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妙法莲华经▪P9

  ..续本文上一页事,犹如其他珠宝。观音菩萨是果后施化的大士;带果修因,犹如摩尼宝珠。其德但举一毫,虽普贤菩萨,亦莫知其边际;所以一名能等于众多圣号。如一摩尼宝珠,能胜众宝一样。

  二因为观音菩萨因中修行,获得耳根圆通常三真实,为一切圆通之根本。不但微妙、应化无穷,鉴机不谬;同时能应身遍十法界,心含十方无量世界众生,自他不二,一切无碍。故只称念观音圣号,其余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亦莫不在其中。楞严经说:“由我所得圆通本根,发妙耳门,然后身心,微妙含容,周遍法界;能令众生,持我名号,与彼共持,六十二恒河沙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无异。”所以能以一根而敌众多法门,以一号而胜众多名号。

  由于观世音菩萨,若因若果,俱不可思议。故有人单持观世音菩萨圣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虽不及前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号之多,亦不及其尽形寿时间之长,和四事供养之大;但这二人所获得的福德,是平等平等,没有丝毫增减的,同是经过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因为持菩萨洪名,并非事相有漏之福,而是扭转众生尘劳妄想而为正念。不但得福,且能破惑。不但了生死,且能证菩提。所以其福是不可思议,不可穷尽的。

  (二)结显多福

  无尽意,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得如是无量无边福德之利。

  一般人总以为,念一菩萨名号,不如念很多菩萨的名号。或以为念佛不如持咒;持咒不如诵经;诵经又不如拜忏;拜大悲忏又不如拜净土忏;拜净土忏又不如拜梁皇忏。于是,今天念佛,明天诵经;今日拜这样忏,明日拜那样忏;忙个不休。虽然亦有功德,可是因为念头太多,反而弄得心神不宁。不如至诚恳切,专一不二地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其所得的福德,并不亚于称念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号。事半而功倍,因少而福大,又何乐而不为呢?所以释尊屡屡劝导众生,应该称念观音圣号。最后特别提醒无尽意菩萨说:“无尽意!你看,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能够获得如是众多乃至无量无边的福德和利益。

  “如是”含有二义:一是指念观音一名,其得福德,等于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洪名。二是指以上所说:能救三灾、能脱四难、能离三毒、能应二求等威神妙力。同时,亦是总结观音菩萨,证得金刚三昧后,能与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众生同一悲仰。而以十四无畏施于众生的无作妙力。

  第二节、次番问答

  一、无尽意再问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云何游此娑婆世界?云何而为众生说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

  这番问答,是合情而又合理的。因为,前番问答,仅说明菩萨悲心救苦,故名观世音的因缘,还没有谈及菩萨大慈济世的妙用。又以上所说,但显菩萨冥加众生三业显机之功,未彰菩萨普门示现,显应之力;是理应有此问。在情方面,观世音能寻声救苦,以十四无畏施以众生,因名观世音菩萨。我们已经知道了。但观世音菩萨,原是西方极乐世界一生补处的大士,本宜辅助阿弥陀佛,常居彼土,为甚么要环游娑婆世界?又以甚么方式来为众生说法?这些当然是菩萨方便示现的事。但这些方便示现的事业,又是怎样的呢?因此,无尽意菩萨示同凡情,再次提出上文的询问。

  梵语娑婆Sahbe译为堪忍,意思是说,这个世界里的众生,堪能忍受这五浊恶世中的三苦、八苦、无量诸苦种种逼害,不求解脱;反而醉生梦死,以苦为乐,所以名娑婆世界。

  “云何游此娑婆世界?云何而为众生说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是询问关于菩萨三轮不思议的业用。观世音菩萨,到娑婆世界是不来而来的,虽然在娑婆,以一身而现无量身;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但在极乐世界的观世音菩萨,实未曾动,如月之在天;应身娑婆世界的观世音,则如千江水月。正因为观世音菩萨不动本际,而能来此娑婆,以三十二应化身教化众生,是为身轮不可思议。观世音菩萨以一口能说无量法:说大说小、说权说实、说偏说圆,应以何法得度,即为说何法;不但契理契机,且无说而说,说而无说,是口轮不可思议。观世音能鉴群机,对症施药;以何方法为宜,即以何方法而现身说法;善权方便,是为意轮不可思议。身口意在众生称业,因众生能依身口意而作业的缘故。但在圣人则名三轮。轮有运载之义,菩萨游娑婆世界,以身口意的妙用,普载群迷出离生死,入涅槃域,所以名三轮。因无尽意问及观音菩萨三轮应化的事,所以下文,释尊便将大士二殊胜中,上同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之妙用以答之。

  二、释尊再别答

  (一)能应三圣

  (1)示现佛身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

  菩萨利生,必须先有机感,然后应化;所以先出其机“国土众生”。国土为依报,众生为正报。正报众生依依报的国土而住;依正同举,名国土众生。正报众生有十:即四圣、六凡。依报国土有四:

  一凡圣同居土:是六凡有漏五蕴众生所居住的世界,但其中亦有圣人寄迹其间。如娑婆世界,虽为六道凡夫所居,然普陀山,是观音菩萨的道场,峨嵋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五台山为文殊菩萨的道场,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的圣地。此外,尚有许许多多乘愿再来、入俗利生的菩萨寄迹人间。而色界中的五不还天,却是三果圣人阿那含所居住。因为这个世界是凡圣同居,龙蛇混杂,所以称为凡圣同居土。

  二方便有余土:为二乘圣人阿罗汉、辟支佛所居。此二乘圣者,虽断见思烦恼,证真谛理,超越凡圣同居土,解脱分段生死;但仍有尘沙烦恼,与无明烦恼的余惑未尽,有变易生死未了,还末到达佛果菩提,所居的世界,只是教主方便设立的化城而已,故名方便有余土。

  三实报庄严土:是菩萨所居之处。菩萨以真实的行因,而感得真实的果报;由于菩萨行因庄严,内心庄严,所以不特正报的色身庄严,即使是依报的国土,亦非常庄严,故名实报庄严土。

  四常寂光土:是诸佛所住。诸佛圆断三惑,圆证三德。常是法身德,寂是解脱德,光是般若德;故名常寂光土,亦即是诸佛所证三德秘藏。到此,土即身,身即土;依正融通,身土不二,才是最微妙、最庄严、最崇高的国土。

  观世音菩萨住于常寂光土中,回观其余实报庄严土,方便有余土,以及凡圣同居土的众生,有何种的机感,便应用何种的身去为其说法。如果有一类实报庄严土中的众生,成佛的机缘已经成熟,一见佛相,即得成就菩提的话;观世音菩萨,即随他的机缘,示现佛身,为他说成佛的法门,使他断惑证真,而得解脱。如楞严经说:“世尊,若诸菩萨,入三摩地,进修无漏,胜解现圆;我现佛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这是观世音菩萨自己亲口所说,应菩萨机而现佛身,为说顿入佛乘之法。

  或问:菩萨证得耳门圆通,不过位登圆教初住,怎能现佛身为等觉菩萨说法呢?答案是:菩萨虽位在初住,但能分身百界八相成道,当然可现佛身为等觉说法。何况位居初住,只是菩萨迹门示现而已;若约其本门,则早已成佛,号正法明如来。既然是古佛再来,自当能应菩萨机,示现佛身,为说佛乘,无用置疑。

  (2)现辟支佛身

  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

  若有众生应以菩萨身得度的,观音当然亦以菩萨身而为说法。不过现在,观音的迹门正是现菩萨身,用不著特别为此类机另外示现,所以此中略而不论。

  辟支佛梵语:又名辟支迦罗,旧译为缘觉,新译为独觉。出逢佛世,因闻佛说十二因缘法,而悟道的名缘觉;出无佛世,由无师智,春观百花开,秋看黄叶落,以此静观物变的因缘,而自觉无生之理,名独觉。

  声闻只断见思烦恼的正使,如贮酒瓶,酒虽倒去,而酒气尚存;所以阿罗汉还有习气。辟支佛不但已断见思惑,同时除去习气;例如:不但倒去瓶中的酒,更荡涤干净瓶中的酒气,所以位居声闻之上。但仍未断尘沙无明,故居菩萨之下。观世音菩萨,观察法界众生,见有一类应以辟支佛身得度的众生,就示现辟支佛身,对他说十二因缘的生灭门、与还灭门,使其了脱生死,超出六道轮迥。故楞严经说:“若诸有学,寂静妙明,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独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若诸有学,断十二缘,缘断胜性,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缘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3)现声闻身

  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

  声闻是佛教小乘法中的奉行者,梵语舍罗婆迦sravaka,义译声闻。因闻佛言教的音声而悟道故。楞严经中观音菩萨说:“若诸有学,得四谛空,修道入灭,胜性现圆;我于彼前,现声闻身,而为说法。”若诸有学,得四谛空,是指一类由闻佛说四谛法,而知三界苦,修出世道,已断见惑,位居见道,尚未证得无学位的学者。当这类学者不断地进修道谛,分断思惑,分证无为,直到灭谛无生之性将要现前而又未达到圆满的境界时,观音菩萨即于其前,现声闻身,投其所好,为说灭谛无生之法,令其解脱分段生死,横超三界。所以释尊对无尽意菩萨说:观世音菩萨,观察众生中,应以声闻身得度的,即现声闻身,为其说声闻的四谛法,使他们解脱三界生死之苦,而获得有余涅槃的快乐。

  (二)能应六天

  (1)现梵王身

  应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现梵王身而为说法。

  梵王是色界梵天主,能管领大千世界。梵天名提婆,又名素罗,以光明、最胜、清净、自然、自在为义;是享受人间以上,最胜妙果报的地方。在佛教说:天有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

  欲界天,是有淫欲与饮食的有情居住地方;除地居天和虚空居天外,还有六层天。

  色界天,是有形色有物质的有情居住。因为此类众生,虽巳断除欲界的淫欲与饮食,但仍有色身和宫殿之物质存在;此中天人,以其禅定功夫的深浅,和境界之粗妙分为五级,共有二十层。

  无色界天,是已经消灭外在身…

《妙法莲华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改善自己的命运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