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P11

  ..續本文上一頁時,便有地行夜叉高聲唱言:“善哉!善哉!”空行善神聞之,又唱善哉!如是展轉傳至四天王,忉利天,乃至他化自在天。魔王聞之,心生驚怖。因爲世人作惡,便能增長魔王的勢力,增加魔眷屬的數量。如果有人出家受戒,持戒念佛,則佛道漸長,魔道日消,甚至出家人橫超叁界,發真歸元的時候,虛空粉碎,大地平沈,魔王宮殿亦因而震動崩裂,致使魔王大生恐怖,故名怖魔。

  具此叁義,稱名比丘。楞嚴經說:“若有男子,好學出家,持諸戒律,我于彼前,現比丘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觀世音菩薩觀見在俗男子,心厭塵勞,好學佛法,而割愛出家;初受沙彌十戒,進受比丘二百五十戒時,即于其前現比丘身、爲說戒定慧叁無漏學,以及清淨梵行等法,令其成就。所以釋尊說觀音菩薩:“應以比丘身得度者,即現比丘身而爲說法。”

  (2)現比丘尼身

  比丘尼,是女子出家而受比丘尼叁百四十八戒者,亦具有乞土、破惡、怖魔叁義。釋尊說女身有五障:一者不得作梵天王,二者不得作帝釋,叁者不得作魔王,四者不得作轉輪王,五者不得作佛。又在封建時代,婦女界更顯得魔障重重,苦惱不堪。如有女人厭棄塵勞,發心出家,受持比丘尼具足戒的機感,觀世音菩薩,便現比丘尼身,爲說離染清淨,精修梵行之法,令其具足叁無漏學。故楞嚴經說:“若有女人,好學出家,持諸禁戒,我于彼前,現比丘尼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

  (3)現優婆塞身

  優婆塞是梵語,新名邬法索迦,譯爲近事男,是指受叁皈、守五戒,親近承事供養叁寶的清信之士。楞嚴經說:“若有男子,樂持五戒,我于彼前,現優婆塞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五戒是:一不殺害生命,以培養仁慈之心。二不偷盜財物,以培養廉義之德。叁不奸淫男女,以克守人倫禮教。四不虛言妄語,以履踐信實之道。五不飲酒,以保持清醒的頭腦。若有居家之士,喜歡受持以上五戒的話,觀世音菩薩,即現優婆塞身,爲說叁皈五戒,不舍妻子而修梵行,不離塵勞而作佛事等法。

  (4)現優婆夷身

  優婆夷,又名邬法斯迦,譯爲近事女,又名清淨女或善女,是指一類貞烈女性,而又能深信叁寶,受持五戒的居家婦女。楞嚴經說:“若有女子,五戒自居,我于彼前,現優婆夷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觀世音菩薩,觀見有一類居家婦女,深信叁寶、受持五戒,廣行善事,應以優婆夷身得度的,就現優婆夷身爲其說叁皈五戒、清心寡欲等法,令其成就。

  因爲觀世音菩薩,能觀四衆機感而應四衆身,爲四衆說法,所以釋尊說:“應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得度者,即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而爲說法。”

  (五)能應衆婦

  應以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婦女身得度者,即現婦女身而爲說法。

  在叁十二應中,前後所說,除比丘尼及優婆夷之外,菩薩應身,都是屬于男性,僅此一段文,是明菩薩應化婦女身;可見觀世音菩薩本非女相,只隨類示現而已。觀世音菩薩大悲普濟,大慈遍覆,凡有機感,無不應化;不但示現男身度脫男子,亦示現長者夫人,或居士婦女,或宰官夫人,或婆羅門婦女,乃至種種婦女身;但有機感,無不示現。此中僅舉四種婦女以包括其他。同時顯要夫人,閨家婦女,關系國家社會之治亂與興衰甚大,所謂: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然欲齊其家,又非有賢內助不可。是以國家之興衰,社會之治亂,間接系于顯貴婦女身上。但富貴學道難,何況封建時代,大戶之家,家規必嚴,婦女外出,更非易事。所以觀世音菩薩,特爲示現同類身而爲說法。楞嚴經說:“若有女人,內政立身,以修家國,我于彼前,現女主身,及國夫人,命婦大家,而爲說法,令其成就。”

  邦國之妻名國夫人;受朝廷诰命之婦爲命婦;才德兼備,能爲女主師爲大家(讀大姑),即大家家訓姑。孝敬仁慈,以事上下,行于內而感化于外爲內政;貞靜勤儉,以修女德爲立身。家通大夫以上,國通諸侯以上,女人如能內政立身,修身即爲齊家治國之本,所以若有婦女能內政立身,以修家國的機感,觀世音菩薩,即現婦女身,爲說叁從四德,端莊淑慎,正己端風之法,令其成就助治家國之事。菩薩除現宰官婦,治家齊國;現長者婦多德望;居士婦多學識;婆羅門婦多數術,以利生外,還隨機示現,種種婦女身,貴賤不一。如在中國示現女身,而爲人所共知的,有白衣觀音、送子觀音、魚籃觀音等。

  (六)能應二童

  應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現童男童女身而爲說法。

  雖曰愛不重不生娑婆,五濁惡世的衆生,無不浸淫于愛河中。但間亦有愛欲淡薄,抱獨身主義的男女。男誓終身不娶,女誓終身不嫁,喜歡清淨修行的,謂之童男童女。觀世音菩薩,觀其應以童男身得度的,即現童男身爲說:守直抱樸,固精保元之法,令其成就童真之身;觀其應以童女身得度者,即現童女身,爲說堅貞美德,清淨自居,玉質冰心,遠斷塵緣等法,令其成就處女之身。所以楞嚴經說:“若有衆生,不壞男根,我于彼前,現童男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若有處女,愛樂處身,不求侵暴,我于彼前,現童女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

  在觀音感應傳中說:唐朝元和十二年時,觀世音菩薩曾示現爲一美麗的賣魚女子。因爲她美豔無比,人見人愛,所以爭娶爲妻。女子說:我教你們念普門品,誰能在今天晚上熟誦,我就嫁給誰。結果,能背誦普門品的有二十人。女子說:以我一身,怎能妻你們二十個人呢?我再教你們念金剛經吧!結果,又有十人在一天中背誦金剛經。但一人又怎能配十夫?于是再教他們念法華經,限于叁日念熟。結果,只有馬氏子一人。誰知結婚那天晚上,新娘無端無故死去,並且立即腐爛,馬上要埋葬;後來來了一個和尚,說要見胞妹遺容,教馬氏子開棺一看,除了大堆黃金鎖子骨外,再沒有甚麼屍體。和尚說::這是觀世音菩薩,示現度人的化身。說罷,即以錫杖荷骨,騰空而去。馬郎于是往洞修道,後不知所終。但至今馬郎洞猶存。常有人傳說這故事,這亦是觀世音菩薩示現童女身教化衆生事迹之一。

  (七)能應十類

  應以天、龍、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爲說法。

  (1)現天身

  諸天機應有二:一者求入,二者求出。以上能應六天,是應其求生天的機感;今現天身,是應其求出離的機感。因爲天福雖好,但能障聖道,同時好景不永,轉瞬天福享盡,五衰相現,仍然墮惡趣;不如人間得聞正法,能了生死、能證菩提,是以有人,欲求出離天趣。楞嚴經說:“若有諸天,樂出天倫,即現天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若有求出離天趣的天人,應以天身得度的,菩薩即現天身而爲說法。

  (2)現龍身

  梵語那伽,譯爲龍。龍有四種:一是守天宮殿的,二是興雲降雨的,叁是開渎決江的,四是守護伏藏的。此外還有其余異類、種種不一。龍雖由福報招感,七寶宮殿,且能喚雲變雨,具大力神;但龍有叁患:一熱沙炙身,二風壞宮衣,叁金翅鳥啖。龍宿世曾行布施,獲得七寶宮殿,但因多嗔,居心不正,犯戒獸爭,故墮龍身,備受諸苦。今有善根深厚,能覺前非,求脫離龍身的機感,應以龍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龍身,爲說布施持戒、正直柔和、仁慈謙讓等法,令其成就,脫離龍身的心願。故楞嚴經說:“若有諸龍,樂出龍倫,我現龍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

  (3)現夜叉身

  梵語夜叉,譯爲勇健,又名捷疾鬼,又名能啖鬼,是一類食人的惡鬼。有地行、空行、飛行叁種不同,其中多爲菩薩示現,護持正法的。最勝王經說:“是等藥叉,悉皆愛護如來正法,深心護持。”但亦有由暴惡業緣而墮落的,今由佛法熏習,知其苦惱而生厭離,菩薩即現同類身,爲說持戒、修福、柔和、慈善等法,令其成就人倫。故楞嚴經說:“若有夜叉,樂度本倫,我于彼前,現夜叉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

  (4)現乾闼婆身

  梵語乾闼婆,譯爲嗅香神,是帝釋天樂神;不啖酒肉,惟以香爲食。所以帝釋需要作樂時,燒沈水香,此神即尋香而至,奉侍帝釋,而司奏伎樂。觀世音菩薩觀見“若乾闼婆,樂脫其倫”,應以乾闼婆身得度的機應,即現乾闼婆身,爲說離于放逸,及修五戒、中品十善等法,令其成就脫離其倫之願。

  (5)現阿修羅身

  梵語阿修羅,譯名無端正。以其類男醜女貌,無端正之男子故;又名非天,有天之福、無天之德,住于大海深山,常與忉利天作戰,是天道化生的阿修羅。其余還有人趣所攝的胎生阿修羅,卵生的鬼趣阿修羅,和濕生的畜趣阿修羅。

  長阿含經說:“南洲金剛山,有修羅宮,六千由旬,欄楯行樹,每日叁時,苦具自至,刀槍劍戟,從空飛入宮中,修羅若不躲避,必受殺傷。”因爲此類衆生,前生雖修下品十善,但常懷猜忌之心,尤其好勝。以此因緣,常受苦具侵害。如有生厭離心,求脫其倫,應以阿修羅身然後得度的機感,觀世音菩薩即現阿修羅身,爲說柔和善順、慈忍謙恭、虛心受教,及中品十善之法,令其成就人倫。故楞嚴經說:“若阿修羅,樂脫其倫,我于彼前,現阿修羅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

  (6)現迦樓羅身

  梵語迦樓羅,又名迦留羅,譯爲金翅鳥。此鳥翅膀金色,俗謂大鵬鳥,居四天下大樹上,兩翅相去叁百叁十六裏,性喜食龍,每日必食大龍一條,小龍五百然後飽;所以每天必以其翅打開海水,攫龍而食。龍王求救于佛,佛以袈裟贈龍王,教其及眷屬各披袈裟一絲,便可避免大鵬鳥捉食之難。鳥因見龍身披有袈裟,皆不敢食,餓極亦往佛前求救,佛囑其勿攫龍食,可使佛子,每于食時,布施其類,使得飽滿。故今侍者施食偈言:“大鵬金翅鳥,曠野鬼神衆,羅刹鬼子母,甘露悉充滿。”即導源于此。現在觀世音菩薩觀見此類衆生,應以同類身得度的,即現迦樓羅身爲說仁慈愛物之法,令其…

《妙法蓮華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改善自己的命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