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一
一一O九、本經敘說帝釋于敗軍途中,慈心不踐殺鳥子,以故得威力摧伏阿修羅軍。佛陀以此事勸勉比丘應修慈心,贊歎慈心功德。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在過去世時,諸天與阿修羅對陣戰鬥,阿修羅獲勝,諸天敗退。當時,天帝釋的軍隊壞退散逃,內心非常恐怖,乘著車駕往北奔馳,逃回天宮。須彌山下叢林道路中,林下有金翅鳥巢穴,有很多的金翅鳥子。這時,帝釋恐怕車馬經過,會踐殺鳥子,即告訴禦者(車夫)說:『可轉車回去,不要殺害鳥子。』禦者告訴天王說:『阿修羅的軍隊從後追逐過來,如果轉車回去,將會被他們所阻困。』帝釋告訴他說:『我甯願轉車回去被阿修羅所殺害,也不願領著軍衆踏殺路上衆生。』禦者于是把車駕轉向南馳。阿修羅軍隊遙見帝釋轉車回來,以爲是作戰的策略,就往後退走,阿修羅衆極爲恐怖,軍陣敗壞,四處流散,逃回阿修羅宮。」
佛陀告訴衆比丘說:「那天帝釋于叁十叁天爲自在之王,由于慈心的緣故,以威力摧伏阿修羅軍,也常贊歎慈心的功德。你們比丘正信佛法,以俗家爲非究竟歸處,而出家學道,應當修習慈心,也應當贊歎慈心的功德。」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一一一O、本經敘說王舍城一貧人因能淨信叁寶,受持禁戒,乃至正見成就,故于命終後受生于叁十叁天,得到天壽、天色、天名稱叁事特勝。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
那時,王舍城中有一個人,生活貧窮辛苦,然而他卻能淨信佛、法、僧叁寶,受持禁戒,多聞廣學,力行惠施,成就了正見。那個人身壞命終之後,得受生于天上││叁十叁天中,而他有叁事勝過于其他的叁十叁天衆。是那叁事呢?就是:一、天的壽命,二、天的妙色,叁、天的名稱。衆叁十叁天人看見這位天子這叁事特別殊勝,他的天壽、天色、天名稱,勝過其余諸天人,見後就去到天帝釋處,如此禀報說:「憍屍迦啊!您應當知道,有一位新受生于此天的天子,他比起其余先來的諸天人有叁事特別殊勝,就是他的天壽、天色及天名稱。」
當時,天帝釋告訴那些天子們說:「諸位仁者啊!我曾見這個天人于王舍城做爲人時,貧窮辛苦,然而他對于如來的正法、戒律能淨信而向心叁寶,……乃至成就了正見。所以他身壞命終之後,受生到此天來,在衆叁十叁天人中有叁事特別殊勝,就是││天壽、天色及天名稱。」這時,天帝釋就唱誦詩偈說:
「對于如來能有正信,堅定而不動搖他的心志,
受持真實的戒律,固持聖戒而不厭嫌,
對于佛陀有清淨的信心,成就正確的見解,
當知有如此信解就不會貧苦,也不會徒自空活著。
所以對于佛、法、僧叁寶,應當生起清淨的信仰,
增明智慧力,思念佛陀的正確教導。」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一一一O經注釋:
1、「于如來法、律得信向心……乃至正見成就」:別譯雜阿含經卷叁第九經此處作「直以信心,向于叁寶,能淨持戒,少多修施」。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彼依如來所說之法與律,執持信,執持戒,執持聞,執持舍,執持慧。」
一一一一、本經敘說王舍城人普設大會請種種外道,帝釋爲導衆供養佛及僧伽,乃化爲大婆羅門,乞佛記說施僧之褔報,以度引衆人。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
那時,王舍城的人民普設大會,都是爲了迎請各種的外道。有侍奉遮羅迦外道的人就這樣想著:我現在迎請遮羅迦外道天,先作供養的褔田。或有侍奉外道出家的人,……。或有侍奉尼幹子道的人,……。或有侍奉外道名叫老弟子的人,……。或有侍奉名叫大弟子的人,……。乃至或有侍奉佛陀弟子僧的人,就這樣想著:我現在應當對佛陀面前的僧伽,先作供養的福田。
當時,天帝釋這樣想著:不可使王舍城的人民舍棄佛面前的僧伽,而去侍奉其余的外道,以求取福田。我應當迅速前往,爲王舍城人建立褔田。于是就立即化作一位大婆羅門,儀容端正,乘坐著白馬車,有衆多年少婆羅門前導後從,都手拿著金鬥的傘蓋,來到王舍城,又前往各處大衆的大會中。
所有王舍城的一切士女們看了都這樣想著:但當觀看這位大婆羅門去奉事何人,我們就應跟從他而先去供養此人,作爲良好的福田。
那時,天帝釋已經知道了王舍城一切士女內心的想法,就駕車領著隨從,直奔耆阇崛山,到了門外,卸下身上的五種裝飾,去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而唱誦詩偈說:
「您善于分別顯示一切法,度越痛苦到彼岸,
已度脫各種的恐怖,所以我今頂禮瞿昙您。
衆人普設大會,想要求得大功德,
因此各個都設大布施的大會,常願得到有余(不究竟)的果報,
希望您能爲他們講說有關福田之事,使他們所作布施都能成就真正的果報!」
在耆阇崛山中,大自在天王帝釋所請問的事,大師就爲他記說:
「衆人普設布施的大會,想要求得大功德,
各個都設置大布施,常願有余的果報。
我現在將講說福田之事,布施可得大果報之處。
正向于正果的行者有四種,而四聖乃是住于果證的人,
這些就叫做僧福田,他們都已具足叁明、正行及禅定。
僧福田廣大無量,超越了大海,
這調人師(指佛陀)的弟子,能照明顯示正法,
對這些聖者能善于供養,就是布施良好的僧福田。
布施于良好的僧福田,佛說可得到大果報,
因爲僧伽已遠離了五蓋的覆障而得到清淨,是所應贊歎的人。
布施給那最上的福田,少布施也能收到大利益。
所以衆人們,應當布施予僧伽的福田。
那些僧伽已廣得勝妙之法,行作能與叁明、正行、禅定相應,
供養這些珍寶的僧伽,施主心也歡喜。
能生起叁種心,布施衣服、飲食,
就能遠離塵垢、劍刺的煩惱,而超度各種的惡趣。
躬自去啓請,親手平等地布施與僧伽,
能利益自己也能利益他人,這種布施可獲得大利益。
有智慧的人如此行布施,以清淨的信心而得解脫,
沒有罪業的安樂施,就能乘著智慧而往生那大果報之處。」
當時,天帝釋聽聞佛陀的說法,一心歡喜不已,向佛陀行禮後,便即隱沒不見。
那時,王舍城所有的人民就從座席起來,整理衣服,向佛陀行禮,恭敬合掌乞求佛陀說:「世尊啊!希望您與所有的大衆弟子們能接受我們的供養。」當時,世尊靜默地接受了大家的邀請。
這王舍城的人民知道世尊已經靜默地接受他們的邀請後,向佛陀行過禮,便趕著回去,到各個布施大會處,准備飲食,布置好床座,次日早晨,便派遣人去通報佛陀說:「赴供的時間已到,希望您啓駕光臨!」
這時,世尊和衆弟子們便穿著法衣,拿著缽盂,到布施大會之處,在于大衆之前鋪好座席坐下。
王舍城人知道佛陀已經坐定,便各自拿著各種豐美的飲食來供養。吃食之後,洗完缽盂,澡漱完畢,便又回到自己的座位,聆聽佛陀的說法。
當時,世尊爲王舍城人講說種種的佛法,給予示教照喜後,就從座席起來離去。
第一一一一經注釋:
1、遮羅迦:別譯雜阿含經卷叁第十經作「遮勒」,爲一外道之名。
2、老弟子:別譯雜阿含經作「老聲聞」,爲一外道之名。
3、大弟子:別譯雜阿含經作「大聲聞」,爲一外道之名。
4、「善分別顯示,……故稽首瞿昙」:別譯雜阿含經此處作「轉*輪聖王,能度苦彼岸,無怨憎恐怖,我今稽首禮。」
5、正向者有四:指四正向,即預流向、一來向、不還向、阿羅漢向。
6、四聖住于果:指住于四種果位的聖者,即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
7、明行定具足:指具足叁明、正行及禅定。明,指叁明,即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行,指身、口、意淨行。定,指四禅定、四無色定等。
8、叁種心:所說叁心,本經中並未明言,但觀經義,應類似觀無量壽經所說:「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叁者回向發願心。具叁心者,必生彼國。」或即指布施時,心中不存叁輪相││施者、受者、所施物。叁輪體空,乃爲清淨布施波羅蜜。
一一一二、本經敘說內容與前經相同,只是帝釋向佛陀請問的詩偈不同而已。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詳說如前經一樣。差別的是:當時,天帝唱誦一首詩偈,請問佛陀說:
「我現在請問瞿昙您,那微密深妙的智慧之事,
是世尊您所體悟到的,也是沒有障礙的正知見。」
衆人普設布施大會,所說的詩偈,都如前經所詳述的一樣,……乃至佛陀爲王舍城所有設置布施大會的人講說各種法,給予示教照喜後,就從座席起來離去。
一一一叁、本經敘說波斯匿王對佛陀出家不久便得無上正等正覺表示懷疑,佛陀乃告訴他有四種物雖小,卻不可輕視。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在拘薩羅國人間遊行教化,來到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
《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