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观世音菩萨不肯接受,而无尽意菩萨再次请求接受的时候,释尊很明白他们双方的意思,因此,对观世音菩萨说:你应当大慈大悲,怜愍这位无尽意菩萨的诚意,与在这法华大会中所有的四众弟子,及天龙八部人非人等,而接受这份供养啊!无尽意是为众而施,假如你不接受,不是辜负了他一片为人的苦心,而不能满他所愿吗?由于释尊的敕令和劝告,观世音菩萨上遵佛旨,下愍四众及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所以接受了无尽意菩萨所布施的璎珞。是即不受而受。受了之后,又分二分,转供养佛,是受而不受。
分作二分其意有二:一是显为众故受,本无所著;二令所布施福为成佛因。一分奉释迦牟尼佛,是表示回因向果。一分奉多宝如来,是表示古今一际,佛佛道同;同时亦显示观世音能修供养之妙德。菩萨无论是自己福报的珍宝,抑或是威德所感,他人供养的珍宝,都能一一供养十方诸佛。故楞严经说:“四者,我得佛心,证于究竟,能以珍宝、种种供养,十方如来,傍及法界,六道众生。”
(4)结叹其德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自在神力,游于娑婆世界。
此总结上文,亦即是总结答。如是,指上文所说悲心救苦,和普门示现种种无作妙用。自在神力,是指菩萨拔苦与乐,现种种身,说种种法,救种种苦,应种种求的妙用,是任运显现,任运感行,不作而作,无为而为,自由自在,不假作意,毫无勉强;即是楞严经所说:“无作妙力”。观世音菩萨,虽十方普现,有机则应,无感不通;但娑婆世界,怖畏既多,苦难更盛,人多悭贪,少修福慧,所以菩萨特别愍念娑婆世界众生,时时游行教化于娑婆世界,所以说:有如是自在神力,游于娑婆世界。
第五章、释颂
第一节、无尽意以偈问
尔时,无尽意菩萨以偈问曰:
世尊妙相具,我今重问彼,佛子何因缘,名为观世音?
偈颂,是一类与诗歌体裁似的句子,用这类句子,叙述长行文中的义理,谓之偈颂。梵语祇夜,译为重颂。用这类句子叙述另外一种意思,为长行文中所没有的,梵语名伽陀,译为孤起颂。此中的偈颂,二者兼有。本来在鸠摩罗什法师所译的法华经中,此品是没有偈颂的。后来隋朝仁寿年间,阇那笈多法师再译法华经,此品才有偈颂出现。后人见之,移刊于罗什法师所译的普门品长行文之后,合为一品,故有此偈。
尔时,是当观世音菩萨接受了无尽意布施的璎珞,分作二分,供养释迦牟尼佛,及多宝如来后,释尊,又对无尽意说:观世音菩萨,有如是自在神力,游于娑婆世界之时。无尽意菩萨,再以偈问佛,其意有二:一为初机重闻入妙,一为晚来听众得闻其义,因以偈颂再问。
初句是赞佛德。释尊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万德庄严。所以说“妙相具”。次句是表达自己的问意,末二句正是所要问的事情。无尽意先赞叹佛的妙相,然后说:我现在再重新来请问,观世音菩萨这位佛子,究竟以甚么因缘,名观世音呢?佛视众生,犹如赤子,所以广义的说,一切众生无不是佛子。不过,子以继父业为职责,佛以弘法为家务,利生为事业。所以狭义方面说:凡能以弘法利生为职责的,无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都是佛子。否则,便非佛子。
又二乘人只知自利,非真佛子;菩萨能自利利他,绍隆佛种,担荷如来的家业,才是真正的佛子。现在,观世音菩萨普门示现,位居等觉,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专以利生为事业,称为佛子,自是当之无愧!
第二节、释尊以颂答
一、显得名之由
(一)总显行愿
具足妙相尊,偈答无尽意:汝听观音行,善应诸方所,
弘誓深如海,历劫不思议;侍多千亿佛,发大清净愿。
我为汝略说,闻名及见身,心念不空过,能灭诸有苦。
初二句,是经家描写当时释\尊以偈回答无尽意。“汝听观音行”,是佛诫听,因为观世音菩萨的行门,是微妙不可思议,非粗心浮气所能领会,故佛在回答之前,特别提出警告劝诫。
“善应诸方所”,是显示菩萨化他之广,诸方,即是十方,而非一方;诸所,显微尘国土,而非一国土;是三世间,而非限于某一世间。观世音菩萨以一心三观的观智,观于一境三谛的观境,能所不二,圆证中道;然后称性起用,普门示现,十方微尘国土,无处不现身。过去现在未来三际,无时不现;如镜照万物,同时映出;如月印江水,同时照临。不先不后,谓之善应诸方所。
“弘誓深如海,历劫不思议。”是显示菩萨化他弘愿之深远。观世音菩萨,利生的弘愿,广阔无涯,渊深莫测,如海一般广大深远,而且是从无量劫以前,直到无量劫以后,其行愿都是这样广大深远,非人心思所能测知,亦非人口议所能表达的。
“侍多千亿佛,发大清净愿”二句,显菩萨因地修行的圣洁和殊胜。菩萨不但下化,而且上求。遍身十方微尘佛刹,侍奉亲近供养或过去、或现在千亿万佛;或常随佛学,为法王子,以求慧足;或随顺佛意、代转*轮,以畅佛本怀。同时,还于诸佛前发大清净愿。发愿有所冀求,有所执著,则不清净。现在菩萨发大弘愿,不著二边,不住中道,尽无量劫,分身尘刹,上求下化,是为清净。
“我为汝略说”以下,正显菩萨自行化他的大愿不可思议。释尊虽能用言语表达,而在会大众亦未必能领会,所以只是为无尽意等略说一二而已。若有众生,或耳闻其名,或目睹其应身,或仅见其圣像,而能恭敬礼拜,一心称念,三者但居其一,必能获观世音菩萨的感应,令众生解除三有或九有,或二十五有中,种种苦恼的厄难,绝对不会徒劳无功的。
有是因必有是果,因果不昧谓之有。诸有,谓有因果、有生死、有烦恼。三有,即欲有、色有、无色有。九有,即欲界一有,有色、无色界八有,三界共九有。二十五有,即是四洲四恶趣,六欲并梵天,四禅四无色,无想五那含,共为二十五有。三界二十五有众生,同在生死烦恼苦海中,头出头没,永远飘沉,但如能闻观世音名,或见其身,而收摄三业,一心恭敬礼拜,口诵心念,便可消灭二十五有一切苦难。所以说,“心念不空过,能灭诸有苦。”
(二)别明免灾难
(1)能免三灾
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
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
前四句显能免火灾,后四句明能免水灾和风灾。假使,是假设,假设有人兴起谋害你的意念,将你推落大火坑中、使你的生命受到威胁,危在旦夕的时候,只要你能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便能仗菩萨威神之力,倏忽之间,变火坑为莲池。因为火坑皆由嗔恚所变现,但人以嗔害,菩萨以慈忍,故念菩萨圣号时,菩萨能以性火真空之妙力而救之,使火坑化为池,而得免火灾之危。
晋朝释法智,未出家前独行泽中,忽然猛火延烧,以为必遭火劫;唯有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说也奇怪,忽然间火势突然息灭,四周的草都烧焦了,唯有法智容身之地火不波及,可见菩萨是有求必应的。
大海巨浸,波浪滔滔,处身其间,鲜有不与波臣为伍的,所以巨海亦为水灾之一。漂流是风灾。当我人航行时,因飓风之骤至,使舵手失去驾驶船只的控制力,而漂流汪洋大海,已是惶恐万分了;何况在这个时候,又有海上的毒龙呀,鳄鱼呀,以及居住海底的罗刹鬼出现呢?当时的恐怖与危险,是不待言而可知了。但当你处身在这么恐怖的环境中,如果能够真诚称念观音菩萨的圣号,便能仰仗观音菩萨之威德神力,船只虽被漂荡于大海巨浸中,鱼龙纵然鼓浪而来,亦不能为害,船只亦不会沉没。因为巨海,是贪毒所成,贪财似龙,贪淫似鱼,贪杀似鬼;一念圣号,五欲顿息,而投入菩萨性水真空中,波浪自不能没了。
法苑珠林载:刘宋沙门竺惠庆,广陵人,经行修明。元嘉十二年,荆扬大水,惠庆将入庐山,船至江边而暴风忽起,同旅已得依泊,惟惠庆船飘扬江心,水急浪涌,势必沦覆;惠庆正心端意念观世音经,洲际之人望见其船,迎风截流,如有数十人牵挽之者,竟安然抵岸。
又有徐熙载的母亲程氏,平素敬奉观音。绍兴四年,熙载受了彭大任家的聘请,为家庭教师,因此,携带了二个儿子,坐船前往。谁知船至江心,忽然风雨暴至,怒涛沸涌,傍人莫知所措。熙载想:我们父子寄命于一叶孤舟,假使葬身鱼腹,老母靠谁奉养呢?于是教同船的人,一齐跟著他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后来,突见一棵大树出现,众急挽树枝,以船系之。第二天,他们的船却停在江边的沙滩上,而不见有甚么大树。及回家,他的母亲笑著对他说:我昨晚梦见一老太太携领你们父子回来,现在你们真的回来了,观世音菩萨真灵验啊!
(2)能脱八难
1.超颂免怨贼难
或在须弥峰,为人所推堕;念彼观音力,如日虚空住。
或被恶人逐,堕落金刚山;念彼观音力,不能损一毛。
或值怨贼绕,各执刀加害;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
梵语须弥,译名妙高山,上临虚空,下瞰大海,形势险要异常;以此比喻被害者处境危险而已,未必一定是在须弥山顶,被人推堕。此推者,非冤家寻仇,自然是怨贼谋财害命,才下此毒手。虽然,但被害者,能在此生死关头之际,一心称念圣号,必赖菩萨威德神力加被,虽于极高之山被人推堕,只觉如日悬空,怨贼去后,仍得升起。
须弥山,喻人自高自大的我见逾于须弥;我慢慢人,人亦慢我,即为人推堕;菩萨谦光照物,故念圣号,便投入菩萨性空真觉的境界中;如杲日住空,无所障碍而得救。
金刚山,又各金刚围山,或金刚轮山,即是围绕三千大世界的铁围山。起世经说:“诸余大山及须弥山王之外,别有一山,名斫迦罗(译为铁围山),高六百八十万由旬,纵广亦六百八十万由旬,弥密牢固,金刚所成,难可破坏。”因为金刚能坏一切物,物不能坏它,所以堕落此山,自然是粉身碎骨。此亦是用以譬喻被害者,堕触外…
《妙法莲华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