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悲、大行門、大無畏、大功德、大神通、大妙用,能夠以叁十二應,十四無畏施于衆生,從佛道再來的大菩薩,是千處祈求千虛應,苦海常作度人舟,廣大無礙的救世者;亦是帶果修因,乘願再來的大慈悲父,所以稱爲觀世音菩薩摩诃薩。
“威神之力,巍巍如是”,出其功德妙用。菩薩之功德妙用,和給予衆生的恩惠,深而且大,高而且顯,不但名彰叁土,同時德超六凡叁乘,故說巍巍。如是,是指上面所說菩薩能救四難的大無畏施。因爲菩薩有大悲心,有大妙用,如水之在地、無處不有,如電之在空、無所不在。處于叁災、四難中的苦惱衆生,若能稱念菩薩名號,菩薩即時觀其音聲所在,便來救濟,令衆生得離叁災四難。以此因緣,故名觀世音。
(二)約意業機明感應
(1)除叁毒
果必由因,報必由業。以上所說衆生的叁災四難,皆由衆生心中貪嗔癡叁毒,所作殺盜淫等業因,而招感得來的惡報。是以叁毒之爲害,較叁災四難尤甚。叁災四難只是危害人的色身,而叁毒卻是危害人的法身慧命;欲想究竟拔苦與樂,非進而拔除叁毒之禍根不可。
1.除貪毒
若有衆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使得離欲。
欲由貪生,貪是愛本,愛又爲生死之根,故欲滅生死之苦,必須先除生死之根。所以釋尊教人寡欲知足,割愛辭親,修習不淨觀,以對治貪欲之毒。但衆生之愛欲,是與生俱來的煩惱習氣。孟子說:“食色性也”。圓覺經說:“一切衆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可見貪愛與人生的關系,是何等的密切,難怪芸芸衆生,無不沈溺于愛河,無法自拔。
古人說:“萬惡淫爲首”,貪欲熾盛的人,既不能修習不淨觀,又無其他的方法可節欲的話,則其後患,實不堪設想。觀世音菩薩在因中修行時,能以反聞照性之功,熏彼出流的妄聞,而成入流之真聞,六塵俱亡,六根互用;不獨遠離聲塵之困擾,亦離色塵之侵犯。故多欲衆生,若能稱念菩薩聖號,菩薩自能以離塵亡所,反妄歸真的威德神力加被于彼,令彼遠離貪欲之毒。故楞嚴經說:“九者,熏聞離塵,色所不劫;能令一切多淫衆生,遠離貪欲。”
又衆生稱念聖號,自能澄清心水,提高理智,克服欲念;果能念茲在茲,行亦念,坐亦念,唯此一念,更無別念,試問貪心又從何起?愛念又從何而來?又當我們一念專一,一念清淨時,念不離心,心不離念,所謂:稱性起念,全念契性,性中本然清淨,既無妄念,又何來貪毒?所以說:“若有衆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
2.離嗔毒
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嗔。
嗔的起因有叁:一是順理嗔:因無辜受害,或他人無理取鬧,故意中傷破壞自己的聲譽與地位,甚至損害自己的依報或正報,所以大發脾氣,此屬人之常情,發脾氣發得有理,故名順理嗔。
二是非理嗔:這是無緣無故而發嗔心,或惡人先告狀之類;明知自己理虧,對人不起,但大發虎威,先發製人,無故動肝火,反臉無情;或無端發脾氣,這些都是拂乎人情,非理而嗔。
叁是爭論嗔:或起于辯論,或起于閑談。在辯論會中,每見到雙方爭持不下,而激烈駁辯,結果,弄得面紅耳赤,各懷憤恨。或有人在茶余飯後,雖情投意合,相對聊天,但偶一談及關于雙方見解不能一致,或思想不能統一的某一問題,或某一主義時,由于彼此意志的分歧,不難會發出相反的言論;于是你一言,我一語,唇槍舌劍,互相厮殺,甚至嗔火萬丈,大打出手,這些導源于爭論的嗔心,都名爲爭論嗔。
無論是順理嗔,非理嗔,抑或爭論嗔,都會自害損他。人與人之間的糾紛與磨擦,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開火,甚至老修行人,功虧一篑,招致叁塗之苦,俱導源于嗔心。
昔日,舍利弗尊者行菩薩道時,發心雖廣,但功夫未深。有一次,一個婆羅門教徒,走來試他:尊者!我聞得說您發大心,行菩薩道,所以我特別來請您布施您一只眼睛給我;因爲我的母親生病,醫生說:一定要修行人的眼睛作藥,才能治療。舍利弗聽說,毫不思索地立即挖下自己的左眼給他。但婆羅門說:啊!我弄錯了,醫生說:是要右眼才好哩。舍利弗于是又挖了右邊的眼睛給他,好好的兩只眼睛把它挖下來,已經痛苦不堪了,何況因此會影響到今後的生活呢?在平常人來說,是誰也做不到的,但舍利弗是行菩薩道的人,只要衆生得離苦難,即使自己痛苦一點,甚至犧牲了今後生活上的幸福,都在所不計,所以肯把自己的眼睛挖了一只又一只的施舍給對方。誰知對方拿了舍利弗的兩只眼睛,不但不道謝,反而用鼻子哓了一哓說:“喲!這麼腥臭的眼睛,怎能醫好我母親的病呢?”接著把兩只眼睛擲到地上,同時用腳去踐踏它。這真是豈有此理。當時的舍利弗氣極了,大發嗔恨心說:菩薩道是行不得的,還是自了好,遂退失菩提心,退居凡小。後又遇惡逆的境界,起嗔毒心,受了蚖蛇之報。所以古德說:“嗔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又說:“一念嗔心起,八萬障門開。”可見嗔心之爲患,尤甚于洪水猛獸,如果信仰佛法,富有修養的人,還可以修慈悲觀來對治它。但一般凡夫俗子,就無法控製它,以致招來彌天大禍。
觀世音菩薩說:“十者,純音無塵,根境圓融,無對所對,能令一切忿恨衆生,離諸嗔恚。”因爲菩薩因中修行,反聞聞自性,除了純一聞音之妙性外,再無能對之根,亦無所對之塵,性境圓融,根塵俱泯;上與諸佛同一慈力,下與衆生同一悲仰。以此加被衆生,故能令一切忿怒嗔恨的衆生,但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可以製服忿怒之心,息滅嗔恨之火,甚至徹底除去嗔毒。
從前有一秀才名高蕃,娶妻樊氏,貌雖美,但性情凶暴,致使秀才每受河東獅吼的隱痛,甚至因此打擊,終日郁郁不樂,形如野鶴。幸得嶽母同情,常念觀世音菩薩,祈求他們夫婦和睦。一日夢見菩薩告訴他說:樊氏前生是某寺和尚所養的長生鼠,高秀才前生爲一書生,寄居寺中,攻讀詩書,曾斃此長生鼠,所以現在結爲夫婦,以報前生之仇,非死不休,若能念普門品,自可解冤釋結雲。嶽母因以此告訴女婿和他的父母,勸令他們共同發心,常念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後來有一次,忽然來了一位占卦算命的老和尚,鄉人爭往求問,樊氏聽說,亦去占卦。誰知這位老和尚,對樊氏說:“莫要嗔,莫要嗔,前生亦非假,今事亦非真,咄!鼠子縮頭去,勿使貓兒尋。”同時用一杯水噴在她面上,左右的人看見了這情形,不禁替這老和尚捏了一把冷汗;因爲大家都知道,樊氏平常爲人,凶狠潑辣,誰都不敢開罪她。現在這老和尚竟不知情,不但斥責她,並且把一杯水噴到她的面上,豈不是撞下大禍嗎?豈料事情竟然出乎衆人意料之外,樊氏不特不發脾氣,反而頓有所悟,于是脾氣全改,力革前非,成爲賢婦孝媳,前後判若兩人。可見觀世音菩薩的威德神力,是何等的不可思議!
3.除癡毒
若多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
癡爲愚蠢之至極,實爲無明煩惱所障蔽。無明煩惱有迷事的,亦有迷理的。迷事無明,是迷于事相而起,不明因果,不辨邪正;反而認妄爲真,以物爲己,以苦爲樂,以無常爲常,以無我爲我,以不淨爲淨,能障真谛,難了生死之事,故名事癡。迷理無明,是迷于理性而起,不識真心,不明自性,不達中道,妄起我法二執,能障中道之理,故名理癡。無論是事癡抑或理癡,都稱無明,都爲一切過患的根本。貪與嗔起于是,生與死亦導源于是,乃至一切煩惱,一切痛苦無不起于是。所以欲滅苦惱,必應先除愚癡。
在佛所說各種法門中,因緣觀,是對治愚癡最好的法寶,所謂:多癡衆生修因緣觀。但越是愚癡,越不能修觀,那只好專心一意,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了。因爲菩薩因中修行,早已銷除所緣之妄塵,而回複自性之本妙明淨,使內之身心,外之法界,猶如琉璃寶,洞然朗照,內外明徹,再無無明之障,愚癡之蔽。以此自證之智,加被衆生,自能使一切愚癡的衆生,藉正念以祛邪執,杖智日以破昏暗,永離愚癡之毒。所以楞嚴經說:“十一者,銷塵旋明,法界身心,猶如琉璃,明徹無礙,能令一切,昏鈍性障,諸阿顛迦,永離癡暗。”
從前有一和尚名澍庵,既愚蠢,又頑固,常常與人吵罵。有一次破壞常住規則,被常住遷單。晚上他暗自思惟,頓生慚愧。于是次晨哀求當家師,允他入關清修,忏悔以往。當家師見其能覺已往之不谏,知來者之可追,故滿他所願,使他獲得一個忏悔自新的機會。在關中專持大悲咒,稱念觀世音聖號,和禮拜觀音聖像;如是叁年出關,智慧無礙。不獨能講經說法,深達經中要義;同時對于世間書籍,四書五經,無不通曉。
又昔日有小沙彌,愚蠢極了,他的師傅每教他持誦,都是說者津津,聽者渺渺。後來他的師父教他稱念和禮拜觀世音菩薩,每天晚上,以一柱香的時間爲限,時間到了,必須等待師傅搖鈴,始得休息。如是者叁年,有一次他的師傅竟然忘了拉鈴,但奇怪得很,當小沙彌禮念一柱香後,鈴聲自響,小沙彌還以爲是師父搖鈴呢?次晨,師父責他不應擅自睡覺時,他如實以對,師以爲奇;次晚故意不拉鈴,而且屆時親往探聽,果然鈴會自響。自此,小沙彌較前聰明百倍,一切經典,不教自曉,過目不忘。可見菩薩的威德神力,是何等的不可思議。
(2)結歎勸持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等大成神力,多所饒益;是故衆生,常應心念。
此總結菩薩饒益衆生的威德神力,和勸導衆生,應該稱念受持菩薩聖號。這裏衆生二字,是包括六凡和叁乘。因爲二乘耽戀于空是貪,厭棄世間,觀叁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是嗔;不知佛法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的道理,而沈空滯寂,以爲究竟,是愚癡。
菩薩喜神通遊戲世間,或著相度生,甚至中道法愛,是貪;鄙視二乘執空,甚至舍棄二邊,厭惡空有,是嗔;不明白真空不空,妙有非有的圓融中道妙理,是愚癡。所以不獨六道衆生有…
《妙法蓮華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