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八▪P5

  ..续本文上一页

  告诉我说:比丘!欢迎你!出家受具足戒吧!」

   那时,央瞿利摩罗出家后,独自住于僻静之处,专心思惟:一个善男子之所以要剃除须发,穿著袈裟法衣,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增修梵行,是为了能在现世中自知作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当时,央瞿利摩罗证得阿罗汉果,觉悟解脱的喜乐,就唱诵诗偈说:

  「我本来名叫不害,然而中途却多杀害于人;

  现在我名叫真谛,永离于伤害杀生。

  身行不杀害,口、意也都是如此;

  当知真正不杀生,就是不迫害众生。

  从前我洗手常被血污所染,所以名叫央瞿摩罗,

  现在已被深流所漂洗,三皈依后已使得恶行息止。

  皈依佛法僧三宝后,出家得具足戒,

  成就了阿罗汉的三明,佛陀所教作的我都已做好。

  调御牛只要用棰杖,调伏大象要用铁钩;

  但却不能用刀剑、棰杖,去度化调伏天人。

  磨利刀剑要用水和磨石,要矫直箭需用温火, 

  刨治木材要用刀、斧,要调伏自己就要用智慧。

  人在从前虽行放逸,但随后却能自我收敛;

  这样就能照见世间,如云散月现一样的明澈。

  人在从前虽有放逸之行,但随后却能自我收敛;

  那么对于世间恩爱之流,就能以正念而超出。

  于少壮之年出家,精勤修习佛陀的教法;

  这样就能照见世间,如云散月现一样的明澈。

  于少壮之年出家,精勤修习佛陀的教法;

  那么对于世间恩爱之流,就能以正念而超出。

  如果想度越一切的恶业,正善便能使它息灭;

  这样就能照见世间,如云散月现一样的明澈。

  人从前所造的恶业,正善能使它息灭;

  那么对于世间恩爱之流,就能以正念而超出。

  我已做的恶业,一定会使我向于恶趣,

  如今我已受了恶报,过去的业债所应受报今已受报。

  如果他人有怨憎我,听闻如此正法的话,

  就能得到清净的法眼,对我而修行忍辱,

  不会再兴斗讼,这也是蒙佛恩力之故。

  别人虽怨憎我,但我仍要修习忍辱,也常赞叹忍辱,

  随时听闻正法,闻后便随顺修行。」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央瞿利摩罗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愿遵奉修行。

  第一○六五经注释:

  1、央瞿多罗国:印度古代小国,位于十六大国中鸯伽国与末罗国之间,都城为阿波那。但据四分律疏饰宗义记卷八末载,则云此国位在摩揭陀国北方,或称鸯伽国。

  2、央瞿利摩罗:又作鸯掘摩,为贼人名,性凶暴,杀害人而以人手指为鬘,后受佛度化,皈依佛陀。

  3、手执刀楯:别译杂阿含经卷一第十六经此处作「左手持鞘,右手拔刀」。楯,此处通「盾」,即盾牌,为挡刀剑砍刺之武器。鞘,即刀鞘,刀的套子。

  4、三明:为三种神通力:一、宿命明││明白自己或他人一切宿世的事。二、天眼明││明白自己或他人一切未来的事。三、漏尽明││以圣智断尽一切的烦恼。以上三者,在阿罗汉叫做三明,在佛叫做三达。

  

  一○六六、本经叙说有一天子问一位于河边洗浴之比丘,其舍欲出家之由。该年少比丘不能广宣如来之法,乃请世尊为彼说法。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有一位比丘在夜里明相出现时(黎明之时)到 补河边,脱下衣服置于岸边,进入水中洗浴。浴后上岸,披着一件衣服,等待身干。

   当时,有一位天子全身大放光明,普照整个 补河边,告诉比丘说:「你年少出家,皮肤鲜白,头发乌黑,年纪正为盛美之时,应该习近色、声等五欲,佩戴璎珞装饰,全身涂香,挂着华鬘,以五欲之乐自娱。然而在这个时候,你却违亲背俗,使亲人因你的别离而悲泣。剃除了须发,穿著袈裟法衣,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你如何会舍弃现前的快乐,而去追求不合时宜的利益呢?」

   比丘答说:「我并不是舍弃了现前快乐,而去追求不合时宜的快乐;我现在是舍弃了不合时宜的快乐,而得到现前的快乐。」

   天子问比丘说:「怎样叫舍弃不合时宜的快乐,而得到现前的快乐呢?」

   比丘答说:「就如世尊所说,不合时宜的欲望,少趣味而多痛苦,少利益而多厄难。我现在于现世中,已远离了炽盛的烦恼,不需多久,自己就能通达了解,观察现前之境,缘于自己而觉知真理。就像这样,天子啊!就叫做舍弃不合时宜的快乐,而得到现前的快乐。」

   天子又问比丘说:「什么又是如来所说不合时宜的欲望,少乐而多苦?什么又是如来所说,于现世中得到利乐,乃至缘于自己而觉知真理呢?」

   比丘答说:「我年少出家,不能详细地解说如来所说的正法、律仪。世尊在很近的迦兰陀竹园里,你可前往晋见如来,向他请问疑惑,然后再依照世尊的说法,随时忆念受持。」

   天子又说:「比丘啊!在如来处,有许多大威德的天众围繞,我事先并未通知问候,是不容去晋见他的。比丘啊!你如果能先为我禀报世尊的话,我就可以随往。」

   比丘答说:「我当会为你去禀报世尊的!」

   天子告诉比丘说:「如此的话,尊者啊!我随后就来。」

   当时,那位比丘就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把刚才和天子往反问答的话详细地告诉世尊,然后说:「世尊啊!现在那位天子如果说话诚实的话,过一会儿,他就应到来;如果不诚实的话,自然就不会来。」

   这时,那位天子于远处告诉比丘说:「我已经在这里!我已经在这里!」

   那时,世尊就唱诵诗偈说:

  「众生都是随顺着爱想,依于爱想而住;

  由于不能了知爱的缘故,就会不断轮转于生死中。」

   佛陀告诉天子说:「你了解这首偈的话,便可再发问。」

   天子答佛陀说:「我不了解,世尊!我不了解,善逝!」

   佛陀又唱诵诗偈告诉天子说:

   「如能知道所爱(皆由因缘所生,无有实体的话),就不会对它起爱念;

    这样彼此都无所有,他人也就不能说什么了。」

   佛陀告诉天子说:「你如了解这首偈的意义,便可再发问。」

   天子答佛陀说:「我不了解,世尊!我不了解,善逝!」

  佛陀又唱诵诗偈说:

  「见解有相等、优胜、卑劣分别的话,就会有种种诤论的产生;

  如果不被上三事所倾动,也就不会有软(卑劣)、中、上的区别。」

   佛陀告诉天子说:「你了解这首诗偈意义的话,就可再发问。」

   天子答佛陀说:「我不了解,世尊!我不了解,善逝!」

   佛陀又唱诵诗偈说:

  「断除爱欲及名色(精神与物质),除去诸慢无所系着,

  寂灭而息止瞋恚,舍离各种结缚断绝欲望,

  就不会有人、天,以及此世、他世的轮回果报。」

   佛陀问天子说:「你了解这首诗偈意义的话,才可发问。」

   天子答佛陀说:「我已了解了,世尊!我已了解了,善逝!」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那位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便隐没不见了。

  

   一○六七、本经叙说世尊为一比丘解说天子所授论之内容意义。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有一位比丘在后夜时到 补河边,脱衣置于岸边,进入河中洗浴。浴后,回到岸上,披着一件衣服,等待身干。

   当时,有一位天子全身放出光明,普照整个 补河边,问比丘说:「比丘啊!比丘啊!这是丘冢,夜里会起烟,白天会有火燃,有位婆罗门见后,这样说:把这丘冢毁坏。有位智者就拿着刀剑来挖掘,便看见了一只大龟。婆罗门看见后,这样说:把这只大龟除去。智者就拿着刀剑继续挖掘,又看见了一条氍氀(毛地毯)。婆罗门看见后,这样说:拿掉这条氍氀。智者就拿着刀剑继续挖掘,又看见了一块肉块。婆罗门看见后,这样说:把这肉块拿掉。智者就拿着刀剑继续挖掘,又看见了屠杀处。婆罗门看见后,这样说:把这屠杀处毁坏掉。智者就拿着刀剑继续挖掘,又看见了楞耆芒毒虫。婆罗门看见后,这样说:把这楞耆芒毒虫除掉。智者就拿着刀剑继续挖掘,又看见二条通道。婆罗门看见后,这样说:把这二条通道铲除。智者就拿着刀剑继续挖掘,又看见有一个门扇。婆罗门看见后,这样说:把这门扇拆掉。智者就拿着刀剑继续挖掘,又看见一条大龙。婆罗门看见后,这样说:停止!不可除掉大龙,应当恭敬它。比丘啊!请你把这一段叙述,拿去问世尊,然后依照佛陀的解说,你就随顺受持。为什么呢?因为除了如来以外,我不曾看见世间诸天、魔王、梵天、沙门、婆罗门等,对于这一段叙述,心里会了解而感到悦乐的。至于诸弟子如曾从我处听闻,然后他才能说出它的意义。」

   当时,这比丘从那位天子处听到这段叙述后,就往见世尊,向他顶礼后,退坐一边,把那位天子所叙述的问题详细地向世尊问说:「丘冢是什么呢?夜里起烟是什么呢?白天火燃是什么呢?婆罗门是谁?挖掘是什么呢?智者是谁?刀剑是什么呢?大龟是什么呢?氍氀是什么呢?肉块是什么呢?屠杀处是什么呢?楞耆芒毒虫是什么呢?二通道是什么呢?门扇是什么呢?大龙是什么呢?」

   佛陀告诉比丘说:「所谓丘冢,就是指众生的身体││由这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所和合,也是父母所遗留给我们的身体,它需要食物、衣服的遮盖、澡浴、装饰的长养,这些都是会变坏磨灭之法。所谓夜里起烟,就是指有人于夜里起来,心里便随生各种想法。(所谓白天火燃),就是指白天行作夜里所想││造作身业、口业。所谓婆罗门,就是指如来、应供、等正觉。所谓挖掘,就是指运用方法,精进努力。所谓智士,就是指多闻圣弟子。所谓刀剑,就是指智慧的刀剑。所谓大龟,就是指五盖(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所谓氍氀,就是指忿恨的心。所谓肉块,就是指悭贪嫉妒。所谓屠杀处,就是指色、声、香、味、触等五欲功德(五种感官摄取的的对象)。所谓楞耆芒毒虫,就是指无明。所谓二条通道,就是指疑惑。所谓门扇,就是指我慢。所谓大龙,就是指灭尽烦恼的阿罗汉。就像这样,一位大师为声闻弟子所应做的事,哀悯悲念他们,以真义来慰解他们,现在我都已对你做了,你也应当做你所应做的事,应该在于露地、林中、空舍、山泽、岩窟等处,铺着青草树叶,专心思惟禅思,不放逸懈怠,也不后悔,这就是我随顺的教诲。」世尊就唱诵诗偈说:

  「我说身体就是那丘冢,觉、观诸想就是夜里生起烟,

  白天造业就是火燃,婆罗门是指等正觉,

  精进努力是挖掘,聪慧明智的圣弟子是智士,

  以智慧为利剑,挖掘除去诸物是指精进努力,

  五盖是巨龟,忿恨为氍氀,

  悭贪嫉妒是肉块,五欲是屠杀处,

  无明是楞耆芒毒虫,疑惑喻为二通道,

  门扇是表示我慢,灭尽烦恼的阿罗汉就是大龙。

  为彻底了知所叙述各譬喻的意义,所以我如此地解说。」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那位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愿遵奉修行。

  第一○六七经注释:

  1、「彼婆罗门见已而作是言……又见大龟」:此处经文,文意模糊,考别译杂阿含经卷一第十八经此处作「有婆罗门见是事已,破彼巢窟,并掘其地。时有智人语婆罗门言:以刀掘地,见有一龟」。增一阿含三十九品第九经此处则作「婆罗门语智者曰:『汝今持刀凿山,当凿山时,必当见有负物……』」。虽叙述有异,但由此可知本经「发掘者智,持以刀剑」,应作「智者持以刀剑发掘」,如此乃可与经末「智士者,谓多闻弟子」前后相应。

  2、楞耆: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楞祇芒毒虫」。

  3、「除如来,……然后能说」:增一阿含相对经文此处作「我今亦不见有人、沙门、婆罗门、魔、若魔天能解此义者,除如来及如来弟子,若从我闻」。

  4、随觉随观:觉、观皆是一种心理活动,此指随生各种妄想。

  

  一○六八、本经叙说有比丘乞食时,其心惑乱,诸根不摄,遥见佛后,便即摄持诸根。乞食后,还精舍,世尊以此事告众比丘,亦应如是。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波罗 国仙人住处的鹿野苑中。

  那时,世尊于晨朝穿著法衣,拿着钵盂,进入波罗 城中乞食。

   当时,有一位比丘因为不能系住心念,以致内心迷惑昏乱,不能摄护诸根,也是在晨朝穿著法衣,拿着钵盂,要进入波罗 城中乞食。这位比丘在很远的地方就看见了世尊,看到后,他立即摄持诸根,端视而行。世尊看见这位比丘摄持诸根,端视而行,见后就走进城里。乞食毕,回到精舍,收好了衣钵,洗完脚,就进入室内坐禅。下午时,他从禅定中出定,就进入僧众中,铺好坐具,于大众之前坐下,然后告诉众比丘说:「我今天早上穿著法衣,拿着钵盂,进入波罗 城中乞食,看见有一位比丘,因为不能系住心,有惑乱心,所以诸根放散,他也持衣钵进入城中乞食。可是当他于远处看见了我,便能立即摄敛好自己,这位比丘究竟是谁呢?」

   这时,那位比丘就从座席中起立,整理好衣服,走到佛前,偏露着右肩,恭敬合掌禀告佛陀说:「世尊啊!就是我于今天早晨时入城乞食,因为内心迷惑昏乱,不能摄护诸根而行,可是当我在远处看见了世尊,便即摄敛自心,能摄持诸根。」

   佛陀告诉比丘说:「真好啊!真妙!你于看见我后,就能摄敛自己的心,摄持诸根。比丘啊!这敛心摄根的方法是应当要如此的。如果看见比丘,也应自我摄持;如果是看见了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也应当要如此地摄持诸根。这样就可得到长夜的利益,安稳而快乐。」

   当时,大众中有一位比丘说偈赞叹说:

  「因为他的心迷惑昏乱,不能专心系住意念,

  于晨朝持着衣钵,进入城邑中乞食,

  在途中遇见了大师,看见他威德仪容皆具备,

  内心欣悦而生起惭愧,便立即摄持诸根。」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八终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八》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