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九
一○六九、本经叙说一比丘心生不善觉,佛以蝇集臭物作譬教诫之。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波罗捺国的鹿野苑中。
那时,世尊于晨朝穿著法衣,手拿着钵盂,进入波罗捺城乞食。当时,有一位比丘也穿著法衣,拿着钵盂,要进入城中乞食,走到路边一棵树下,竟生起了不善的心理,内心充满了邪恶的贪欲。
当时,世尊看见那位比丘在树下,由于生起不善的心理,内心充满邪恶的贪欲,就告诉他说:「比丘啊!比丘啊!不要种下痛苦的种子,导致腐败生臭,汁漏流出。如果比丘种下痛苦的种子,导致自己腐败生臭,汁漏流出的话,想要使苍蝇不争着飞来聚集,那是不可能的!」
这时,那位比丘这样想着:世尊已经知道了我内心的恶念。立即生起恐怖的心理,身上的毛都直竖起来。
那时,世尊入城乞食结束,回到精舍,收好衣钵,洗完了脚,就进入室内坐禅。到了下午,世尊从禅定中出定,走到僧众中,于大众前铺座坐下,告诉众比丘说:「我今天早晨穿著法衣,拿着钵盂,进入城中乞食,看见一位比丘在一棵树下,由于生起不善的心理,内心充满邪恶的贪欲,我当时看见后,就告诉他说:『比丘啊!比丘啊!不要种下痛苦的种子,导致腐败生臭,恶汁流出。如果有比丘种下了痛苦的种子,导致腐败生臭,恶汁流出的话,要使苍蝇不来聚集,那是不可能的!』当时,那位比丘想着,佛陀已经知道我心中的邪念了。于是惭愧恐怖,心惊毛竖,随路而去。」
这时,有一位比丘从坐席起来,整理衣服,偏露着右肩,恭敬合掌请问佛陀说:「世尊啊!什么是痛苦的种子?生臭的是什么?怎样叫汁流?什么是苍蝇呢?」
佛陀告诉比丘说:「心里充满忿怒烦怨,这就是痛苦的种子。色声等五欲,就是会生臭的东西。对眼耳等六触入处不摄护律仪,就叫做汁流。于六触入处不能摄护后,贪欲、忧愁等各种恶不善的心理竞相生起,这就是苍蝇。」当时,世尊就唱诵诗偈说:
「耳目等六根不知防护,贪欲便由此而生起,
这就叫做痛苦的种子,会导致腐臭而汁漏流出;
对于气味等的各种觉观,都是依于邪恶的贪欲而来。
如能于聚落及空处,不管是白天或晚上,
远离一切而修习梵行,就能彻底地脱离生死的苦海。
假如内心已寂静,决定真实明了一切,
那么无论睡卧或觉醒都能常安乐,一切恶的蛆虫、苍蝇自会灭除。
正士所习近的,乃是善说的贤圣之路,
了知这八正道的话,就不会一再的受此生死之身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一○六九经注释:
1、发熏:腐坏之意。
2、蛆蝇:即苍蝇。
一○七○、本经叙说起不善觉,心依恶贪之比丘如何自愈之法。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于晨朝穿著法衣,拿着钵盂,进入舍卫城乞食。乞食结束,回到精舍,洗完了脚,便走入安陀林中坐禅。
当时,有一位比丘也于晨朝穿著法衣,拿着钵盂,进入舍卫城乞食。乞食结束,回到精舍,洗完脚后,也是走入安陀林,坐在一棵树下,进入白天的禅定中。当这位比丘入于白天的禅定中时,有恶不善的心理生起,内心充满了贪欲。
这时,有位依住于安陀林的天神,他这样想着:这位比丘不善、不象样,在安陀林里坐禅却生起不善的心理,内心充满邪恶的贪欲,我应当过去责备他。有这样想法后,就前去告诉比丘说:「比丘啊! 比丘啊!你是长了疮疣吗?」
比丘答说:「我将会治愈它!」
天神问比丘说:「你那疮疣就如铁锅那么大,如何能康复呢?」
比丘答说:「有正念正智的话,便足可使它康复。」
天神听后说:「真好啊!真妙!这是真正治疮的高明方法,能彻底地治愈它,不会有再发病的时候。」
当时,世尊于下午从禅定中出定,回到祇树给孤独园里,走入僧众中,就在大众前铺座而坐,然后告诉众比丘说:「我今天早晨穿著法衣,拿着钵盂,进入舍卫城乞食。乞食完回来,就到安陀林里坐禅,进入白天的禅定中。有一位比丘也于乞食后回到安陀林里,坐在一棵树下,也是入于白天的禅定中,然而那位比丘却生起不善的心理,内心充满邪恶的贪欲。有位依住于安陀林的天神,他责备这位比丘说:『比丘啊!比丘啊!你是长疮疣吗?』就如前面所详述的那样,……乃至『如此,比丘啊!真好啊!真妙!这是治疗众病的高明方法。』」这时,世尊就唱诵诗偈说:
「人们长了疮疣,自己就会生起苦患;
希求世间的欲望,内心就会充满恶的贪欲。
因为生了疮疣的缘故,苍蝇就会争着飞来集聚;
爱欲贪求就喻如疮疣,苍蝇就是各种邪恶的心理,
以及一切贪欲的心,都是从意念而生起。
人们心里所钻凿的,都是在于追求荣华名利,
欲火变得很炽盛,种种妄想不善的心理,
使身心日夜消损虚弱,远离了寂静的正道。
如果内心能寂静,决定智慧明了的话,
就不会有这爱欲的疮疣,而能见到佛陀安稳的大道。
正士所游走的行迹,贤圣者所宣说的善法,
明智者所了知的道理,就是使人不会再受到各种的生死果报。」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一○七一、本经叙说宿德比丘久修梵行,善摄诸根,不贪财利等资具供养,故身心常安乐;而年少不熟习正法、戒律比丘,因贪享财利资具供养,故退失道心,不得安乐。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毗舍离国猕猴池侧的重阁讲堂里。那时,有众多比丘于晨朝穿著法衣,手拿着钵盂,进入毗舍离城乞食。
当时,有一位年少比丘,出家不久,不熟习正法、戒律,当乞食之时,不知先后次第。其余的比丘看见他这样后,就劝告他说:「你年纪轻,出家不久,尚不能熟知正法、戒律,乞食时,不可超越他家,也不可重复的只到富贵人家,如果前后失去次第而行乞食的话,长夜将会得到无益的痛苦。」
年少比丘答说:「那些上座们也都是超越次第,不随顺前后次序去乞食,并不是只有我如此罢了。」如此再三的劝告他,都不能使那位年少比丘停止不正的行为。
众多比丘乞食后,回到精舍,收好衣钵,洗完了脚,就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告诉佛陀说:「世尊啊!我们今天早晨穿著法衣,拿着钵盂,进入毗舍离城乞食,遇见一位在此正法、戒律中出家不久的年少比丘,行乞食时,他都不依次第,而且又前后重复。众比丘们再三劝告他,可是他都不接受,而且还这样反驳说:『那些上座们也都没有依次第行乞食,为什么就只责备我呢?』我们这些比丘再三劝谏,他都不愿接受,所以才来禀告世尊,希望世尊能为他戒除不如法的行为,也是因为哀悯他的缘故!」
佛陀告诉众比丘说:「譬如空泽中有一池大湖水,有高大雄壮的大象住于其中,它拔起那些藕根,洗去泥土,然后再食用。食用后,身体肥壮舒畅,体力增强,又很快乐,因为这样的缘故,所以常喜乐的安住在这儿。另有不同种族的象,形体弱小,也仿效那只大龙象,拔起藕根,却不能洗净,就混合着泥土一起吞食。食后不能消化,形体不肥壮,也不舒畅,反而愈变得瘦弱,甚致因此而死,或痛苦得如同死去。
就像这样,那些年高德劭的比丘,学道的时间很久,不喜乐于嬉戏,已经长久地修习梵行,是大师所赞叹的人,其余具有明智而修习梵行的人,也都加以赞叹不已。这些比丘们,依止于城邑聚落,于早晨穿著法衣,拿着钵盂,进入城中乞食,善于防护他们的身、口,也善于摄护六根,专心系念,能使那些不信的人相信,已相信的人不变。如果得到财利、衣服、饮食、床卧、汤药等供养时,也不会生起爱染、不去执着、不会有贪欲、不去嗜好、不会着迷、不去逐求,能看见它的过患,看清应出离于它,然后他才去享用。享用之后,身心愉快,身体强壮,气力增长,因为这样的因缘,常得安乐。
而那位出家不久的年少比丘,不熟习正法、戒律,依随诸长老,依止于聚落,穿著法衣,拿着钵盂,进入村落乞食,却不善于护身,不能守住六根,也不专心系念,不能使那些不信的人相信,相信的人不变。如果得到了财利、衣服、饮食、卧具、汤药等供养,就对此染着贪逐,不能看见它的过患,也不能看清而出离于它,以贪欲之心去享用,不能使身心喜悦,安稳快乐。由于如此享受的缘故,所以就会转向于死,或者痛苦得如同死去。所说的死,就是指舍戒还俗,失去了正法、正律。痛苦得如同死去,就是指违犯正法、戒律,不识罪相,也不知除罪。」当时,世尊就唱诵诗偈说:
「大龙象拔起藕根,用水洗净后再食用,
不同种类的小象也仿效它,却杂着污泥而取食,
因为夹杂污泥而吃食,以致生病瘦弱而死亡。」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一○七二、本经叙说世尊以人寿短促,劝勉比丘应勤习善法;天魔波旬故来扰乱,为佛识破,惭愧忧戚而去。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寒林中的丘冢间。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人…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