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P15

  ..續本文上一頁他方,無不是菩薩所攝化的對象。

  (二)顯能化之觀智

  (1)顯觀智二利之功

  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常願常瞻仰。

  此頌出五觀,以顯菩薩二利之德,是屬于孤起頌,其诠義是長行所無;前叁觀爲自利之功,後二觀爲利他之德。

  真觀,即是真空觀,亦是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所說:“照見五蘊皆空”的觀智。菩薩以此真空觀智,修習空觀,先觀一切外境,皆是緣生之法;緣生無性,當體即空,本非實法。次觀自身,四大假合,原非實有,終歸于壞。再觀六識妄心,依根緣塵而有,生滅無常;若離根塵,本無自性。如是內空我相,外忘法執,斷見思惑,證真谛理,是爲真觀。

  菩薩雖達諸法空義,但不廢緣起諸法,能夠修習假觀,隨緣應物,廣度衆生。雖終日度生,而不見有一衆生可度;雖不見有衆生可度,仍然終日在塵勞中利生。所謂:空而不空,不空而空。其利生之心,非有而有,有而非有;如水月空華,無住無著。正因爲菩薩修習假觀,積極救世,入俗利生,而無所執著;如蓮花之出淤泥而不染,又如“百花叢裏過,片葉不沾身”,清淨無垢,是爲清淨觀。

  真觀是出世的;清淨觀是入世的。從出世而入世是真利人;從入世而出世是真自利。由自利利他,證得真淨圓通;觀一切法,即空即有,即有即空,徹證性相不二,色空不異之理,而入于中道。而中道觀智,不停滯空有二邊,不即不離,不一不異,不取不廢,圓融無礙,同遍法界,是爲廣大智慧觀。

  菩薩以真觀修空觀不著一切法,斷見思煩惱,證般若德。以清淨觀修假觀,不舍一切法,破塵沙煩惱,證解脫德。以廣大智慧觀修中觀,圓融一切法,破無明煩惱,證法身德。這叁觀舉一即具叁,言叁即一,無前後,無次第,是爲絕待圓融的叁觀,亦即是觀世音之觀字。

  悲觀及慈觀,是利他的妙德。由于菩薩上與十方諸佛同一慈力,所以能運無緣大慈,等視衆生猶如赤子,平等與樂。雖能令衆生得真空樂、妙有樂,乃至中道無上涅槃不生不滅寂滅樂,無上菩提、不垢不淨覺法樂;但不著于相,無菩薩之能緣,亦無衆生所緣,能所唯是一心,名無緣大慈;亦是頌中的慈觀。

  由于菩薩下與十方六道衆生,同一悲仰;衆生是菩薩心中的衆生,菩薩亦是衆生心中的觀世音。衆生悲仰之心,即是菩薩之悲心;菩薩之悲心,亦即是衆生悲仰之心。凡聖同體,感應道交,拔衆生之苦,即是拔自己之苦。雖終日令衆生脫離五住二死的苦惱,解除六凡叁乘的一切災難,但視爲自己份內事,所以叫做同體大悲,亦即是頌中的悲觀。悲觀無苦不拔,慈觀無樂不與。所以釋尊诰誡我等,應該常願觀世音菩薩慈悲拔苦與樂,常瞻仰普門大士的莊嚴妙相,景仰禮拜,以求攝照。

  (2)顯觀智化他之德

  無垢清淨光,慧日破諸暗,能伏災風火,普明照世間。

  此頌顯示菩薩觀智化他之妙德,亦是屬于孤起頌。

  衆生的真心,本來清淨無垢,如明鏡之光潔,如杲日之當空;故六祖說:“本來無一物”。可惜衆生被貪嗔癡等煩惱所障蔽,遮蓋了自巳的本來面目;如明鏡蒙上了塵垢,失卻其本來之光潔明淨。但觀世音菩薩五觀齊修,叁惑淨盡,轉八識成爲四智,把心地的煩惱垢穢洗刷淨盡,達到不生不滅究竟清淨的境界。所謂:淨極光通,如塵去鏡明,垢盡光現;內外洞徹光明,猶如玻璃之通達無礙,是爲無垢清淨光。這無垢清淨光,即是大圓鏡智的大智慧光,其慧光照耀,猶如杲日麗天,能破一切黑暗,因名慧日。

  慧日,如菩薩的智光,諸暗如衆生煩惱之黑暗。菩薩以真空觀,證一切智光,來破衆生見思煩惱的黑暗;以清淨觀,證道種智光,破衆生塵沙煩的黑暗;以廣大智慧觀,證一切種智光,來破衆生無明煩的黑暗,故說:慧日破諸暗。

  衆生外來的災難與苦惱,俱由內在的煩惱作業而招致,現在,內在的煩惱暗蔽,既爲菩薩的慧日所破除,內滅苦因,外則能降伏叁災七難等苦果,至時,一切災風火,自然消滅于無形中,故說:能伏災風火。

  菩薩以一切智的慧日,放真空的光明,普照六凡同居土世間;以道種智的慧日,放妙有的光明,普照二乘方便土世間;以一切種智光的慧日,放中道的光明,普照菩薩實報土世間;所以說:普明照世間。

  (3)顯觀智之妙用

  悲體戒雷震,慈意妙大雲,澍甘露法雨,滅除煩惱焰。

  這四句是歌頌觀音菩薩叁輪的不思議力。菩薩由圓修叁觀之功,圓斷叁惑,圓證叁德,故能稱性而起叁輪不可思議的妙用。初句贊身輪,次句贊意輪,末後二句贊口輪。悲體,是菩薩所證大慈大悲的法身理體。這理體是由持戒之功而報得。菩薩本此大悲戒體,身輪現通,示現叁十二應,顯大神通,驚醒凡小,駭動叁千;猶如大雷之震動,有耳皆聞、有識皆知,是謂:悲體戒雷震。

  菩薩意輪能興無緣大慈,作不請之友,無物不覆,無機不被,能遮衆生煩惱焰熱,使得清涼,如大雲之普覆,故說:慈意妙大雲。

  甘露,是不生不死之藥,喻不生不滅的妙法。菩薩口輪,善說法要,澍甘露法雨,普潤叁乘五乘衆生,鹹令滅除煩惱的火焰,得證涅槃不生不滅的清涼地;猶如天澍大雨,普淋叁草二木,令得解除旱天的枯燥,是爲澍甘露法雨,滅除煩惱焰。總顯菩薩由五觀圓修,所起叁輪不可思議之妙用。凡有所作,無不以利樂衆生爲前提,以度脫衆生是鹄的。

  (叁)正顯娑婆之機

  诤訟經官處,怖畏軍陣中;念彼觀音力,衆怨悉退散。

  上文顯菩薩廣應諸國土,四聖六凡,此界他方,無不是菩薩所化之機,此中正顯示遊化娑婆。因爲娑婆世界衆生,業深障重,苦惱特別多,尤其性情暴戾好戰,難調難伏,官難戰難,無時幸免,所以特別提出說明。诤訟對簿公庭,則心憂刑罰;軍陣槍林彈雨,則命系兵戈,皆可怖可畏之事。但若能于此怖畏中,稱念聖號,必仗菩薩慈悲願力加被雙方,頓消宿怨,诤訟解圍,言歸于好;或排除軍陣中種種刀兵劍戟的威脅,故說:衆怨悉退散。

  (四)顯世音之意義

  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是故須常念。

  以上真觀清淨觀等一頌,是釋觀世音之觀字,而此四句中,前叁句是釋觀世音之音字。妙音之妙字,是指音之體具叁千性相,百界千如,微妙不可思議。菩薩能稱體起用,隨緣教化,施權謀方便的法音;使菩薩說法,即權即實,所謂:隨緣不變,即用即體,故名妙音。

  菩薩能以五觀之妙智,觀照世間一切持名求救的音聲,隨緣普度,不動天日,普印千江,不起本妙,普門濟難,即實而施權,不變隨緣,即體即用,故言:觀世音。總言之,妙音觀世音,即是不變常隨緣;反之,觀世音妙音,是隨緣而不變。

  梵以清淨爲義,觀音的音,不落空有二邊,以一中道實相法雨,普潤有情叁昧之花,是名梵音。菩薩說法的妙音,不獨圓滿洪亮普遍,而且應機不失,對于機感成熟衆生,即爲現身說法;機宜既盡,則應迹不隱而隱,如海潮之進退不失其時,故名海潮音。梵音,是上契諸佛中道實相理,海潮音,是下契衆生聞法之機,契理契機,是名梵音海潮音。

  世間之音不出喜怒哀樂愛惡欲七情,由七情而發之音聲,是不淨的、猥亵的,而且是短暫無常的。但觀世音菩薩說法的音聲,是由修五觀而稱性所起的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之妙音,上契佛理,下契機情;能令衆生悟心達性,離愛去欲,所以遠勝彼塵俗的世間音。因此是極其值得我們的稱念,所以我們應當常常稱念。

  叁、歎德勸持名

  念念勿生疑,觀世音淨聖,于苦惱死厄,能爲作依怙;

  具一切功德,慈眼視衆生,福聚海無量,是故應頂禮。

  衆生業障深重,往往因疑害信,中途退墮,不肯老實持誦,因此,釋尊特別提出警告,同時贊歎觀世音之妙德,以固其信,以勸持名。因爲觀世音菩薩,早已成佛,不像阿羅漢只斷見思,不同別教菩薩僅斷塵沙、圓教菩薩分斷無明,所以他們雖屬聖人,但仍然有余惑未淨。但觀世音五住既淨,二死永亡,則一切煩惱習氣,究竟清淨,故名:觀世音淨聖。

  衆生在生死苦惱厄難之中,能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菩薩即能作爲我們所依的慈父,所依怙的慈母。因爲觀世音菩薩,不但具足無量無邊佛果的功德,且無時不以大慈悲眼,平等看待一切衆生;沒有偏愛,沒有差別,如同世間父母的愛護自己兒女,非常熱情,無微不至。所以衆生在大難臨頭時,可以作爲衆生最可靠的依怙。

  “福聚海無量”,正顯示菩薩自利利他的功德,廣大無涯。因爲菩薩從無量劫來,不斷上求下化,自利利他,積功累德,其福報如衆寶之積聚,如大海之無邊,因此,我們應當禮拜供養。

  第叁節、聞品獲益

  一、聞法得益

  爾時持地菩薩,即從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衆生,聞是觀世音菩薩品,自在之業,普門示現神通力者,當知是人功德不少。

  當釋尊用偈頌回答無盡意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名之由,及解釋觀世音之含義,同時歌頌觀世音功德,以勸導衆生應持名禮拜供養之時,在會聽衆中,有一位持地菩薩,即從自己的座位起立,贊歎此品,以證明功德。

  持地菩薩,亦是一位不可思議的大菩薩。據楞嚴經他對佛說:“我念往昔,普光如來出現于世,我爲比丘,常于一切要路津口,田地險隘,有不如法,妨損車馬,我皆平填,或作橋梁,或作沙土。如是勤苦經無量佛,出現于世。或有衆生,于阛阓處,要人擎物;我先爲擎,至其所詣,放物即行,不取其值。毗舍浮佛現在世時,世多饑荒,我爲負人,無問遠近,唯取一錢;或有車中被于泥溺,我有神力,爲其推輪,拔其苦惱。”這是菩薩自己敘述因中修行,濟物利生的經過。因爲他專在橋旁路邊,以力布施衆生,見路有不平,即高的平下,低的填滿,或力修橋梁,所以大家都稱他爲持地。但他雖然生生世世用心良善,苦心孤詣,仍未登聖位。有一次,國王設齋請佛,持地又平地以待,毗舍浮佛對他說:“善男子啊!你整天在替大衆服務,以力布…

《妙法蓮華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改善自己的命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