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事,猶如其他珠寶。觀音菩薩是果後施化的大士;帶果修因,猶如摩尼寶珠。其德但舉一毫,雖普賢菩薩,亦莫知其邊際;所以一名能等于衆多聖號。如一摩尼寶珠,能勝衆寶一樣。
二因爲觀音菩薩因中修行,獲得耳根圓通常叁真實,爲一切圓通之根本。不但微妙、應化無窮,鑒機不謬;同時能應身遍十法界,心含十方無量世界衆生,自他不二,一切無礙。故只稱念觀音聖號,其余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亦莫不在其中。楞嚴經說:“由我所得圓通本根,發妙耳門,然後身心,微妙含容,周遍法界;能令衆生,持我名號,與彼共持,六十二恒河沙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無異。”所以能以一根而敵衆多法門,以一號而勝衆多名號。
由于觀世音菩薩,若因若果,俱不可思議。故有人單持觀世音菩薩聖號,乃至一時禮拜供養,雖不及前人受持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名號之多,亦不及其盡形壽時間之長,和四事供養之大;但這二人所獲得的福德,是平等平等,沒有絲毫增減的,同是經過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因爲持菩薩洪名,並非事相有漏之福,而是扭轉衆生塵勞妄想而爲正念。不但得福,且能破惑。不但了生死,且能證菩提。所以其福是不可思議,不可窮盡的。
(二)結顯多福
無盡意,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得如是無量無邊福德之利。
一般人總以爲,念一菩薩名號,不如念很多菩薩的名號。或以爲念佛不如持咒;持咒不如誦經;誦經又不如拜忏;拜大悲忏又不如拜淨土忏;拜淨土忏又不如拜梁皇忏。于是,今天念佛,明天誦經;今日拜這樣忏,明日拜那樣忏;忙個不休。雖然亦有功德,可是因爲念頭太多,反而弄得心神不甯。不如至誠懇切,專一不二地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其所得的福德,並不亞于稱念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名號。事半而功倍,因少而福大,又何樂而不爲呢?所以釋尊屢屢勸導衆生,應該稱念觀音聖號。最後特別提醒無盡意菩薩說:“無盡意!你看,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能夠獲得如是衆多乃至無量無邊的福德和利益。
“如是”含有二義:一是指念觀音一名,其得福德,等于持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洪名。二是指以上所說:能救叁災、能脫四難、能離叁毒、能應二求等威神妙力。同時,亦是總結觀音菩薩,證得金剛叁昧後,能與諸十方叁世六道一切衆生同一悲仰。而以十四無畏施于衆生的無作妙力。
第二節、次番問答
一、無盡意再問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觀世音菩薩,雲何遊此娑婆世界?雲何而爲衆生說法?方便之力,其事雲何?
這番問答,是合情而又合理的。因爲,前番問答,僅說明菩薩悲心救苦,故名觀世音的因緣,還沒有談及菩薩大慈濟世的妙用。又以上所說,但顯菩薩冥加衆生叁業顯機之功,未彰菩薩普門示現,顯應之力;是理應有此問。在情方面,觀世音能尋聲救苦,以十四無畏施以衆生,因名觀世音菩薩。我們已經知道了。但觀世音菩薩,原是西方極樂世界一生補處的大士,本宜輔助阿彌陀佛,常居彼土,爲甚麼要環遊娑婆世界?又以甚麼方式來爲衆生說法?這些當然是菩薩方便示現的事。但這些方便示現的事業,又是怎樣的呢?因此,無盡意菩薩示同凡情,再次提出上文的詢問。
梵語娑婆Sahbe譯爲堪忍,意思是說,這個世界裏的衆生,堪能忍受這五濁惡世中的叁苦、八苦、無量諸苦種種逼害,不求解脫;反而醉生夢死,以苦爲樂,所以名娑婆世界。
“雲何遊此娑婆世界?雲何而爲衆生說法?方便之力,其事雲何?”是詢問關于菩薩叁輪不思議的業用。觀世音菩薩,到娑婆世界是不來而來的,雖然在娑婆,以一身而現無量身;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爲說法,但在極樂世界的觀世音菩薩,實未曾動,如月之在天;應身娑婆世界的觀世音,則如千江水月。正因爲觀世音菩薩不動本際,而能來此娑婆,以叁十二應化身教化衆生,是爲身輪不可思議。觀世音菩薩以一口能說無量法:說大說小、說權說實、說偏說圓,應以何法得度,即爲說何法;不但契理契機,且無說而說,說而無說,是口輪不可思議。觀世音能鑒群機,對症施藥;以何方法爲宜,即以何方法而現身說法;善權方便,是爲意輪不可思議。身口意在衆生稱業,因衆生能依身口意而作業的緣故。但在聖人則名叁輪。輪有運載之義,菩薩遊娑婆世界,以身口意的妙用,普載群迷出離生死,入涅槃域,所以名叁輪。因無盡意問及觀音菩薩叁輪應化的事,所以下文,釋尊便將大士二殊勝中,上同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之妙用以答之。
二、釋尊再別答
(一)能應叁聖
(1)示現佛身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國土衆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爲說法。
菩薩利生,必須先有機感,然後應化;所以先出其機“國土衆生”。國土爲依報,衆生爲正報。正報衆生依依報的國土而住;依正同舉,名國土衆生。正報衆生有十:即四聖、六凡。依報國土有四:
一凡聖同居土:是六凡有漏五蘊衆生所居住的世界,但其中亦有聖人寄迹其間。如娑婆世界,雖爲六道凡夫所居,然普陀山,是觀音菩薩的道場,峨嵋山是普賢菩薩的道場,五臺山爲文殊菩薩的道場,九華山是地藏菩薩的聖地。此外,尚有許許多多乘願再來、入俗利生的菩薩寄迹人間。而色界中的五不還天,卻是叁果聖人阿那含所居住。因爲這個世界是凡聖同居,龍蛇混雜,所以稱爲凡聖同居土。
二方便有余土:爲二乘聖人阿羅漢、辟支佛所居。此二乘聖者,雖斷見思煩惱,證真谛理,超越凡聖同居土,解脫分段生死;但仍有塵沙煩惱,與無明煩惱的余惑未盡,有變易生死未了,還末到達佛果菩提,所居的世界,只是教主方便設立的化城而已,故名方便有余土。
叁實報莊嚴土:是菩薩所居之處。菩薩以真實的行因,而感得真實的果報;由于菩薩行因莊嚴,內心莊嚴,所以不特正報的色身莊嚴,即使是依報的國土,亦非常莊嚴,故名實報莊嚴土。
四常寂光土:是諸佛所住。諸佛圓斷叁惑,圓證叁德。常是法身德,寂是解脫德,光是般若德;故名常寂光土,亦即是諸佛所證叁德秘藏。到此,土即身,身即土;依正融通,身土不二,才是最微妙、最莊嚴、最崇高的國土。
觀世音菩薩住于常寂光土中,回觀其余實報莊嚴土,方便有余土,以及凡聖同居土的衆生,有何種的機感,便應用何種的身去爲其說法。如果有一類實報莊嚴土中的衆生,成佛的機緣已經成熟,一見佛相,即得成就菩提的話;觀世音菩薩,即隨他的機緣,示現佛身,爲他說成佛的法門,使他斷惑證真,而得解脫。如楞嚴經說:“世尊,若諸菩薩,入叁摩地,進修無漏,勝解現圓;我現佛身而爲說法,令其解脫。”這是觀世音菩薩自己親口所說,應菩薩機而現佛身,爲說頓入佛乘之法。
或問:菩薩證得耳門圓通,不過位登圓教初住,怎能現佛身爲等覺菩薩說法呢?答案是:菩薩雖位在初住,但能分身百界八相成道,當然可現佛身爲等覺說法。何況位居初住,只是菩薩迹門示現而已;若約其本門,則早已成佛,號正法明如來。既然是古佛再來,自當能應菩薩機,示現佛身,爲說佛乘,無用置疑。
(2)現辟支佛身
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爲說法。
若有衆生應以菩薩身得度的,觀音當然亦以菩薩身而爲說法。不過現在,觀音的迹門正是現菩薩身,用不著特別爲此類機另外示現,所以此中略而不論。
辟支佛梵語:又名辟支迦羅,舊譯爲緣覺,新譯爲獨覺。出逢佛世,因聞佛說十二因緣法,而悟道的名緣覺;出無佛世,由無師智,春觀百花開,秋看黃葉落,以此靜觀物變的因緣,而自覺無生之理,名獨覺。
聲聞只斷見思煩惱的正使,如貯酒瓶,酒雖倒去,而酒氣尚存;所以阿羅漢還有習氣。辟支佛不但已斷見思惑,同時除去習氣;例如:不但倒去瓶中的酒,更蕩滌幹淨瓶中的酒氣,所以位居聲聞之上。但仍未斷塵沙無明,故居菩薩之下。觀世音菩薩,觀察法界衆生,見有一類應以辟支佛身得度的衆生,就示現辟支佛身,對他說十二因緣的生滅門、與還滅門,使其了脫生死,超出六道輪迥。故楞嚴經說:“若諸有學,寂靜妙明,勝妙現圓;我于彼前,現獨覺身,而爲說法,令其解脫。若諸有學,斷十二緣,緣斷勝性,勝妙現圓;我于彼前,現緣覺身,而爲說法,令其解脫。”
(3)現聲聞身
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爲說法。
聲聞是佛教小乘法中的奉行者,梵語舍羅婆迦sravaka,義譯聲聞。因聞佛言教的音聲而悟道故。楞嚴經中觀音菩薩說:“若諸有學,得四谛空,修道入滅,勝性現圓;我于彼前,現聲聞身,而爲說法。”若諸有學,得四谛空,是指一類由聞佛說四谛法,而知叁界苦,修出世道,已斷見惑,位居見道,尚未證得無學位的學者。當這類學者不斷地進修道谛,分斷思惑,分證無爲,直到滅谛無生之性將要現前而又未達到圓滿的境界時,觀音菩薩即于其前,現聲聞身,投其所好,爲說滅谛無生之法,令其解脫分段生死,橫超叁界。所以釋尊對無盡意菩薩說:觀世音菩薩,觀察衆生中,應以聲聞身得度的,即現聲聞身,爲其說聲聞的四谛法,使他們解脫叁界生死之苦,而獲得有余涅槃的快樂。
(二)能應六天
(1)現梵王身
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爲說法。
梵王是色界梵天主,能管領大千世界。梵天名提婆,又名素羅,以光明、最勝、清淨、自然、自在爲義;是享受人間以上,最勝妙果報的地方。在佛教說:天有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
欲界天,是有淫欲與飲食的有情居住地方;除地居天和虛空居天外,還有六層天。
色界天,是有形色有物質的有情居住。因爲此類衆生,雖巳斷除欲界的淫欲與飲食,但仍有色身和宮殿之物質存在;此中天人,以其禅定功夫的深淺,和境界之粗妙分爲五級,共有二十層。
無色界天,是已經消滅外在身…
《妙法蓮華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