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P13

  ..續本文上一頁

  當觀世音菩薩不肯接受,而無盡意菩薩再次請求接受的時候,釋尊很明白他們雙方的意思,因此,對觀世音菩薩說:你應當大慈大悲,憐愍這位無盡意菩薩的誠意,與在這法華大會中所有的四衆弟子,及天龍八部人非人等,而接受這份供養啊!無盡意是爲衆而施,假如你不接受,不是辜負了他一片爲人的苦心,而不能滿他所願嗎?由于釋尊的敕令和勸告,觀世音菩薩上遵佛旨,下愍四衆及天龍八部人非人等,所以接受了無盡意菩薩所布施的璎珞。是即不受而受。受了之後,又分二分,轉供養佛,是受而不受。

  分作二分其意有二:一是顯爲衆故受,本無所著;二令所布施福爲成佛因。一分奉釋迦牟尼佛,是表示回因向果。一分奉多寶如來,是表示古今一際,佛佛道同;同時亦顯示觀世音能修供養之妙德。菩薩無論是自己福報的珍寶,抑或是威德所感,他人供養的珍寶,都能一一供養十方諸佛。故楞嚴經說:“四者,我得佛心,證于究竟,能以珍寶、種種供養,十方如來,傍及法界,六道衆生。”

  (4)結歎其德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自在神力,遊于娑婆世界。

  此總結上文,亦即是總結答。如是,指上文所說悲心救苦,和普門示現種種無作妙用。自在神力,是指菩薩拔苦與樂,現種種身,說種種法,救種種苦,應種種求的妙用,是任運顯現,任運感行,不作而作,無爲而爲,自由自在,不假作意,毫無勉強;即是楞嚴經所說:“無作妙力”。觀世音菩薩,雖十方普現,有機則應,無感不通;但娑婆世界,怖畏既多,苦難更盛,人多悭貪,少修福慧,所以菩薩特別愍念娑婆世界衆生,時時遊行教化于娑婆世界,所以說:有如是自在神力,遊于娑婆世界。

  第五章、釋頌

  第一節、無盡意以偈問

  爾時,無盡意菩薩以偈問曰:

  世尊妙相具,我今重問彼,佛子何因緣,名爲觀世音?

  偈頌,是一類與詩歌體裁似的句子,用這類句子,敘述長行文中的義理,謂之偈頌。梵語祇夜,譯爲重頌。用這類句子敘述另外一種意思,爲長行文中所沒有的,梵語名伽陀,譯爲孤起頌。此中的偈頌,二者兼有。本來在鸠摩羅什法師所譯的法華經中,此品是沒有偈頌的。後來隋朝仁壽年間,阇那笈多法師再譯法華經,此品才有偈頌出現。後人見之,移刊于羅什法師所譯的普門品長行文之後,合爲一品,故有此偈。

  爾時,是當觀世音菩薩接受了無盡意布施的璎珞,分作二分,供養釋迦牟尼佛,及多寶如來後,釋尊,又對無盡意說:觀世音菩薩,有如是自在神力,遊于娑婆世界之時。無盡意菩薩,再以偈問佛,其意有二:一爲初機重聞入妙,一爲晚來聽衆得聞其義,因以偈頌再問。

  初句是贊佛德。釋尊叁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有叁十二相,八十種好,萬德莊嚴。所以說“妙相具”。次句是表達自己的問意,末二句正是所要問的事情。無盡意先贊歎佛的妙相,然後說:我現在再重新來請問,觀世音菩薩這位佛子,究竟以甚麼因緣,名觀世音呢?佛視衆生,猶如赤子,所以廣義的說,一切衆生無不是佛子。不過,子以繼父業爲職責,佛以弘法爲家務,利生爲事業。所以狹義方面說:凡能以弘法利生爲職責的,無論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都是佛子。否則,便非佛子。

  又二乘人只知自利,非真佛子;菩薩能自利利他,紹隆佛種,擔荷如來的家業,才是真正的佛子。現在,觀世音菩薩普門示現,位居等覺,以種種形,遊諸國土,度脫衆生;專以利生爲事業,稱爲佛子,自是當之無愧!

  第二節、釋尊以頌答

  一、顯得名之由

  (一)總顯行願

  具足妙相尊,偈答無盡意:汝聽觀音行,善應諸方所,

  弘誓深如海,曆劫不思議;侍多千億佛,發大清淨願。

  我爲汝略說,聞名及見身,心念不空過,能滅諸有苦。

  初二句,是經家描寫當時釋\尊以偈回答無盡意。“汝聽觀音行”,是佛誡聽,因爲觀世音菩薩的行門,是微妙不可思議,非粗心浮氣所能領會,故佛在回答之前,特別提出警告勸誡。

  “善應諸方所”,是顯示菩薩化他之廣,諸方,即是十方,而非一方;諸所,顯微塵國土,而非一國土;是叁世間,而非限于某一世間。觀世音菩薩以一心叁觀的觀智,觀于一境叁谛的觀境,能所不二,圓證中道;然後稱性起用,普門示現,十方微塵國土,無處不現身。過去現在未來叁際,無時不現;如鏡照萬物,同時映出;如月印江水,同時照臨。不先不後,謂之善應諸方所。

  “弘誓深如海,曆劫不思議。”是顯示菩薩化他弘願之深遠。觀世音菩薩,利生的弘願,廣闊無涯,淵深莫測,如海一般廣大深遠,而且是從無量劫以前,直到無量劫以後,其行願都是這樣廣大深遠,非人心思所能測知,亦非人口議所能表達的。

  “侍多千億佛,發大清淨願”二句,顯菩薩因地修行的聖潔和殊勝。菩薩不但下化,而且上求。遍身十方微塵佛刹,侍奉親近供養或過去、或現在千億萬佛;或常隨佛學,爲法王子,以求慧足;或隨順佛意、代轉*輪,以暢佛本懷。同時,還于諸佛前發大清淨願。發願有所冀求,有所執著,則不清淨。現在菩薩發大弘願,不著二邊,不住中道,盡無量劫,分身塵刹,上求下化,是爲清淨。

  “我爲汝略說”以下,正顯菩薩自行化他的大願不可思議。釋尊雖能用言語表達,而在會大衆亦未必能領會,所以只是爲無盡意等略說一二而已。若有衆生,或耳聞其名,或目睹其應身,或僅見其聖像,而能恭敬禮拜,一心稱念,叁者但居其一,必能獲觀世音菩薩的感應,令衆生解除叁有或九有,或二十五有中,種種苦惱的厄難,絕對不會徒勞無功的。

  有是因必有是果,因果不昧謂之有。諸有,謂有因果、有生死、有煩惱。叁有,即欲有、色有、無色有。九有,即欲界一有,有色、無色界八有,叁界共九有。二十五有,即是四洲四惡趣,六欲並梵天,四禅四無色,無想五那含,共爲二十五有。叁界二十五有衆生,同在生死煩惱苦海中,頭出頭沒,永遠飄沈,但如能聞觀世音名,或見其身,而收攝叁業,一心恭敬禮拜,口誦心念,便可消滅二十五有一切苦難。所以說,“心念不空過,能滅諸有苦。”

  (二)別明免災難

  (1)能免叁災

  假使興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觀音力,火坑變成池。

  或漂流巨海,龍魚諸鬼難;念彼觀音力,波浪不能沒。

  前四句顯能免火災,後四句明能免水災和風災。假使,是假設,假設有人興起謀害你的意念,將你推落大火坑中、使你的生命受到威脅,危在旦夕的時候,只要你能稱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便能仗菩薩威神之力,倏忽之間,變火坑爲蓮池。因爲火坑皆由嗔恚所變現,但人以嗔害,菩薩以慈忍,故念菩薩聖號時,菩薩能以性火真空之妙力而救之,使火坑化爲池,而得免火災之危。

  晉朝釋法智,未出家前獨行澤中,忽然猛火延燒,以爲必遭火劫;唯有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說也奇怪,忽然間火勢突然息滅,四周的草都燒焦了,唯有法智容身之地火不波及,可見菩薩是有求必應的。

  大海巨浸,波浪滔滔,處身其間,鮮有不與波臣爲伍的,所以巨海亦爲水災之一。漂流是風災。當我人航行時,因飓風之驟至,使舵手失去駕駛船只的控製力,而漂流汪洋大海,已是惶恐萬分了;何況在這個時候,又有海上的毒龍呀,鳄魚呀,以及居住海底的羅刹鬼出現呢?當時的恐怖與危險,是不待言而可知了。但當你處身在這麼恐怖的環境中,如果能夠真誠稱念觀音菩薩的聖號,便能仰仗觀音菩薩之威德神力,船只雖被漂蕩于大海巨浸中,魚龍縱然鼓浪而來,亦不能爲害,船只亦不會沈沒。因爲巨海,是貪毒所成,貪財似龍,貪淫似魚,貪殺似鬼;一念聖號,五欲頓息,而投入菩薩性水真空中,波浪自不能沒了。

  法苑珠林載:劉宋沙門竺惠慶,廣陵人,經行修明。元嘉十二年,荊揚大水,惠慶將入廬山,船至江邊而暴風忽起,同旅已得依泊,惟惠慶船飄揚江心,水急浪湧,勢必淪覆;惠慶正心端意念觀世音經,洲際之人望見其船,迎風截流,如有數十人牽挽之者,竟安然抵岸。

  又有徐熙載的母親程氏,平素敬奉觀音。紹興四年,熙載受了彭大任家的聘請,爲家庭教師,因此,攜帶了二個兒子,坐船前往。誰知船至江心,忽然風雨暴至,怒濤沸湧,傍人莫知所措。熙載想:我們父子寄命于一葉孤舟,假使葬身魚腹,老母靠誰奉養呢?于是教同船的人,一齊跟著他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後來,突見一棵大樹出現,衆急挽樹枝,以船系之。第二天,他們的船卻停在江邊的沙灘上,而不見有甚麼大樹。及回家,他的母親笑著對他說:我昨晚夢見一老太太攜領你們父子回來,現在你們真的回來了,觀世音菩薩真靈驗啊!

  (2)能脫八難

  1.超頌免怨賊難

  或在須彌峰,爲人所推墮;念彼觀音力,如日虛空住。

  或被惡人逐,墮落金剛山;念彼觀音力,不能損一毛。

  或值怨賊繞,各執刀加害;念彼觀音力,鹹即起慈心。

  梵語須彌,譯名妙高山,上臨虛空,下瞰大海,形勢險要異常;以此比喻被害者處境危險而已,未必一定是在須彌山頂,被人推墮。此推者,非冤家尋仇,自然是怨賊謀財害命,才下此毒手。雖然,但被害者,能在此生死關頭之際,一心稱念聖號,必賴菩薩威德神力加被,雖于極高之山被人推墮,只覺如日懸空,怨賊去後,仍得升起。

  須彌山,喻人自高自大的我見逾于須彌;我慢慢人,人亦慢我,即爲人推墮;菩薩謙光照物,故念聖號,便投入菩薩性空真覺的境界中;如杲日住空,無所障礙而得救。

  金剛山,又各金剛圍山,或金剛輪山,即是圍繞叁千大世界的鐵圍山。起世經說:“諸余大山及須彌山王之外,別有一山,名斫迦羅(譯爲鐵圍山),高六百八十萬由旬,縱廣亦六百八十萬由旬,彌密牢固,金剛所成,難可破壞。”因爲金剛能壞一切物,物不能壞它,所以墮落此山,自然是粉身碎骨。此亦是用以譬喻被害者,墮觸外…

《妙法蓮華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改善自己的命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