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脫離畜生,而入勝道。
(7)現緊那羅身
梵語緊那羅,又名真陀羅。譯爲疑神。其形似人,但頭有一角,見者生疑,故名疑神。又新譯名歌神,是帝釋樂神之一,貌醜而音美。菩薩處胎經說:“須彌山北,十寶山間,有緊那羅,于中治化。”由昔布施之力,居大寶殿,壽命極長。天欲奏樂,腋下汗流,便自上天。帝釋請佛,諸天弦歌而頌法門者,即是此神。
楞嚴經說:“若緊那羅,樂脫其倫,我于彼前,現緊那羅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此神雖住七寶宮殿,能歌能舞,但畢竟似人非人,似神非神,形極怪誕,既爲帝釋法樂之神,常得見佛聞法,自會生厭離心,希求脫離。是以觀世音菩薩,即現其同類之身,爲說歌詠亂心、欲樂無常,及中品十善等法,令其成就脫離本倫。
(8)現摩侯羅伽身
梵語摩侯羅伽,又名摩呼洛伽,譯爲大腹行,又名地龍,即是大蟒蛇神,自頭至腹,粗而且長,此類因心多嗔所感,聾駭無知,常含毒傷生,其苦倍于天龍。如梁武帝妻郗氏,不信因果、不信叁寶、損壞寺廟,死後變爲大蟒蛇,求救于梁武帝;帝請志公禅師撰梁皇纖,替他忏悔,郗氏因此得脫蟒神之身,而升天界。
楞嚴經說:“若摩呼羅伽,樂脫其倫,我于彼前,現摩呼羅伽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觀世音菩薩常憫其苦,今得其樂脫本類,求生人身,因而示現同類身,爲說忍辱、柔順、修慧、修慈,以及中品十善等法,令其永舍嗔恚,成就人倫。
(9)現人身
人即欲界中有精神、有肉體、有思慮、有愛欲的有情生命,前菩薩能應五人,雖屬人道,但此中總約其喜歡人身,更無異求而言。據佛說,地獄衆生太苦,而天趣衆生太樂,太苦太樂,都能障礙進修聖道;唯有人道衆生,苦樂交參,正好修行辦道。楞嚴經言:“若諸衆生,樂人修人,我現人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爲甚麼要樂人修人呢?原因有八:
一身難得,故求不失。二世世爲人,易于修證。叁叁乘聖人,並生人中。四唯于人世,可值佛法。五八部皆慕,人豈不願。六唯人道中,能趣菩提。七天著樂,余趣多苦。八佛菩薩道,皆從人得。所以智者,當善保人身,當善修人身。若有人好樂人身,菩薩即現人身,爲說叁綱五常、叁從四德,中品戒善,爲等流因,令其成就中品色心,爲等流果。
(10)現非人身
非人,對人而言。以上所說天龍八部即是非人。上現人身,是統收人王宰官等不盡之機。此言非人,是統收天龍八部等不盡之類。凡以上所說未盡攝之機,現皆于人非人等中收攝。顯菩薩不但現以上所說叁聖六凡、五人四衆、衆婦二童、八部等身;此外,凡是屬人道或非人道的衆生,如有機感,菩薩無不現其同類身而爲說法。
楞嚴經說:“若諸非人,有形無形,有想無想,樂度其倫,我于彼前,皆現其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有形,指有色蘊,如休咎精明等衆生。無形,即無色蘊之空散銷沈等有情。有想,是有四蘊之鬼神精靈等。無想,即是無四蘊的精神化爲土木金石等無情。如是諸類,其中若有厭其本倫,而欲脫離的,菩薩無不一一現其同類之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己所欲願。可見菩薩利生,不分階級、不分種類之精神,是何等的偉大。
(八)能應力士身
應以執金剛神得度者,即現執金剛神而爲說法。
執金剛神,即是護法神。手執金剛寶杵,能降魔伏惡,專打惡人,以護持正法。佛教雖以慈悲爲懷,但頑劣之徒,非威德則無以折伏,所以有護法心切者,欲爲執金剛神,以藉金剛杵之威德,降魔製惡,擁護佛法的機感,菩薩即爲現執金剛神身,爲說摧邪輔正之法,令其成就大威德、大誓願、永固法苑、支持法廈。
正法念經言:“昔有國王,第一夫人生千子,王置千籌,欲試當來成佛次第,拘留孫探第一籌,乃至樓至探最後一籌,即賢劫千佛。第二夫人生二子,一願爲梵王,請千佛說法;一願爲金剛力士,護千佛教。”即今之梵王及金剛神。
叁、釋尊總答顯德
(一)總答勸供
無盡意,是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以種種形,遊諸國土,度脫衆生;是故汝等應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
因爲無盡意菩薩問:“世尊!觀世音菩薩,雲何遊此娑婆世界?雲何而爲衆生說法?方便之力,其事雲何?”所以,當釋尊將觀音菩薩以叁十二應,入諸國土,普門示現的妙用說完之後,特別叫一聲無盡意菩薩,然後用“成就如是功德,以種種形,遊諸國土、度脫衆生”等四句,結束回答;同時勸導衆生,應該供養觀世音菩薩。
如是功德,是指以上叁十二應的功德。以種種形,顯于每一應中,能俱現種種形。遊諸國土,即是十方國土,非局于娑婆世界。不過,觀世音菩薩與娑婆世界衆生特別有緣,所以無人不知,無戶不曉。度脫衆生,是菩薩現身說法之目的,觀世音菩薩,所以成就叁十二應的功德,以種種形,遊諸國土,其目的無非是欲度脫衆生,令一切衆生離苦得樂。
(二)顯德結歎
(1)能施無畏德
是觀世音菩薩摩诃薩,于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號之爲施無畏者。
此文是顯示菩薩無畏施的功德妙用。布施有叁:一財施:財有內財,外財;用衣服、飲食、臥具、金錢與妻子、土地,甚至國家王位等,布施于人,是外財布施。若能布施自已的頭目手足,或燃指、燃香、燒臂、割身舍肉,甚至犧牲性命,名內財布施。
二法布施:是以佛法布施衆生,爲一切衆生演說無上妙法。財布施只救衆生色身之苦,法布施能解衆生煩惱,破衆生愚癡,開衆生智慧,所以一切布施中,以法供養爲最。
叁無畏施:能除人怖畏,能救人急難,或以力助他人,俱名無畏施。楞嚴經十四無畏中,觀世音菩薩自己說:“世尊!我複以此,聞熏聞修,金剛叁昧,無作妙力,與諸十方叁世六道一切衆生,同悲仰故,令諸衆生,于我身心,獲十四種無畏功德。”又于四不思議中說:“二者,由我聞思,脫出六塵,如聲度垣,不能爲礙,故我妙能,現一一形,誦一一咒,其形其咒,能以無畏,施諸衆生,是故十方微塵國土,皆名我爲施無畏者。”
因爲觀世音菩薩,因中從聞思修,入叁摩地之後,能圓拔諸根,能迥脫六塵,獲得諸根互用,彼此無礙,就如音聲不爲垣牆所礙。因此能稱體起用,任運隨緣,現一一身形,誦一一神咒,所現之形,所說之咒,皆能以無畏力,布施于衆生,令正處于苦惱厄難、無限怖畏恐懼中的衆生,一心稱名,即獲無畏,解脫諸難。由于菩薩實德威孚,遐迩皆聞,所以不但娑婆世界衆生,甚至十方世界,微塵國土衆生,皆名觀世音菩薩,爲施無畏者。不過本經上文,無盡意菩薩問,雲何遊此娑婆世界?因此,釋尊僅約娑婆世界答:“是故娑婆世界,號之爲施無畏者”吧了!
(2)能感供養德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當供養觀世音菩薩。”即解頸衆寶珠璎珞,價值百千兩金,而以與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寶璎珞。”時觀世音菩薩,不肯受之。無盡意複白觀世音菩薩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璎珞。”
前叁句明能施之人,次叁句明所施之物,再次叁句明受施之人,末後叁句,顯能施者之虔誠。因爲無盡意聞佛說,觀世音菩薩,不但救七難、解叁毒、滿二求、更能普門示現、以叁十二應身,度脫衆生;同時更能于苦惱厄難怖畏中,能以大無畏力施于衆生。像這樣崇高的恩惠、偉大的妙行,是何等的令人敬佩和感動!何況釋尊還殷殷勸導,應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因此,無盡意對釋尊說:“世尊!我現在應當遵命,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于是把頸項間所挂的寶珠璎珞取下,送給觀世音菩薩說:“仁者!受此法施,珍寶璎珞。”仁者,是菩薩與菩薩之間平等的稱呼。又觀世音菩薩爲大慈大悲救苦救難之仁人,所以稱仁者。無盡意這串璎珞,是衆寶珠鑲成的,異常莊嚴寶貴,所以說:價值百千兩金;顯示其供養之物的貴重。
璎珞,明明是屬于財布施,爲甚麼說是法布施呢?因爲菩薩深達心外無法,法外無心,故璎珞即心,心即璎珞,稱性布施,內不見有能施之我,外不見有所施之物,更不見有受施之觀音,叁輪體空,雖財施亦等如法施。又菩薩布施,並非爲己求福,而是代衆生布施,爲衆生而作佛事,是如法之施,故財施亦即法施。
又菩薩布施實屬表法。無盡意頸項,表中道實相的妙體;寶珠璎珞,喻戒定慧陀羅尼種種法門。以璎珞莊嚴其身,是表示以戒定慧陀羅尼種種法門,莊嚴中道實相理體;示範吾人,應以戒定慧及修種種法門,以莊嚴自己的法身。解頸衆寶璎珞,表已證中道法門,而不住于一切法門。有如是種種理由,所以無盡意菩薩,對觀世音說:“仁慈的救世者啊!請您接受我的璎珞法施吧!”
當時,觀世音菩薩是不肯接受的,但非故意推辭,其理由有叁:一此物雖貴,然不應貪著,故不受。二既在佛前,未奉佛命,不應受。叁此種供養,非出施者本意,是遵佛命,似非誠意,故不受。因此,無盡意菩薩不得不再次請求觀世音菩薩,受他的布施了。
重請之意有二:一爲表誠懇,實由欽佩仰德而施,望佛轉致,令其必受。二表示非爲己福而施,而是爲衆而施,希望對方爲衆而受。由此可見無盡意的布施供養,雖是接受佛的勸告,而亦是由于觀世音菩薩威德所感,故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自己說:“叁者,由我修習,本妙圓通,清淨本根,所遊世界,皆令衆生舍身珍寶,求我哀愍。”衆生悭心最難破,舍心最, 難發,現在觀世音菩薩所過之處,都能感化衆生,令其破除悭貪,發心喜舍,甚至哀求菩薩慈愍接受。可知菩薩能感供養的威德,是何等的不可思議了。
(3)能修供養德
爾時佛告觀世音菩薩,當愍此無盡意菩薩及四衆,天、龍、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璎珞。即時觀世音菩薩愍諸四衆,及于天龍人非人等,受其璎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佛塔…
《妙法蓮華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