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妙法莲华经▪P12

  ..续本文上一页脱离畜生,而入胜道。

  (7)现紧那罗身

  梵语紧那罗,又名真陀罗。译为疑神。其形似人,但头有一角,见者生疑,故名疑神。又新译名歌神,是帝释乐神之一,貌丑而音美。菩萨处胎经说:“须弥山北,十宝山间,有紧那罗,于中治化。”由昔布施之力,居大宝殿,寿命极长。天欲奏乐,腋下汗流,便自上天。帝释请佛,诸天弦歌而颂法门者,即是此神。

  楞严经说:“若紧那罗,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紧那罗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此神虽住七宝宫殿,能歌能舞,但毕竟似人非人,似神非神,形极怪诞,既为帝释法乐之神,常得见佛闻法,自会生厌离心,希求脱离。是以观世音菩萨,即现其同类之身,为说歌咏乱心、欲乐无常,及中品十善等法,令其成就脱离本伦。

  (8)现摩侯罗伽身

  梵语摩侯罗伽,又名摩呼洛伽,译为大腹行,又名地龙,即是大蟒蛇神,自头至腹,粗而且长,此类因心多嗔所感,聋骇无知,常含毒伤生,其苦倍于天龙。如梁武帝妻郗氏,不信因果、不信三宝、损坏寺庙,死后变为大蟒蛇,求救于梁武帝;帝请志公禅师撰梁皇纤,替他忏悔,郗氏因此得脱蟒神之身,而升天界。

  楞严经说:“若摩呼罗伽,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摩呼罗伽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观世音菩萨常悯其苦,今得其乐脱本类,求生人身,因而示现同类身,为说忍辱、柔顺、修慧、修慈,以及中品十善等法,令其永舍嗔恚,成就人伦。

  (9)现人身

  人即欲界中有精神、有肉体、有思虑、有爱欲的有情生命,前菩萨能应五人,虽属人道,但此中总约其喜欢人身,更无异求而言。据佛说,地狱众生太苦,而天趣众生太乐,太苦太乐,都能障碍进修圣道;唯有人道众生,苦乐交参,正好修行办道。楞严经言:“若诸众生,乐人修人,我现人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为甚么要乐人修人呢?原因有八:

  一身难得,故求不失。二世世为人,易于修证。三三乘圣人,并生人中。四唯于人世,可值佛法。五八部皆慕,人岂不愿。六唯人道中,能趣菩提。七天著乐,余趣多苦。八佛菩萨道,皆从人得。所以智者,当善保人身,当善修人身。若有人好乐人身,菩萨即现人身,为说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中品戒善,为等流因,令其成就中品色心,为等流果。

  (10)现非人身

  非人,对人而言。以上所说天龙八部即是非人。上现人身,是统收人王宰官等不尽之机。此言非人,是统收天龙八部等不尽之类。凡以上所说未尽摄之机,现皆于人非人等中收摄。显菩萨不但现以上所说三圣六凡、五人四众、众妇二童、八部等身;此外,凡是属人道或非人道的众生,如有机感,菩萨无不现其同类身而为说法。

  楞严经说:“若诸非人,有形无形,有想无想,乐度其伦,我于彼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有形,指有色蕴,如休咎精明等众生。无形,即无色蕴之空散销沉等有情。有想,是有四蕴之鬼神精灵等。无想,即是无四蕴的精神化为土木金石等无情。如是诸类,其中若有厌其本伦,而欲脱离的,菩萨无不一一现其同类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己所欲愿。可见菩萨利生,不分阶级、不分种类之精神,是何等的伟大。

  (八)能应力士身

  应以执金刚神得度者,即现执金刚神而为说法。

  执金刚神,即是护法神。手执金刚宝杵,能降魔伏恶,专打恶人,以护持正法。佛教虽以慈悲为怀,但顽劣之徒,非威德则无以折伏,所以有护法心切者,欲为执金刚神,以藉金刚杵之威德,降魔制恶,拥护佛法的机感,菩萨即为现执金刚神身,为说摧邪辅正之法,令其成就大威德、大誓愿、永固法苑、支持法厦。

  正法念经言:“昔有国王,第一夫人生千子,王置千筹,欲试当来成佛次第,拘留孙探第一筹,乃至楼至探最后一筹,即贤劫千佛。第二夫人生二子,一愿为梵王,请千佛说法;一愿为金刚力士,护千佛教。”即今之梵王及金刚神。

  三、释尊总答显德

  (一)总答劝供

  无尽意,是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是故汝等应当,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

  因为无尽意菩萨问:“世尊!观世音菩萨,云何游此娑婆世界?云何而为众生说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所以,当释尊将观音菩萨以三十二应,入诸国土,普门示现的妙用说完之后,特别叫一声无尽意菩萨,然后用“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等四句,结束回答;同时劝导众生,应该供养观世音菩萨。

  如是功德,是指以上三十二应的功德。以种种形,显于每一应中,能俱现种种形。游诸国土,即是十方国土,非局于娑婆世界。不过,观世音菩萨与娑婆世界众生特别有缘,所以无人不知,无户不晓。度脱众生,是菩萨现身说法之目的,观世音菩萨,所以成就三十二应的功德,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其目的无非是欲度脱众生,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

  (二)显德结叹

  (1)能施无畏德

  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

  此文是显示菩萨无畏施的功德妙用。布施有三:一财施:财有内财,外财;用衣服、饮食、卧具、金钱与妻子、土地,甚至国家王位等,布施于人,是外财布施。若能布施自已的头目手足,或燃指、燃香、烧臂、割身舍肉,甚至牺牲性命,名内财布施。

  二法布施:是以佛法布施众生,为一切众生演说无上妙法。财布施只救众生色身之苦,法布施能解众生烦恼,破众生愚痴,开众生智慧,所以一切布施中,以法供养为最。

  三无畏施:能除人怖畏,能救人急难,或以力助他人,俱名无畏施。楞严经十四无畏中,观世音菩萨自己说:“世尊!我复以此,闻熏闻修,金刚三昧,无作妙力,与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众生,同悲仰故,令诸众生,于我身心,获十四种无畏功德。”又于四不思议中说:“二者,由我闻思,脱出六尘,如声度垣,不能为碍,故我妙能,现一一形,诵一一咒,其形其咒,能以无畏,施诸众生,是故十方微尘国土,皆名我为施无畏者。”

  因为观世音菩萨,因中从闻思修,入三摩地之后,能圆拔诸根,能迥脱六尘,获得诸根互用,彼此无碍,就如音声不为垣墙所碍。因此能称体起用,任运随缘,现一一身形,诵一一神咒,所现之形,所说之咒,皆能以无畏力,布施于众生,令正处于苦恼厄难、无限怖畏恐惧中的众生,一心称名,即获无畏,解脱诸难。由于菩萨实德威孚,遐迩皆闻,所以不但娑婆世界众生,甚至十方世界,微尘国土众生,皆名观世音菩萨,为施无畏者。不过本经上文,无尽意菩萨问,云何游此娑婆世界?因此,释尊仅约娑婆世界答:“是故娑婆世界,号之为施无畏者”吧了!

  (2)能感供养德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今当供养观世音菩萨。”即解颈众宝珠璎珞,价值百千两金,而以与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宝璎珞。”时观世音菩萨,不肯受之。无尽意复白观世音菩萨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璎珞。”

  前三句明能施之人,次三句明所施之物,再次三句明受施之人,末后三句,显能施者之虔诚。因为无尽意闻佛说,观世音菩萨,不但救七难、解三毒、满二求、更能普门示现、以三十二应身,度脱众生;同时更能于苦恼厄难怖畏中,能以大无畏力施于众生。像这样崇高的恩惠、伟大的妙行,是何等的令人敬佩和感动!何况释尊还殷殷劝导,应当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因此,无尽意对释尊说:“世尊!我现在应当遵命,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于是把颈项间所挂的宝珠璎珞取下,送给观世音菩萨说:“仁者!受此法施,珍宝璎珞。”仁者,是菩萨与菩萨之间平等的称呼。又观世音菩萨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之仁人,所以称仁者。无尽意这串璎珞,是众宝珠镶成的,异常庄严宝贵,所以说:价值百千两金;显示其供养之物的贵重。

  璎珞,明明是属于财布施,为甚么说是法布施呢?因为菩萨深达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故璎珞即心,心即璎珞,称性布施,内不见有能施之我,外不见有所施之物,更不见有受施之观音,三轮体空,虽财施亦等如法施。又菩萨布施,并非为己求福,而是代众生布施,为众生而作佛事,是如法之施,故财施亦即法施。

  又菩萨布施实属表法。无尽意颈项,表中道实相的妙体;宝珠璎珞,喻戒定慧陀罗尼种种法门。以璎珞庄严其身,是表示以戒定慧陀罗尼种种法门,庄严中道实相理体;示范吾人,应以戒定慧及修种种法门,以庄严自己的法身。解颈众宝璎珞,表已证中道法门,而不住于一切法门。有如是种种理由,所以无尽意菩萨,对观世音说:“仁慈的救世者啊!请您接受我的璎珞法施吧!”

  当时,观世音菩萨是不肯接受的,但非故意推辞,其理由有三:一此物虽贵,然不应贪著,故不受。二既在佛前,未奉佛命,不应受。三此种供养,非出施者本意,是遵佛命,似非诚意,故不受。因此,无尽意菩萨不得不再次请求观世音菩萨,受他的布施了。

  重请之意有二:一为表诚恳,实由钦佩仰德而施,望佛转致,令其必受。二表示非为己福而施,而是为众而施,希望对方为众而受。由此可见无尽意的布施供养,虽是接受佛的劝告,而亦是由于观世音菩萨威德所感,故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自己说:“三者,由我修习,本妙圆通,清净本根,所游世界,皆令众生舍身珍宝,求我哀愍。”众生悭心最难破,舍心最, 难发,现在观世音菩萨所过之处,都能感化众生,令其破除悭贪,发心喜舍,甚至哀求菩萨慈愍接受。可知菩萨能感供养的威德,是何等的不可思议了。

  (3)能修供养德

  尔时佛告观世音菩萨,当愍此无尽意菩萨及四众,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璎珞。即时观世音菩萨愍诸四众,及于天龙人非人等,受其璎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释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宝佛塔…

《妙法莲华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改善自己的命运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