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雜阿含經卷第四十▪P4

  ..續本文上一頁兵,與阿修羅作戰,是由于精勤而得勝。衆比丘啊!釋提桓因于叁十叁天爲自在之王,還常精勤方便,也常贊歎精勤的美德。你們比丘正信佛法,以俗家爲非究竟歸處,而出家學道,也應當勤于精進,贊歎精勤。」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一一○二經注釋:

  1、宿毘梨天子: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作「須毗羅天子」,是天帝釋之子。北傳則天帝釋呼其爲「阿公」,派阿公出兵,似欠妥當。

  2、若有不起處:不起處,指不生起一切雜事之處,即清閑無事的意思。別譯雜阿含經卷叁第一經相對類句作「若有清閑無事處」。

  

  一一○叁、本經敘說帝釋與阿修羅對陣戰鬥,帝釋以能恭敬仙人而得增長;阿修羅則傲視仙人而損減,終至敗走。佛陀以此事勸勉比丘應恭敬梵行者,並贊歎恭敬之德。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在過去世時,有一個聚落,有許多仙人就住在這聚落邊空曠幽靜的地方。

   當時,有諸天和阿修羅在距聚落不遠的地方,雙方對陣戰鬥。

   當時,阿修羅王毗摩質多羅除去五種裝飾,即脫去天冠,收起傘蓋,解下刀劍,摒去寶拂,脫下皮鞋,去到那些仙人住處,進入門內,向四周察看,他不顧視衆仙人,也不向他們問訊。察看完後,便走了出來。

   這時,有一位仙人遙見阿修羅王毗摩質多羅除去了五飾進入園林中,察看之後,便又離去。他看了後,告訴衆仙人說:『這是什麼人呢?有不調伏的容色,也不像人的形態,不具威儀之法,好象是個農夫,不是有德長者之子,他除去了五種裝飾,進入園門,高傲地四處觀看,也不顧視問訊衆仙人。』其中有一位仙人答說:『這位是阿修羅王毗摩質多羅,他除去五種裝飾,進來觀看後就離去。』那位仙人聽了說:『這阿修羅王不是賢士,他不好也不善,既不賢明也不如法,除去了五種裝飾,進入園門,察看後便離去,也不顧視問訊衆仙人。以此之故,應知天衆將會不斷增長,而阿修羅則會逐漸損減。』

   當時,釋提桓因也除去了五種裝飾,進入仙人住處,和衆仙人見面相問訊慰勞,然後再出來。

  其時又有一位仙人看見天帝釋除去了五種裝飾,進入園門,普遍地向衆仙人問訊。看到之後,他就問衆仙人說:『這是什麼人?進入園林,有調伏的容色,有令人喜歡的容色,也有威儀的容色,並不是個農夫。好象是貴族子弟,他除去五種裝飾,進入園門,普遍向大家問訊了,然後再離去。』有位仙人答說:『這位是天帝釋,他除去五種裝飾,進入園門,普遍向大家問訊了,然後才回去。』那位仙人說:『這天帝釋是位賢士,是真實善好,具有威儀之法。他除去五種裝飾,進入園門,普遍向大家問訊了,然後再回去。由此當知天衆們將會不斷增長,阿修羅衆則會不斷損減。』

   當時,阿修羅王毗摩質多羅聽到仙人們在稱歎諸天,聽見後,內心極爲瞋怒。

   此時,那些住于空曠處的仙人們聽到阿修羅王內心極爲瞋怒,就去到阿修羅王毗摩質多羅處,對他唱誦詩偈說:

   『我們仙人因有事故而到這裏,就是想乞求你布施無畏的精神;

    希望你能布施無畏的精神,賜恩教給我們這些守寂靜的仙人。』

   毗摩質多羅誦偈答說:

   『對于你們這些仙人,我不會布施無畏給你們;

   因爲你們違背了阿修羅,去習近帝釋的緣故,

    在此所有無畏中,我將以恐怖施予你們。』

   仙人又誦偈說:

   『隨著自己行作而種下的種子,將會隨類而生果報,

    我們來向你乞求無畏,你卻以恐怖施予我們,

    你將會獲得無盡的怖畏,那是由于你施下怖畏種子的緣故。』

   當時,衆仙人于阿修羅王毗摩質多羅面前如此咒說後,便淩空而逝去。

   就在當夜,阿修羅王毗摩質多羅內心再叁地生起驚怖,于睡眠中聽到惡聲說:『釋提桓因發動四種兵,來和阿修羅作戰了!』驚醒後內心恐怖,憂慮作戰必敗,于是退走軍隊,回到阿修羅宮。

   那時,天帝釋于敵退得勝後,去到那空曠幽靜的仙人住處,頂禮衆仙人後,退到西面衆仙人前,向著東方坐下。

   此時,一陣東風吹起,有位仙人就誦偈說:

   『現在這些守寂靜的仙人,出家的日子已很久了,

    腋下流著汗臭味,你不要順坐于下風處,

    具足千眼的帝釋啊!你可移坐他處,因爲這臭氣是很難忍受的!』

   當時,天帝釋就誦偈答說:

   『把各種的香花,編結成爲花鬘,

    而我現在所聞到的香氣,這種香氣又勝過花鬘的香,

    我甯願長久地聞嗅這種香氣,也不會生起厭患。』」

  佛陀告訴衆比丘說:「那天帝釋于叁十叁天爲自在之王,然而仍恭敬出家人,也常贊歎出家人,也常贊歎恭敬的功德,你們比丘正信佛法,以俗家爲非究竟歸處,而出家學道,也常應恭敬那些梵行人,也應當贊歎恭敬的功德。」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一一○叁經注釋:

  1、牟尼:寂靜之意,原指佛陀,此則指那些修道仙人而言。

  

  一一○四、本經敘說釋提桓因向佛陀請問安穩眠、無憂畏之法,佛陀告以應滅瞋恚。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天帝釋于早晨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以他天帝釋的神力,全身普放光明遍照整個只洹精舍。

   當時,釋提桓因誦偈問佛陀說:

   「到底要滅除什麼,才能得到安穩的眠睡呢?

    到底要滅除什麼,才能得到沒有憂愁怖畏呢?

    到底要滅除什麼,才是瞿昙所贊歎的呢?」

   那時,世尊誦偈答說:

   「要滅除凶惡的瞋恚,才能得到安穩的眠睡。

   要滅除凶惡的瞋恚,內心才能得到沒有憂愁怖畏。

   瞋恚是一切苦毒的根本,所以要滅除那苦毒的種子;

   滅除了那苦毒的種子,就能得到沒有憂愁怖畏。

   那些苦毒的種子滅除,這才是爲賢聖所稱歎的事!」

   當時,釋提桓因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行禮後離去。

  

  一一○五、本經敘說天帝釋所說八支齋法仍非善說,阿羅漢所說八支齋法乃爲善說。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在于每月的八日,四大天王會派遣大臣,到世間巡行考察;有那些人能供養父母、沙門、婆羅門,尊重宗親,行作各種福德呢?有那些人看見今世的作惡,會害怕後世的罪罰,而能行施作福,受持齋戒的呢?又有那些人于每月的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以及在正月、五月、九月叁個神變月裏,能受戒布薩(誦戒忏過)的呢?到了每月的十四日,會派遣太子下凡,觀察世間:有那些人供養父母,……乃至受戒布薩的呢?到了每月的十五日,四大天王自己會降臨世間,觀察衆生:有那些人供養父母,……乃至受戒布薩的呢?衆比丘啊!此時,世間並沒有很多的人在供養父母,……乃至有受戒布薩的人。

   當時,四天王就會前往叁十叁天的集法講堂,禀告天帝釋說:『天王您當知道:現今一切世間,並沒有很多人在供養父母,……乃至有受戒布薩的人。』這時,叁十叁天衆們聽了會不歡喜,就轉相告訴說:『現今世間人,不賢、不善,不好、不良,沒有真實的行爲,不供養父母,……乃至不受戒布薩。由于這樣的罪過,所以諸天衆會減少,而阿修羅衆將會逐漸地增多。』

   諸比丘啊!當時,世間如果有多人供養父母,……乃至受戒布薩的話,那麼四天王到叁十叁天的集法講堂,就會禀告天帝釋說:『天王您應知道:現今一切世間,有很多人民供養父母,……乃至受戒布薩。』這時,叁十叁天天衆們都會心生歡喜,轉相告訴說:『現今一切世間人都很賢聖、真實、如法,有很多人民供養父母,……乃至受戒布薩。由于這樣的福德,阿修羅衆就會減少,而諸天衆就會逐漸增多。』

   此時,天帝釋知道諸天衆都很歡喜後,就唱誦詩偈說:

   『如果人們在每月的八日、十四日、十五日,

    以及正月、五月、九月叁個神變月,能受持八關齋戒的話,

    就會如我修行而得的功德一樣,他也能修得如此的功德。』」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那天帝釋所誦的詩偈說:

   『如果人們在每月的八日、十四日、十五日,

    以及正月、五月、九月叁個神變月,能受持八關齋戒的話,

  就會如我修行所得的功德一樣,他也能修得如此的功德。』」

   應知這並非完善的說法。爲什麼呢?因爲那天帝釋自己仍有貪、瞋、癡叁毒的禍患,還不能脫離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的緣故。

   如果是阿羅漢比丘,他的一切煩惱都已滅盡,所應做的事都已做好,遠離了所有的重擔,斷除了叁界的結縛,心靈得到了完善的解脫,而唱誦這詩偈說:

   『如果人們在每月的八日、十四日、十五日,

    以及正月、五月、九月叁個神變月,能受持八關齋戒的話,

    就會如我修行所得的功德一樣,他也能修得如此的功德。』

   如此說法的話,這才是完善的說法。爲什麼呢?因爲阿羅漢比丘已遠離了貪、瞋、癡叁毒,已脫離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的緣故,所以這首詩偈才是完善的說法。」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

《雜阿含經卷第四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