

  二是銀輪王,即位之時,有銀輪寶,從空飛至;乘之一日能遊行東西南叁洲,王叁天下,各國皆悉服從。

  叁是銅輪王,有銅輪寶,能遊行東南二洲,各國皆歸其統領。

  四是鐵輪王,有鐵輪寶,能遊行南膽部洲,所有各國皆歸其統轄。據說:印度的阿育王,即是鐵輪王。

  五是散粟王,指世界上每一國家的國王,其數之多,猶如散布其粟,遍地皆是,故名散粟王。今經文說“小王”,是五王中最後一種。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說:“若諸衆生,樂爲人王,我于彼前,現人王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

  王爲人中至尊,誰不羨慕?然欲爲一國之君,非先修福植德不可。是以觀世音菩薩,見有欲爲人王的機感,即現人王之身,爲說五戒十善,生貴之因,以及帝王德業等法,令其成就爲皇福德,滿其鎮國澤民之願。或有衆生不信佛法,非以人王威德尊嚴,施以佛法教化不可;觀世音菩薩,即爲此類衆生,現人王身而爲說法。

  (2)現長者身

  應以長者身得度者,即現長者身而爲說法。

  長者,梵語是疑叻賀缽底,是積財具德之通稱。世間長者具十德:

  一姓貴、爲刹帝利種。二位高、朝中元老、宰輔、太傅之類。叁大富、倉廪充富。四威猛、具大權威,使人肅然起敬。五智深、心如日月,慧燦珠玑。六年耆、耆年宿德,老當益壯。七行淨、私德磊落,俯仰無愧,堪爲人範。八禮備、威儀庠序,待人以禮。九上歎、上爲王者所稱贊。十下歸、下爲民衆所依歸。具此十德,方稱長者。

  由于長者,一言九鼎,舉足輕重,威德顯赫,所以很多人都爲之垂涎。觀世音菩薩,觀見有欲爲長者,或應以長者身而得度的衆生,即現長者身,爲說博施濟衆、仁民愛物之法,令其成就。故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說:“若諸衆生,愛主族姓,世間推讓;我于彼前,現長者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

  (3)現居士身

  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現居士身而爲說法。

  居士,梵語是迦羅越,是指志于佛道的在家人,謂之居家之士,故名居士。或廣積資財,居財之士,名爲居士。楞嚴經說:“若諸衆生,愛談名言,清淨自居;我于彼前,現居士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可知此中言居士,是指韬光藏德,寡欲精修,愛談名言,心慕佛法之士。其有德有位者,如蘇東坡之輩;其有德無位者,如王通、邵雍之類。菩薩觀見其應以居士身得度的機感,即應以居士身爲說韬光晦迹,潛移默化;或清心寡欲,潔己修身等法,以應其講道論德,爲人師範。

  (4)現宰官身

  應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宰官身而爲說法。

  上至公卿顯貴,下至州牧百僚,凡事政權,受朝廷俸祿的都名宰官。如古之宰相百官,今之首相內閣,甚至廳長、縣長、委員、主席之類。這些軍政長官並不是普通人可以教化的,非示現同僚之身,無以化度。所以觀音菩薩,爲現宰官之身,而爲說法。或有人愛慕宰官職位之顯貴,其俸祿之優厚,而欲得一官半職,觀世音菩薩,亦隨順衆生之機,示現宰官身,爲說輔政安邦,整綱立紀,以及修齊治平,忠愛廉明等法,令其成就宰官之身,以遂侍君澤民之願。故楞嚴經說:“若諸衆生,愛治國土,剖斷邦邑,我于彼前,現宰官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

  (5)現婆羅門身

  應以婆羅門身得度者,即現婆羅門身而爲說法。

  婆羅門是焚語,譯名淨裔,是古印度四姓之一;亦是一種外道,妄計其族種,是劫初時從大梵天口生,爲梵天之後裔,故名淨裔。此種外道,邪見固執,若以和尚身份爲彼說法,勢必格格不入。觀世音菩薩,爲欲令其改邪歸正,達妄即真,所以現婆羅門身,爲說正法,令彼解脫。

  又婆羅門爲印度權威之貴族,受其辱待勞役者,當然亦希望自己成爲貴姓之一,以享其權利。觀世音菩薩爲滿衆生所願,所以即于其前,現婆羅門身,爲說世智、調氣、煉神之法,令其成就。如楞嚴經說:“若諸衆生,愛諸數術,攝衛自居,我于彼前,現婆羅門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

  (四)能應四衆

  應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得度者,即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而爲說法。

  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是佛教的四衆弟子。觀世音菩薩,觀察衆生,如有一類機感,應以比丘、或比丘尼、或優婆塞、或優婆夷身得度者,即現四衆身而爲說法。

  (1)現比丘身

  梵語比丘、又名苾刍。含有叁義,所以翻音不翻義。一乞士、內乞佛法以資慧命,外乞飲食以養色身。所以出家佛教徒,是要托缽乞食。現在錫蘭、緬甸、暹羅等國家的和尚,仍然托缽乞食,保持佛世時的遺風,但中國風氣末開,所以未行此製。

  二破惡、因爲出家人,嚴持淨戒,所謂: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能破身口七支之惡,故名破惡。

  叁怖魔、出家人受比丘具足戒登壇…

《妙法蓮華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改善自己的命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