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卷第叁十九
一○六九、本經敘說一比丘心生不善覺,佛以蠅集臭物作譬教誡之。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波羅捺國的鹿野苑中。
那時,世尊于晨朝穿著法衣,手拿著缽盂,進入波羅捺城乞食。當時,有一位比丘也穿著法衣,拿著缽盂,要進入城中乞食,走到路邊一棵樹下,竟生起了不善的心理,內心充滿了邪惡的貪欲。
當時,世尊看見那位比丘在樹下,由于生起不善的心理,內心充滿邪惡的貪欲,就告訴他說:「比丘啊!比丘啊!不要種下痛苦的種子,導致腐敗生臭,汁漏流出。如果比丘種下痛苦的種子,導致自己腐敗生臭,汁漏流出的話,想要使蒼蠅不爭著飛來聚集,那是不可能的!」
這時,那位比丘這樣想著:世尊已經知道了我內心的惡念。立即生起恐怖的心理,身上的毛都直豎起來。
那時,世尊入城乞食結束,回到精舍,收好衣缽,洗完了腳,就進入室內坐禅。到了下午,世尊從禅定中出定,走到僧衆中,于大衆前鋪座坐下,告訴衆比丘說:「我今天早晨穿著法衣,拿著缽盂,進入城中乞食,看見一位比丘在一棵樹下,由于生起不善的心理,內心充滿邪惡的貪欲,我當時看見後,就告訴他說:『比丘啊!比丘啊!不要種下痛苦的種子,導致腐敗生臭,惡汁流出。如果有比丘種下了痛苦的種子,導致腐敗生臭,惡汁流出的話,要使蒼蠅不來聚集,那是不可能的!』當時,那位比丘想著,佛陀已經知道我心中的邪念了。于是慚愧恐怖,心驚毛豎,隨路而去。」
這時,有一位比丘從坐席起來,整理衣服,偏露著右肩,恭敬合掌請問佛陀說:「世尊啊!什麼是痛苦的種子?生臭的是什麼?怎樣叫汁流?什麼是蒼蠅呢?」
佛陀告訴比丘說:「心裏充滿忿怒煩怨,這就是痛苦的種子。色聲等五欲,就是會生臭的東西。對眼耳等六觸入處不攝護律儀,就叫做汁流。于六觸入處不能攝護後,貪欲、憂愁等各種惡不善的心理競相生起,這就是蒼蠅。」當時,世尊就唱誦詩偈說:
「耳目等六根不知防護,貪欲便由此而生起,
這就叫做痛苦的種子,會導致腐臭而汁漏流出;
對于氣味等的各種覺觀,都是依于邪惡的貪欲而來。
如能于聚落及空處,不管是白天或晚上,
遠離一切而修習梵行,就能徹底地脫離生死的苦海。
假如內心已寂靜,決定真實明了一切,
那麼無論睡臥或覺醒都能常安樂,一切惡的蛆蟲、蒼蠅自會滅除。
正士所習近的,乃是善說的賢聖之路,
了知這八正道的話,就不會一再的受此生死之身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一○六九經注釋:
1、發熏:腐壞之意。
2、蛆蠅:即蒼蠅。
一○七○、本經敘說起不善覺,心依惡貪之比丘如何自愈之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于晨朝穿著法衣,拿著缽盂,進入舍衛城乞食。乞食結束,回到精舍,洗完了腳,便走入安陀林中坐禅。
當時,有一位比丘也于晨朝穿著法衣,拿著缽盂,進入舍衛城乞食。乞食結束,回到精舍,洗完腳後,也是走入安陀林,坐在一棵樹下,進入白天的禅定中。當這位比丘入于白天的禅定中時,有惡不善的心理生起,內心充滿了貪欲。
這時,有位依住于安陀林的天神,他這樣想著:這位比丘不善、不象樣,在安陀林裏坐禅卻生起不善的心理,內心充滿邪惡的貪欲,我應當過去責備他。有這樣想法後,就前去告訴比丘說:「比丘啊! 比丘啊!你是長了瘡疣嗎?」
比丘答說:「我將會治愈它!」
天神問比丘說:「你那瘡疣就如鐵鍋那麼大,如何能康複呢?」
比丘答說:「有正念正智的話,便足可使它康複。」
天神聽後說:「真好啊!真妙!這是真正治瘡的高明方法,能徹底地治愈它,不會有再發病的時候。」
當時,世尊于下午從禅定中出定,回到祇樹給孤獨園裏,走入僧衆中,就在大衆前鋪座而坐,然後告訴衆比丘說:「我今天早晨穿著法衣,拿著缽盂,進入舍衛城乞食。乞食完回來,就到安陀林裏坐禅,進入白天的禅定中。有一位比丘也于乞食後回到安陀林裏,坐在一棵樹下,也是入于白天的禅定中,然而那位比丘卻生起不善的心理,內心充滿邪惡的貪欲。有位依住于安陀林的天神,他責備這位比丘說:『比丘啊!比丘啊!你是長瘡疣嗎?』就如前面所詳述的那樣,……乃至『如此,比丘啊!真好啊!真妙!這是治療衆病的高明方法。』」這時,世尊就唱誦詩偈說:
「人們長了瘡疣,自己就會生起苦患;
希求世間的欲望,內心就會充滿惡的貪欲。
因爲生了瘡疣的緣故,蒼蠅就會爭著飛來集聚;
愛欲貪求就喻如瘡疣,蒼蠅就是各種邪惡的心理,
以及一切貪欲的心,都是從意念而生起。
人們心裏所鑽鑿的,都是在于追求榮華名利,
欲火變得很熾盛,種種妄想不善的心理,
使身心日夜消損虛弱,遠離了寂靜的正道。
如果內心能寂靜,決定智慧明了的話,
就不會有這愛欲的瘡疣,而能見到佛陀安穩的大道。
正士所遊走的行迹,賢聖者所宣說的善法,
明智者所了知的道理,就是使人不會再受到各種的生死果報。」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一○七一、本經敘說宿德比丘久修梵行,善攝諸根,不貪財利等資具供養,故身心常安樂;而年少不熟習正法、戒律比丘,因貪享財利資具供養,故退失道心,不得安樂。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毗舍離國猕猴池側的重閣講堂裏。那時,有衆多比丘于晨朝穿著法衣,手拿著缽盂,進入毗舍離城乞食。
當時,有一位年少比丘,出家不久,不熟習正法、戒律,當乞食之時,不知先後次第。其余的比丘看見他這樣後,就勸告他說:「你年紀輕,出家不久,尚不能熟知正法、戒律,乞食時,不可超越他家,也不可重複的只到富貴人家,如果前後失去次第而行乞食的話,長夜將會得到無益的痛苦。」
年少比丘答說:「那些上座們也都是超越次第,不隨順前後次序去乞食,並不是只有我如此罷了。」如此再叁的勸告他,都不能使那位年少比丘停止不正的行爲。
衆多比丘乞食後,回到精舍,收好衣缽,洗完了腳,就去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告訴佛陀說:「世尊啊!我們今天早晨穿著法衣,拿著缽盂,進入毗舍離城乞食,遇見一位在此正法、戒律中出家不久的年少比丘,行乞食時,他都不依次第,而且又前後重複。衆比丘們再叁勸告他,可是他都不接受,而且還這樣反駁說:『那些上座們也都沒有依次第行乞食,爲什麼就只責備我呢?』我們這些比丘再叁勸谏,他都不願接受,所以才來禀告世尊,希望世尊能爲他戒除不如法的行爲,也是因爲哀憫他的緣故!」
佛陀告訴衆比丘說:「譬如空澤中有一池大湖水,有高大雄壯的大象住于其中,它拔起那些藕根,洗去泥土,然後再食用。食用後,身體肥壯舒暢,體力增強,又很快樂,因爲這樣的緣故,所以常喜樂的安住在這兒。另有不同種族的象,形體弱小,也仿效那只大龍象,拔起藕根,卻不能洗淨,就混合著泥土一起吞食。食後不能消化,形體不肥壯,也不舒暢,反而愈變得瘦弱,甚致因此而死,或痛苦得如同死去。
就像這樣,那些年高德劭的比丘,學道的時間很久,不喜樂于嬉戲,已經長久地修習梵行,是大師所贊歎的人,其余具有明智而修習梵行的人,也都加以贊歎不已。這些比丘們,依止于城邑聚落,于早晨穿著法衣,拿著缽盂,進入城中乞食,善于防護他們的身、口,也善于攝護六根,專心系念,能使那些不信的人相信,已相信的人不變。如果得到財利、衣服、飲食、床臥、湯藥等供養時,也不會生起愛染、不去執著、不會有貪欲、不去嗜好、不會著迷、不去逐求,能看見它的過患,看清應出離于它,然後他才去享用。享用之後,身心愉快,身體強壯,氣力增長,因爲這樣的因緣,常得安樂。
而那位出家不久的年少比丘,不熟習正法、戒律,依隨諸長老,依止于聚落,穿著法衣,拿著缽盂,進入村落乞食,卻不善于護身,不能守住六根,也不專心系念,不能使那些不信的人相信,相信的人不變。如果得到了財利、衣服、飲食、臥具、湯藥等供養,就對此染著貪逐,不能看見它的過患,也不能看清而出離于它,以貪欲之心去享用,不能使身心喜悅,安穩快樂。由于如此享受的緣故,所以就會轉向于死,或者痛苦得如同死去。所說的死,就是指舍戒還俗,失去了正法、正律。痛苦得如同死去,就是指違犯正法、戒律,不識罪相,也不知除罪。」當時,世尊就唱誦詩偈說:
「大龍象拔起藕根,用水洗淨後再食用,
不同種類的小象也仿效它,卻雜著汙泥而取食,
因爲夾雜汙泥而吃食,以致生病瘦弱而死亡。」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一○七二、本經敘說世尊以人壽短促,勸勉比丘應勤習善法;天魔波旬故來擾亂,爲佛識破,慚愧憂戚而去。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寒林中的丘冢間。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人…
《雜阿含經卷第叁十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