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他方,无不是菩萨所摄化的对象。
(二)显能化之观智
(1)显观智二利之功
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
此颂出五观,以显菩萨二利之德,是属于孤起颂,其诠义是长行所无;前三观为自利之功,后二观为利他之德。
真观,即是真空观,亦是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所说:“照见五蕴皆空”的观智。菩萨以此真空观智,修习空观,先观一切外境,皆是缘生之法;缘生无性,当体即空,本非实法。次观自身,四大假合,原非实有,终归于坏。再观六识妄心,依根缘尘而有,生灭无常;若离根尘,本无自性。如是内空我相,外忘法执,断见思惑,证真谛理,是为真观。
菩萨虽达诸法空义,但不废缘起诸法,能够修习假观,随缘应物,广度众生。虽终日度生,而不见有一众生可度;虽不见有众生可度,仍然终日在尘劳中利生。所谓:空而不空,不空而空。其利生之心,非有而有,有而非有;如水月空华,无住无著。正因为菩萨修习假观,积极救世,入俗利生,而无所执著;如莲花之出淤泥而不染,又如“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清净无垢,是为清净观。
真观是出世的;清净观是入世的。从出世而入世是真利人;从入世而出世是真自利。由自利利他,证得真净圆通;观一切法,即空即有,即有即空,彻证性相不二,色空不异之理,而入于中道。而中道观智,不停滞空有二边,不即不离,不一不异,不取不废,圆融无碍,同遍法界,是为广大智慧观。
菩萨以真观修空观不著一切法,断见思烦恼,证般若德。以清净观修假观,不舍一切法,破尘沙烦恼,证解脱德。以广大智慧观修中观,圆融一切法,破无明烦恼,证法身德。这三观举一即具三,言三即一,无前后,无次第,是为绝待圆融的三观,亦即是观世音之观字。
悲观及慈观,是利他的妙德。由于菩萨上与十方诸佛同一慈力,所以能运无缘大慈,等视众生犹如赤子,平等与乐。虽能令众生得真空乐、妙有乐,乃至中道无上涅槃不生不灭寂灭乐,无上菩提、不垢不净觉法乐;但不著于相,无菩萨之能缘,亦无众生所缘,能所唯是一心,名无缘大慈;亦是颂中的慈观。
由于菩萨下与十方六道众生,同一悲仰;众生是菩萨心中的众生,菩萨亦是众生心中的观世音。众生悲仰之心,即是菩萨之悲心;菩萨之悲心,亦即是众生悲仰之心。凡圣同体,感应道交,拔众生之苦,即是拔自己之苦。虽终日令众生脱离五住二死的苦恼,解除六凡三乘的一切灾难,但视为自己份内事,所以叫做同体大悲,亦即是颂中的悲观。悲观无苦不拔,慈观无乐不与。所以释尊诰诫我等,应该常愿观世音菩萨慈悲拔苦与乐,常瞻仰普门大士的庄严妙相,景仰礼拜,以求摄照。
(2)显观智化他之德
无垢清净光,慧日破诸暗,能伏灾风火,普明照世间。
此颂显示菩萨观智化他之妙德,亦是属于孤起颂。
众生的真心,本来清净无垢,如明镜之光洁,如杲日之当空;故六祖说:“本来无一物”。可惜众生被贪嗔痴等烦恼所障蔽,遮盖了自巳的本来面目;如明镜蒙上了尘垢,失却其本来之光洁明净。但观世音菩萨五观齐修,三惑净尽,转八识成为四智,把心地的烦恼垢秽洗刷净尽,达到不生不灭究竟清净的境界。所谓:净极光通,如尘去镜明,垢尽光现;内外洞彻光明,犹如玻璃之通达无碍,是为无垢清净光。这无垢清净光,即是大圆镜智的大智慧光,其慧光照耀,犹如杲日丽天,能破一切黑暗,因名慧日。
慧日,如菩萨的智光,诸暗如众生烦恼之黑暗。菩萨以真空观,证一切智光,来破众生见思烦恼的黑暗;以清净观,证道种智光,破众生尘沙烦的黑暗;以广大智慧观,证一切种智光,来破众生无明烦的黑暗,故说:慧日破诸暗。
众生外来的灾难与苦恼,俱由内在的烦恼作业而招致,现在,内在的烦恼暗蔽,既为菩萨的慧日所破除,内灭苦因,外则能降伏三灾七难等苦果,至时,一切灾风火,自然消灭于无形中,故说:能伏灾风火。
菩萨以一切智的慧日,放真空的光明,普照六凡同居土世间;以道种智的慧日,放妙有的光明,普照二乘方便土世间;以一切种智光的慧日,放中道的光明,普照菩萨实报土世间;所以说:普明照世间。
(3)显观智之妙用
悲体戒雷震,慈意妙大云,澍甘露法雨,灭除烦恼焰。
这四句是歌颂观音菩萨三轮的不思议力。菩萨由圆修三观之功,圆断三惑,圆证三德,故能称性而起三轮不可思议的妙用。初句赞身轮,次句赞意轮,末后二句赞口轮。悲体,是菩萨所证大慈大悲的法身理体。这理体是由持戒之功而报得。菩萨本此大悲戒体,身轮现通,示现三十二应,显大神通,惊醒凡小,骇动三千;犹如大雷之震动,有耳皆闻、有识皆知,是谓:悲体戒雷震。
菩萨意轮能兴无缘大慈,作不请之友,无物不覆,无机不被,能遮众生烦恼焰热,使得清凉,如大云之普覆,故说:慈意妙大云。
甘露,是不生不死之药,喻不生不灭的妙法。菩萨口轮,善说法要,澍甘露法雨,普润三乘五乘众生,咸令灭除烦恼的火焰,得证涅槃不生不灭的清凉地;犹如天澍大雨,普淋三草二木,令得解除旱天的枯燥,是为澍甘露法雨,灭除烦恼焰。总显菩萨由五观圆修,所起三轮不可思议之妙用。凡有所作,无不以利乐众生为前提,以度脱众生是鹄的。
(三)正显娑婆之机
诤讼经官处,怖畏军阵中;念彼观音力,众怨悉退散。
上文显菩萨广应诸国土,四圣六凡,此界他方,无不是菩萨所化之机,此中正显示游化娑婆。因为娑婆世界众生,业深障重,苦恼特别多,尤其性情暴戾好战,难调难伏,官难战难,无时幸免,所以特别提出说明。诤讼对簿公庭,则心忧刑罚;军阵枪林弹雨,则命系兵戈,皆可怖可畏之事。但若能于此怖畏中,称念圣号,必仗菩萨慈悲愿力加被双方,顿消宿怨,诤讼解围,言归于好;或排除军阵中种种刀兵剑戟的威胁,故说:众怨悉退散。
(四)显世音之意义
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是故须常念。
以上真观清净观等一颂,是释观世音之观字,而此四句中,前三句是释观世音之音字。妙音之妙字,是指音之体具三千性相,百界千如,微妙不可思议。菩萨能称体起用,随缘教化,施权谋方便的法音;使菩萨说法,即权即实,所谓:随缘不变,即用即体,故名妙音。
菩萨能以五观之妙智,观照世间一切持名求救的音声,随缘普度,不动天日,普印千江,不起本妙,普门济难,即实而施权,不变随缘,即体即用,故言:观世音。总言之,妙音观世音,即是不变常随缘;反之,观世音妙音,是随缘而不变。
梵以清净为义,观音的音,不落空有二边,以一中道实相法雨,普润有情三昧之花,是名梵音。菩萨说法的妙音,不独圆满洪亮普遍,而且应机不失,对于机感成熟众生,即为现身说法;机宜既尽,则应迹不隐而隐,如海潮之进退不失其时,故名海潮音。梵音,是上契诸佛中道实相理,海潮音,是下契众生闻法之机,契理契机,是名梵音海潮音。
世间之音不出喜怒哀乐爱恶欲七情,由七情而发之音声,是不净的、猥亵的,而且是短暂无常的。但观世音菩萨说法的音声,是由修五观而称性所起的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之妙音,上契佛理,下契机情;能令众生悟心达性,离爱去欲,所以远胜彼尘俗的世间音。因此是极其值得我们的称念,所以我们应当常常称念。
三、叹德劝持名
念念勿生疑,观世音净圣,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
具一切功德,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是故应顶礼。
众生业障深重,往往因疑害信,中途退堕,不肯老实持诵,因此,释尊特别提出警告,同时赞叹观世音之妙德,以固其信,以劝持名。因为观世音菩萨,早已成佛,不像阿罗汉只断见思,不同别教菩萨仅断尘沙、圆教菩萨分断无明,所以他们虽属圣人,但仍然有余惑未净。但观世音五住既净,二死永亡,则一切烦恼习气,究竟清净,故名:观世音净圣。
众生在生死苦恼厄难之中,能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菩萨即能作为我们所依的慈父,所依怙的慈母。因为观世音菩萨,不但具足无量无边佛果的功德,且无时不以大慈悲眼,平等看待一切众生;没有偏爱,没有差别,如同世间父母的爱护自己儿女,非常热情,无微不至。所以众生在大难临头时,可以作为众生最可靠的依怙。
“福聚海无量”,正显示菩萨自利利他的功德,广大无涯。因为菩萨从无量劫来,不断上求下化,自利利他,积功累德,其福报如众宝之积聚,如大海之无边,因此,我们应当礼拜供养。
第三节、闻品获益
一、闻法得益
尔时持地菩萨,即从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众生,闻是观世音菩萨品,自在之业,普门示现神通力者,当知是人功德不少。
当释尊用偈颂回答无尽意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名之由,及解释观世音之含义,同时歌颂观世音功德,以劝导众生应持名礼拜供养之时,在会听众中,有一位持地菩萨,即从自己的座位起立,赞叹此品,以证明功德。
持地菩萨,亦是一位不可思议的大菩萨。据楞严经他对佛说:“我念往昔,普光如来出现于世,我为比丘,常于一切要路津口,田地险隘,有不如法,妨损车马,我皆平填,或作桥梁,或作沙土。如是勤苦经无量佛,出现于世。或有众生,于阛阓处,要人擎物;我先为擎,至其所诣,放物即行,不取其值。毗舍浮佛现在世时,世多饥荒,我为负人,无问远近,唯取一钱;或有车中被于泥溺,我有神力,为其推轮,拔其苦恼。”这是菩萨自己叙述因中修行,济物利生的经过。因为他专在桥旁路边,以力布施众生,见路有不平,即高的平下,低的填满,或力修桥梁,所以大家都称他为持地。但他虽然生生世世用心良善,苦心孤诣,仍未登圣位。有一次,国王设斋请佛,持地又平地以待,毗舍浮佛对他说:“善男子啊!你整天在替大众服务,以力布…
《妙法莲华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