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P8

  ..續本文上一頁叁毒之害,叁乘聖人,亦有叁毒之患;如果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念到真谛事一心不亂,可破凡夫因見思煩惱迷事而起的叁毒,見真空觀世音菩薩。念到俗谛事一心不亂,可破二乘因塵沙煩惱迷事而起的叁毒,可見妙有觀世音。念到中道理一心不亂,可除菩薩因根本無明煩惱迷理而起的叁毒,可見中道觀世音。所以釋尊說:“無盡意,你看觀世音菩薩,有如是大威德神力,不但能除凡夫迷事而起的叁毒,更能使叁乘聖人,徹底除去因迷事或因迷理而起的叁毒;甚至畢竟成佛。因此,所有衆生,無論是凡、是聖,都應該常常稱念;不但口要念,而且心要念;不用妄想雜亂的心念,不用過去心,或未來心念,而要用現在一心不亂、清淨無著的心來念;念念不離心,心心不離念。這樣才可以獲得感應道交,這樣,才是意業恭敬。”

  (一)約身業機明感應

  (1)明二求

  1.求男得男

  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

  一般衆生,不論男女,無不注重嗣續,傳宗接後。儒家尤有明訓,所謂:“不孝有叁,無後爲大。”但這裏特別指出·女人求子之心,較之男人急切;特別是在封建時代,女人不育,不獨爲翁姑所嫌、丈夫所棄,且爲朋友所笑,余婦所輕。因此,沒有子息的女人,自然是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夠誕生一個甯馨兒的。

  釋尊說:觀世音菩薩,不但能救衆生叁災、四難和叁毒之苦,同時若有女人設欲求男,但能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因爲觀世音菩薩因中修習聞薰聞修金剛叁昧,當聞所聞盡,旋複一真之聞性時;不獨銷融四大和合之幻形,且能證入不動搖、不生滅之理體。所以能稱體起用,依理成事;從真涉俗,以一身現無量身,涉入叁世間,隨類現身。這些都是證得方便智後所起的妙用。方便屬權,權能幹事,有生男義。故以此自證功德,加被衆生;能令法界衆生,求子得子。故楞嚴經說:“十二者,融形複間,不動道場,涉入世間,不壞世界,能遍十方,供養微塵,諸佛如來,各各佛邊,爲法王子。能令法界,無子衆生,欲求男者,誕生福德智慧之男”。

  供養有二:一是身供養,在諸佛前,執役效勞,以求福足。二是心供養,常隨佛學,代轉*輪。既能善順佛心,複令諸佛得暢本懷,以求慧足。菩薩帶果以修福慧,故能以此福慧加被衆生,令無子者,供養禮拜,便得誕生福德智慧之男。

  有福無慧,是爲癡福,如敗家弟子,有等于無。有慧無福,是爲狂慧,如狡辯之徒,到處闖禍,無勝于有。今因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所得之子,不但有福,而且有慧。有福德,則富且貴;有智慧,則廉而能明。那麼,不但承宗接嗣,更能光宗耀祖呢!

  從前,有一譚憲卿,是一位良善而富有的長者。但年屆半百,膝下猶虛。族侄爭繼分産,譚心有不甘,于是求觀世音菩薩慈悲賜子;特設大悲忏壇,修忏四十九天。結果,妾得一子,既端莊,複聰敏,其妻又出資建白衣閣,旋亦生子。

  又從前荊州有一位姓黃的鳏夫,只有一女兒伴在身邊,但其女已在十四歲的時候許配人家。這位黃家小姐,不但賢德聰慧,且信仰佛教,常常稱念禮拜觀世音菩薩。有一天晚上,夢見觀世音菩薩告訴她說:父親孝義,不應無後,可惜他已年紀老大了,現在我把你變個男子。即刻送了一粒紅丸叫她吞下去,這位小姐當時頓覺生理上發生變化,接著昏睡了七日,醒來的時候,已經變爲男性。她的未婚夫,還不肯相信呢!後來,經過政府醫官的檢驗,證明確已變成男性,只好解除婚約。後有詩雲:“夢中變化真奇創,紅顔忽作男兒相。”

  又往昔有一婦人沒有兒子,夫婦共向觀音像前祈禱。晚上夢見觀音以盤乘兒相送;婦人正欲接收,忽有一牛,奔馳而來,致未接到。後雖生一男,但無幾便夭亡,原來是因他們夫婦,平日喜食牛肉的原故,于是夫婦相戒,一心素食,結果,終得一男。由此可知,欲得子嗣,然應當稱念、供養、禮拜、觀世音菩薩。同時,還要戒殺放生,布施行善,持齋修福,始可從心所欲。

  2.求女得女

  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衆人愛敬。

  男承內綱,女結外親。有女無男,固屬憾事,但有男無女,亦美中不足。何況現在是女權伸張,男女平等的時代?但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作爲一個時代女性,不但要才貌雙全,還要有賢淑之德,然後才是出類萃拔的英雌。若有貌無才,則人雖愛而不敬;有才無貌,則敬而不愛;即使才貌雙全,如缺品德,亦不爲衆人愛敬,反招非議,受人輕賤。觀世音菩薩因中修行,證得六根互用,明照無二。所以不特立大圓鏡智,能承順十方如來一切秘密法門,更能含裹十方諸佛世界,立空如來藏,領受諸佛法門大小權實,完全無失。因此,能加被衆生,令法界欲求生女之衆生,果能禮拜供養觀音菩薩,便得誕生端正福德柔順之女。

  楞嚴經說:“十叁者,六根圓通,明照無二,含十方界,立大圓鏡,空如來藏,承順十方,微塵如來,秘密法門,受領無失,能令法界,無子衆生,欲求女者,誕生端正,福德柔順,衆人愛敬,有相之女!”外則品貌端正,行爲莊重,是爲有福;內則性情柔順,貞靜幽娴,是爲有德。即本品所說的端正有相,宿值德本。由于宿根深厚,福德兼備,所以教人見了,亦敬亦愛,敬愛不已。

  (2)顯德勸持名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力;若有衆生,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福不唐捐。是故衆生,皆應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

  此總結上文。有如是力,是指觀世音菩薩,能滿世界人類求男求女的願。不但能滿世間男女之願,且能滿學佛人求男女法門之願。因爲男表智慧,女表禅定。欲界衆生散亂心重,有慧無定,名爲狂男。無色界衆生,耽著禅定,有定無慧,叫做癡女。色界四禅天,有定有慧,而且定慧均等,但此定女,不能出生無漏慧男,不能斷煩惱,亦不過癡男石女而已,非學佛人所應求的男女法門。

  二乘聖者的定慧,雖屬無漏,能斷見思煩惱,能了分段生死;但此慧男,不能斷根本無明,此定女不能入中道妙觀,亦非學佛人所應求。學佛人所應求求的,正是中道智慧之男,中道福德之女。不著空有,即定之慧,是有福之慧男;即慧之定,是有慧之福女。“慧”是智德莊嚴,“定”是福德莊嚴。我們果能修此中道男女法門,自然可以獲得佛果菩提,成爲福足;(相好光明無等倫)和慧足(四辯八音,鑒機施教)的兩足尊。

  又男性沈毅,女性仁慈,所以男如實智證真,女如權智利生。六凡衆生既不能證真,複不能濟物,是爲男女俱無。二乘聖人,雖能證真,但無權智入俗利生;是有男無女。菩薩雖慈悲濟世,入俗利生,但未能斷無明證法身,雖有女而無男。所以,求男如菩薩之欲證真,求女喻二乘之要入俗。證真是修慧,入俗是修福,如是福慧雙修。以福慧莊嚴自性,自性爲所莊嚴,福慧爲能莊嚴,能所不二,是名妙男妙女具足的妙莊嚴。

  無論是世間求男求女,或是二乘與菩薩求中道權實的男女,只要身禮、口稱、意念,叁業供養觀世音菩薩,便可以達到自己所求。所以說:福不唐捐。“唐捐”即空棄。因爲供養菩薩,是有求必應,不會落空,不會毀棄。所以釋尊勸導我們,皆應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

  四、持名功德

  (一)一等于多

  無盡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名字,複盡形供養飲食、衣服、臥具,醫藥,于汝意雲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否?無盡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複有人,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乃至一時禮拜供養,是二人福,正等無異,于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

  此段文是以彼較此,以顯示念觀音聖號功德的殊勝。因爲衆生畢竟是著相的;釋尊恐衆生有持此失彼的懷疑,所以特別以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來較量。

  恒河,是印度一河名,發源于雪山頂的阿耨達池。雪山,即今之喜馬拉雅山;由山頂一直流下,如銀河倒瀉,水從天降,所以又名天堂來河。恒河長千百裏,闊四十裏;水淺而底有沙,其沙光芒燦爛,細如面粉,即一小撮,尚不可數,何況長達千裏,闊四十裏的河中所有的沙呢?其數量之大自不待言了。楞嚴經說:現在乘願再來娑婆世界隨類化身、示範衆生的菩薩,有六十二億恒河沙之多。這些菩薩有修實行自利之法、以爲衆生模範的;有修權行利他之法、隨順衆生爲說法要的。現在有人能遍持這麼多菩薩的名號,並盡形壽,以四事供奉,顯其福田之大。

  “盡形壽”,簡非一曝十寒,是精進大。飲食、衣服、臥具、醫藥名四事供養。凡夫菩薩固然需要飲食、衣服、臥具等資生之具,使生活安定,更要醫藥的調攝,然後有充沛的精神去爲衆服務。而聖人菩薩,雖用不著重這些東西,但你能發心供養,自然獲得福報。以四事供養,是供養大。能在長時間中,以四事供養這麼多菩薩,是發心大。

  釋尊說:“無盡意,假如有人能遍持六十二億恒河菩薩的名字,並且盡此報身,恒以四事供養這麼多的菩薩,無論是福田、供養、發心與精進各方面,都是那麼廣大。你說,他所獲得的福報多不多呢?”當時,無盡意菩薩回答說:“當然很多啦!世尊。”在無盡意的意思,認爲,雨滴雖微,聚地尚可成流;塵勞至細,積筐便足培嶽;何況盡形壽持誦這麼多的菩薩名號,並以四事供奉,所獲得的福報,當然是數之不盡了。但他又怎知道這些福德,猶不及一時持念觀世音聖號呢?所以釋尊說:“若有人受持觀世音菩薩名,乃至一時禮拜供養,是二人福,正等無異,于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

  爲甚麼觀世音菩薩一名,能等于其余衆多的聖號呢?其中原因有二:一觀音叁昧經說:觀世音菩薩,昔已成佛,號正法明如來,釋尊當時曾在其座下,充當苦行弟子,而親近之。可見觀音菩薩早已成佛,但爲度生心切,所以倒駕慈航,示現菩薩身,甚至以叁十二應,教化衆生。其功德巍巍,不可思議。其他六十二億恒河沙衆的法王子雖多,但俱屬權…

《妙法蓮華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改善自己的命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