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妙法莲华经▪P7

  ..续本文上一页悲、大行门、大无畏、大功德、大神通、大妙用,能够以三十二应,十四无畏施于众生,从佛道再来的大菩萨,是千处祈求千虚应,苦海常作度人舟,广大无碍的救世者;亦是带果修因,乘愿再来的大慈悲父,所以称为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威神之力,巍巍如是”,出其功德妙用。菩萨之功德妙用,和给予众生的恩惠,深而且大,高而且显,不但名彰三土,同时德超六凡三乘,故说巍巍。如是,是指上面所说菩萨能救四难的大无畏施。因为菩萨有大悲心,有大妙用,如水之在地、无处不有,如电之在空、无所不在。处于三灾、四难中的苦恼众生,若能称念菩萨名号,菩萨即时观其音声所在,便来救济,令众生得离三灾四难。以此因缘,故名观世音。

  (二)约意业机明感应

  (1)除三毒

  果必由因,报必由业。以上所说众生的三灾四难,皆由众生心中贪嗔痴三毒,所作杀盗淫等业因,而招感得来的恶报。是以三毒之为害,较三灾四难尤甚。三灾四难只是危害人的色身,而三毒却是危害人的法身慧命;欲想究竟拔苦与乐,非进而拔除三毒之祸根不可。

  1.除贪毒

  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使得离欲。

  欲由贪生,贪是爱本,爱又为生死之根,故欲灭生死之苦,必须先除生死之根。所以释尊教人寡欲知足,割爱辞亲,修习不净观,以对治贪欲之毒。但众生之爱欲,是与生俱来的烦恼习气。孟子说:“食色性也”。圆觉经说:“一切众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可见贪爱与人生的关系,是何等的密切,难怪芸芸众生,无不沉溺于爱河,无法自拔。

  古人说:“万恶淫为首”,贪欲炽盛的人,既不能修习不净观,又无其他的方法可节欲的话,则其后患,实不堪设想。观世音菩萨在因中修行时,能以反闻照性之功,熏彼出流的妄闻,而成入流之真闻,六尘俱亡,六根互用;不独远离声尘之困扰,亦离色尘之侵犯。故多欲众生,若能称念菩萨圣号,菩萨自能以离尘亡所,反妄归真的威德神力加被于彼,令彼远离贪欲之毒。故楞严经说:“九者,熏闻离尘,色所不劫;能令一切多淫众生,远离贪欲。”

  又众生称念圣号,自能澄清心水,提高理智,克服欲念;果能念兹在兹,行亦念,坐亦念,唯此一念,更无别念,试问贪心又从何起?爱念又从何而来?又当我们一念专一,一念清净时,念不离心,心不离念,所谓:称性起念,全念契性,性中本然清净,既无妄念,又何来贪毒?所以说:“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

  2.离嗔毒

  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嗔。

  嗔的起因有三:一是顺理嗔:因无辜受害,或他人无理取闹,故意中伤破坏自己的声誉与地位,甚至损害自己的依报或正报,所以大发脾气,此属人之常情,发脾气发得有理,故名顺理嗔。

  二是非理嗔:这是无缘无故而发嗔心,或恶人先告状之类;明知自己理亏,对人不起,但大发虎威,先发制人,无故动肝火,反脸无情;或无端发脾气,这些都是拂乎人情,非理而嗔。

  三是争论嗔:或起于辩论,或起于闲谈。在辩论会中,每见到双方争持不下,而激烈驳辩,结果,弄得面红耳赤,各怀愤恨。或有人在茶余饭后,虽情投意合,相对聊天,但偶一谈及关于双方见解不能一致,或思想不能统一的某一问题,或某一主义时,由于彼此意志的分歧,不难会发出相反的言论;于是你一言,我一语,唇枪舌剑,互相厮杀,甚至嗔火万丈,大打出手,这些导源于争论的嗔心,都名为争论嗔。

  无论是顺理嗔,非理嗔,抑或争论嗔,都会自害损他。人与人之间的纠纷与磨擦,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开火,甚至老修行人,功亏一篑,招致三涂之苦,俱导源于嗔心。

  昔日,舍利弗尊者行菩萨道时,发心虽广,但功夫未深。有一次,一个婆罗门教徒,走来试他:尊者!我闻得说您发大心,行菩萨道,所以我特别来请您布施您一只眼睛给我;因为我的母亲生病,医生说:一定要修行人的眼睛作药,才能治疗。舍利弗听说,毫不思索地立即挖下自己的左眼给他。但婆罗门说:啊!我弄错了,医生说:是要右眼才好哩。舍利弗于是又挖了右边的眼睛给他,好好的两只眼睛把它挖下来,已经痛苦不堪了,何况因此会影响到今后的生活呢?在平常人来说,是谁也做不到的,但舍利弗是行菩萨道的人,只要众生得离苦难,即使自己痛苦一点,甚至牺牲了今后生活上的幸福,都在所不计,所以肯把自己的眼睛挖了一只又一只的施舍给对方。谁知对方拿了舍利弗的两只眼睛,不但不道谢,反而用鼻子哓了一哓说:“哟!这么腥臭的眼睛,怎能医好我母亲的病呢?”接著把两只眼睛掷到地上,同时用脚去践踏它。这真是岂有此理。当时的舍利弗气极了,大发嗔恨心说:菩萨道是行不得的,还是自了好,遂退失菩提心,退居凡小。后又遇恶逆的境界,起嗔毒心,受了蚖蛇之报。所以古德说:“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又说:“一念嗔心起,八万障门开。”可见嗔心之为患,尤甚于洪水猛兽,如果信仰佛法,富有修养的人,还可以修慈悲观来对治它。但一般凡夫俗子,就无法控制它,以致招来弥天大祸。

  观世音菩萨说:“十者,纯音无尘,根境圆融,无对所对,能令一切忿恨众生,离诸嗔恚。”因为菩萨因中修行,反闻闻自性,除了纯一闻音之妙性外,再无能对之根,亦无所对之尘,性境圆融,根尘俱泯;上与诸佛同一慈力,下与众生同一悲仰。以此加被众生,故能令一切忿怒嗔恨的众生,但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可以制服忿怒之心,息灭嗔恨之火,甚至彻底除去嗔毒。

  从前有一秀才名高蕃,娶妻樊氏,貌虽美,但性情凶暴,致使秀才每受河东狮吼的隐痛,甚至因此打击,终日郁郁不乐,形如野鹤。幸得岳母同情,常念观世音菩萨,祈求他们夫妇和睦。一日梦见菩萨告诉他说:樊氏前生是某寺和尚所养的长生鼠,高秀才前生为一书生,寄居寺中,攻读诗书,曾毙此长生鼠,所以现在结为夫妇,以报前生之仇,非死不休,若能念普门品,自可解冤释结云。岳母因以此告诉女婿和他的父母,劝令他们共同发心,常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后来有一次,忽然来了一位占卦算命的老和尚,乡人争往求问,樊氏听说,亦去占卦。谁知这位老和尚,对樊氏说:“莫要嗔,莫要嗔,前生亦非假,今事亦非真,咄!鼠子缩头去,勿使猫儿寻。”同时用一杯水喷在她面上,左右的人看见了这情形,不禁替这老和尚捏了一把冷汗;因为大家都知道,樊氏平常为人,凶狠泼辣,谁都不敢开罪她。现在这老和尚竟不知情,不但斥责她,并且把一杯水喷到她的面上,岂不是撞下大祸吗?岂料事情竟然出乎众人意料之外,樊氏不特不发脾气,反而顿有所悟,于是脾气全改,力革前非,成为贤妇孝媳,前后判若两人。可见观世音菩萨的威德神力,是何等的不可思议!

  3.除痴毒

  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

  痴为愚蠢之至极,实为无明烦恼所障蔽。无明烦恼有迷事的,亦有迷理的。迷事无明,是迷于事相而起,不明因果,不辨邪正;反而认妄为真,以物为己,以苦为乐,以无常为常,以无我为我,以不净为净,能障真谛,难了生死之事,故名事痴。迷理无明,是迷于理性而起,不识真心,不明自性,不达中道,妄起我法二执,能障中道之理,故名理痴。无论是事痴抑或理痴,都称无明,都为一切过患的根本。贪与嗔起于是,生与死亦导源于是,乃至一切烦恼,一切痛苦无不起于是。所以欲灭苦恼,必应先除愚痴。

  在佛所说各种法门中,因缘观,是对治愚痴最好的法宝,所谓:多痴众生修因缘观。但越是愚痴,越不能修观,那只好专心一意,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了。因为菩萨因中修行,早已销除所缘之妄尘,而回复自性之本妙明净,使内之身心,外之法界,犹如琉璃宝,洞然朗照,内外明彻,再无无明之障,愚痴之蔽。以此自证之智,加被众生,自能使一切愚痴的众生,藉正念以祛邪执,杖智日以破昏暗,永离愚痴之毒。所以楞严经说:“十一者,销尘旋明,法界身心,犹如琉璃,明彻无碍,能令一切,昏钝性障,诸阿颠迦,永离痴暗。”

  从前有一和尚名澍庵,既愚蠢,又顽固,常常与人吵骂。有一次破坏常住规则,被常住迁单。晚上他暗自思惟,顿生惭愧。于是次晨哀求当家师,允他入关清修,忏悔以往。当家师见其能觉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故满他所愿,使他获得一个忏悔自新的机会。在关中专持大悲咒,称念观世音圣号,和礼拜观音圣像;如是三年出关,智慧无碍。不独能讲经说法,深达经中要义;同时对于世间书籍,四书五经,无不通晓。

  又昔日有小沙弥,愚蠢极了,他的师傅每教他持诵,都是说者津津,听者渺渺。后来他的师父教他称念和礼拜观世音菩萨,每天晚上,以一柱香的时间为限,时间到了,必须等待师傅摇铃,始得休息。如是者三年,有一次他的师傅竟然忘了拉铃,但奇怪得很,当小沙弥礼念一柱香后,铃声自响,小沙弥还以为是师父摇铃呢?次晨,师父责他不应擅自睡觉时,他如实以对,师以为奇;次晚故意不拉铃,而且届时亲往探听,果然铃会自响。自此,小沙弥较前聪明百倍,一切经典,不教自晓,过目不忘。可见菩萨的威德神力,是何等的不可思议。

  (2)结叹劝持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等大成神力,多所饶益;是故众生,常应心念。

  此总结菩萨饶益众生的威德神力,和劝导众生,应该称念受持菩萨圣号。这里众生二字,是包括六凡和三乘。因为二乘耽恋于空是贪,厌弃世间,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是嗔;不知佛法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的道理,而沈空滞寂,以为究竟,是愚痴。

  菩萨喜神通游戏世间,或著相度生,甚至中道法爱,是贪;鄙视二乘执空,甚至舍弃二边,厌恶空有,是嗔;不明白真空不空,妙有非有的圆融中道妙理,是愚痴。所以不独六道众生有…

《妙法莲华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改善自己的命运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