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雜阿含經卷第四十

  雜阿含經卷第四十

  

   一○九二、本經敘說行持七法,可受生叁十叁天。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如果能受持七種誓戒的話,以這樣的因緣,就能受生到天帝釋處。那天帝釋原本爲人之時,曾供養父母;以及家族中的尊長;和顔悅色,語音輕柔;不罵惡毒的話;不搬弄是非;常說真實話;在此悭吝的世間裏,雖然居住在家,然而並不會吝惜,能行解脫的布施,勤于布施,常樂于行施,也設布施大會供養人,平等地普施一切衆生。」當時,世尊就唱誦詩偈說:

   「供養父母,以及家族中的尊長,

    言辭柔和恭遜,遠離粗暴惡毒與搬弄是非的話語,

    調伏悭吝的心,常修習說真實話。

    那叁十叁天的天人,看見有行持這七法的人,

    他們各個都會這樣說:你將來會轉生到此叁十叁天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一○九二經注釋:

  1、七種受:巴利本作「七條誓戒」。別譯雜阿含經卷二第十一經作「七行」。

  

   一○九叁、本經敘說天帝釋由于受持七法而得受生爲帝釋。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鞞舍離國猕猴池邊的重閣講堂裏。

   那時,有位離車族人,名叫摩诃利,他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向佛陀問說:「世尊啊!您是否見過天帝釋呢?」

   佛陀答說:「見過。」

   離車又問:「世尊!您是否見過有一種鬼,他的形體是像帝釋的呢?」

   佛陀告訴離車說:「我知道天帝釋,也知道有一種鬼,他的形體好象天帝釋,同時也知道那天帝釋之法,由于受持那些法的緣故,所以才得以受生到天帝釋之處。離車啊!帝釋原本爲人之時,他曾供養父母;……乃至能行平等的施舍。」當時,世尊就唱誦詩偈說:

   「供養父母,以及家族中的尊長,

    言辭柔和恭遜,遠離粗暴惡毒與搬弄是非的話語,

    調伏悭吝的心,常修習說真實話。

    那叁十叁天的天人,看見有行持這七法的人,

    他們各個都會這樣說:你將來會轉生到此叁十叁天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當時,摩诃利離車聽聞了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行禮後離去。

  

   一○九四、本經敘說釋提桓因種種異名之由來。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鞞舍離國猕猴池邊的重閣講堂裏。

   那時,有一位比丘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向佛陀問說:「世尊啊!是什麼因緣,釋提桓因名叫釋提桓因呢?」

   佛陀告訴比丘說:「是因爲釋提桓因原本爲人的時候,能夠行作布施。無論沙門、婆羅門、或貧窮、困苦的人,或者爲求生而行路乞食的人,他都能施予飲食、錢財、谷物、布帛、華香、器皿、床臥、燈火等物。因爲他具有如此大力的緣故,所以叫釋提桓因。」

   比丘又問佛陀說:「世尊啊!究竟是什麼因緣,所以釋提桓因又叫做富蘭陀羅呢?」

   佛陀告訴比丘說:「是因爲釋提桓因原本爲人時,經常布施衣服、飲食……乃至燈火。由于這樣的因緣,所以就叫做富蘭陀羅。」

  比丘又問佛陀說:「是什麼因緣,所以他又叫摩伽婆呢?」

   佛陀告訴比丘說:「是因爲那釋提桓因原本爲人時,名字就叫摩伽婆的緣故,所以釋提桓因就以他的本名,而名叫摩伽婆。」

  比丘又問佛陀說:「是什麼因緣,他又叫做婆娑婆呢?」

  佛陀告訴比丘說:「是因爲那釋提桓因原本爲人時,經常以自己住處和衣服,布施供養他人。由于這樣的因緣,所以釋提桓因又叫做婆娑婆。」

   比丘又問佛陀說:「世尊啊!是什麼因緣,釋提桓因又叫做憍屍迦呢?」

   佛陀告訴比丘說:「是因爲那釋提桓因原本爲人時,是憍屍族姓的人。由于這樣的因緣,所以釋提桓因又叫做憍屍迦。」

   比丘又問佛陀說:「世尊啊!是什麼因緣,那釋提桓因名叫舍脂缽低呢?」

   佛陀告訴比丘說:「是因爲那阿修羅女名叫舍脂,她是天帝釋的第一天後,所以帝釋名叫舍脂缽低。」

   比丘又問佛陀說:「世尊啊!是什麼因緣,釋提桓因又叫做千眼呢?」

   佛陀告訴比丘說:「因爲那釋提桓因原本爲人時,具有聰明智慧,能在須臾間,思惟千種事理,對它觀察衡量。由于這樣的因緣,所以那天帝釋又叫做千眼。」

   比丘又問佛陀說:「是什麼因緣,那釋提桓因又叫做因提利呢?」

   佛陀告訴比丘說:「因爲那天帝釋在所有叁十叁天中,做爲王,做爲主。由于這樣的因緣,所以天帝釋名叫因提利。」

   佛陀告訴比丘說:「而且那釋提桓因原本爲人時,曾受持七種誓戒。由于這樣的因緣,得受生爲天帝釋。是那七種呢?就是釋提桓因原本爲人時,能供養父母,……乃至能平等地行作惠施,受持這七種誓戒。由于這樣的因緣,所以才受生爲天帝釋。」

   當時,世尊就唱誦詩偈,內容如前經(一○九叁經)所詳述的一樣。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一○九四經注釋:

  1、頓施:即布施。頓,舍也。

  2、堪能:巴利語 sakka,可能者,有大力的。

  3、婆娑婆:漢譯南傳大藏經注作「擁有住處者」。

  4、婆诜: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住處」

  5、全脂缽低:舍脂,爲阿修羅王之女。缽低,夫。合譯爲「舍脂之夫」,乃因天帝釋娶舍脂爲天後,故有此名。

  6、一坐間:即一瞬間,須臾間。

  7、因提利:意即「天之帝」。

  

  一○九五、本經敘說應贊歎不瞋恚,修習不瞋恚。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鞞舍離國猕猴池邊的重閣講堂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在過去世的時候,有一位夜叉鬼,長得非常的醜陋難看,他在帝釋的空座位上坐下來。叁十叁天的天神們看見這夜叉鬼長得這麼醜陋難看,竟在帝釋的空座上坐著。看見後,大家都很憤怒生氣。諸天神如此極憤怒生氣後,而那夜叉鬼卻如此這樣地跟隨著天神的憤怒,而漸漸地端正起來。

   當時,叁十叁天的天神們就去到天帝釋處,禀告帝釋說:『憍屍迦啊!您應當知道,有一個奇異的鬼,長得非常醜陋難看,就在天王您的空座上坐著,我們諸天神看見那個鬼長得如此醜陋難看,竟敢坐在天王您的座位上,大家內心都很憤怒生氣,可是隨著諸天神的憤怒生氣,那個鬼卻隨著漸漸端正起來。』釋提桓因告訴衆叁十叁天的天神說:『那是個專門對治瞋恚的鬼。』

   當時,天帝釋自己就前往那個鬼所在的地方,整理好衣服,偏露著右肩,恭敬合掌叁稱自己名字說:『仁者啊!我是釋提桓因。』隨著釋提桓因對他如此地恭敬謙遜,那個鬼也如此這樣地隨著逐漸變成醜陋,便即隱沒不見了。

   這時,釋提桓因自己坐下來後,就唱誦詩偈說:

   『人們應當不可瞋怒,看見他人瞋怒時,不可以用瞋怒去報複他;

    對于凶惡的人,也不可以對他生起凶惡之心,應當要破除驕慢之心。

   不瞋怒,也不害人,就叫做住于賢聖的大衆。

   一切的罪惡都是起于瞋怒,會如石山一樣地堅住著。

   對于盛怒能夠控持,就如控製奔逸的馬車一樣;

     我所說善于駕禦的人,不是指那執著缰繩的人。』」

   佛陀告訴衆比丘說:「釋提桓因于叁十叁天,當一位自在之王,都歎說不瞋怒的好處。你們如此地正信佛法,以俗家爲非究竟歸處,而出家學道,也應該要贊歎不瞋怒,應當如此去修習!」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一○九五經注釋:

  1、「惡罪起瞋恚,堅住如石山」:別譯雜阿含經卷二第十四經此處作「諸有瞋恚者,爲瞋山所障」。

  2、「我說善禦士,非謂執繩者」:我說善于駕馭的人,不是指那手執著缰繩的人。意謂善于攝控瞋恚的人,才是善禦之人。

  一○九六、本經敘說有二比丘起诤,後來罵人比丘向另一比丘忏悔,但不被接受,致引起僧衆喧擾勸谏。世尊天耳聞知,乃舉釋提桓因行忍辱事告誡大衆。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于早晨穿著法衣,拿著缽盂,進入舍衛城裏乞食。乞食後,回到精舍,收好衣缽,洗完了腳,就拿著坐具,置于右肩上,走到安陀林,鋪好坐具,坐在一棵樹下,進入白天的禅定中。

   當時,祇桓精舍中有兩位比丘起爭執,一位在大聲責罵,另一位則靜默不語。那位罵人的比丘隨即後悔,便向另外那位比丘忏悔道歉,然而那位比丘並不願接受他的忏悔。因爲不接受忏悔的緣故,當時,精舍中衆多的比丘便一起來勸谏,以致大聲嘈雜,又鬧又亂。

   這時,世尊以過于常人之耳的清淨天耳,聽到祇桓精舍大聲嘈雜,又鬧又亂。聽聞後,便從禅定中出定,回到精舍,在大衆之前鋪座而坐,然後告訴衆比丘說:「我今天早上乞食回來,到安陀林坐禅,進入白天的禅定中,聽聞到精舍中大聲喧吵,嘈雜不休,極爲鬧亂,到底是爲了誰呢?」

   比丘答佛陀說:「在這精舍中有二位比丘起爭執,其中一位比丘詈罵人,另一位比丘靜默不語。不久,那位罵人比丘便向另一位比丘忏悔道歉,然而並不被接受。由于不被接受,所以衆人便都來勸谏,以致大聲喧吵,又鬧…

《雜阿含經卷第四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