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一▪P2

  ..續本文上一頁

   那時,波斯匿王聽說世尊在拘薩羅國人間遊行教化,來到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聽到這件消息後,就前往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禀告佛陀說:「世尊啊!我曾聽聞世尊自己記說已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大家所傳說的,難道不是虛妄,爲過分之說嗎?或者是如您所說而說、如法而說、隨順法而說的呢?不是因他人爲了損傷同法的人,在于問答當中,而生起譏嫌毀呰的嗎?」

   佛陀告訴大王說:「他們這樣說,是真實正確之說,不是虛妄。是如我所說而說,如法而說,隨順法而說,不是他人爲了損傷同法的人,而在于問答當中,生起譏嫌毀呰。爲什麼呢?大王啊!因爲我現在確實已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緣故。」

   波斯匿王告訴佛陀說:「雖然世尊您這樣說,但是我還是不相信。爲什麼呢?因爲這裏有很多年高德劭的沙門、婆羅門,所謂富蘭那迦葉、末迦利瞿舍梨子、刪阇耶毗羅胝子、阿耆多枳舍欽婆羅、迦羅拘陀迦栴延、尼幹陀若提子(上爲六師外道),他們都不敢自己記說已證得了無上的正等正覺,而世尊您那麼幼小年少,出家不久,自己如何能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呢?」

   佛陀告訴大王說:「有四種物雖小,卻不可輕視。是那四種呢?就是剎帝利王子雖年少幼小,卻不可輕視他;龍子雖年少幼小,卻不可輕視他;小火雖微弱,卻不可輕視它;比丘雖幼小,卻不可輕視他。」當時,世尊就唱誦詩偈說:

   「具足形相的剎帝利,就會發出貴族的名稱來;

    因此,他的年紀雖然幼小,有智慧的人是不敢輕視他的,

   因爲他未來一定會登上王位,應留意他生起怨恨責罰,

   所以不可輕視他,還應對他生起大恭敬。

   善求自護的人,保護自己要如保護生命一樣;

   以平等自護的心理,同樣地去保護他的生命。

   在聚落及空曠之處,看見那幼龍的話,

   不要因爲那只是一條小蛇,而生起輕慢的想法,

    雖然是雜色小龍的形相,也應使它安樂,

   無論男士、婦女輕視龍蛇的話,都會被它所毒害。

   所以保護自己的人,應當如保護自己的生命一樣;

   以如此完善地自護,同樣地去防護著蛇。

   猛火之所吞食,即使小火,但它所能吞食也是無限的,

   小燭火也能燃燒,有足夠薪柴就會廣大熾盛起來,

   從微小之物漸進燃燒,就會燒盡聚落城邑。

    所以保護自己的人,應當如保護自己生命一樣;

    以如此完善地自護,同樣地去防護著火。

    被盛火所焚燒之處,各種草類都會被燃燒殆盡,

    火息滅後便不再有增減了,但戒火卻會再生起,

    如果輕毀受持淨戒之火的比丘,

   就會燒及自身禍延子孫,衆災會流轉到百世,

   就如燃燒多羅樹一樣,不再有生長之期。

    所以應當保護自己,就如保護自己生命一樣;

    以如此完善地自護,同樣地去防護那比丘。

    具足形相的剎帝利,幼龍及小火,

    還有具足淨戒的比丘,不應對他們生起輕視的想法。

   所以應當保護自己,就如保護自己的生命一樣;

   以如此完善地自護,同樣地去防護著他們。」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波斯匿王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行禮後離去。

  

  一一一四、本經敘說波斯匿王因祖母命終而悲痛,佛告以一切衆生,無有出生而不死者,一切法皆是生滅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波斯匿王極爲敬重的祖母,忽然逝世了。出城火化,供養舍利(遺骨)後,他穿著破舊的衣服,滿頭亂發,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

  當時,世尊告訴波斯匿王說:「大王啊!你從何處來?怎麼衣服破舊,滿頭亂發的呢?」

   波斯匿王答佛陀說:「世尊啊!我失去祖母,我極爲敬重的祖母,舍棄我而逝世了,我到城外將她火化,供養遺骨後,來見世尊您的。」

   佛陀告訴大王說:「你極爲敬重愛戀祖母嗎?」

   波斯匿王告訴佛陀說:「世尊啊!我極爲敬重愛戀她。世尊啊!如果把國家中所有的象、馬、七寶,乃至國君之位全拿給他人,能救回祖母生命的話,我願意都送給人。既不能救治她,生死永別,內心的悲戀憂苦,令我無法忍受!曾聽世尊說:「一切衆生、一切昆蟲、一切天神,出生的話就一定會死亡,沒有一物不窮盡的,沒有出生而不會死亡的,今天我才知道世尊所說是善說。」

   佛陀說:「大王啊!是的!是的!一切衆生、一切昆蟲、一切天神,有出生的話,就一定會死亡,終歸于窮盡,沒有一物出生而不會死亡的。」

   佛陀又告訴大王說:「即使是婆羅門大姓、剎帝利大姓、長者大姓,有出生的話,就一定會死亡,沒有不會死亡的。即使是灌頂居位的剎帝利大王,稱王四天下,擁有權力,自在如意,各個敵國,無不降伏,終究還是有窮盡的時候,沒有不會死亡的。大王啊!如果是生于長壽天,于天宮中稱王,自在快樂,終究也是會窮盡,沒有不會死亡的。大王啊!如阿羅漢比丘已滅盡一切煩惱,舍離各種重擔,所應做的事都已做好,獲得了自己的利益,盡除所有的結縛煩惱,有正智而心靈得到完善的解脫,他也是會有窮盡,舍身而入于涅槃。又如善于自調、善守寂靜的緣覺行者,此世身命完盡後,終究會入于涅槃的。諸佛世尊都已具足十力,四無所畏,能作殊勝的師子吼,終究也是要舍棄色身,入于般涅槃。我舉這些例子,大王你就應當知道:一切衆生、一切昆蟲、一切天神,有生就有死,終究會逐漸滅亡,沒有不會死亡的!」當時,世尊又唱誦詩偈說:

  「一切衆生之類,有生命的終究會趨于死亡,

  各自隨著業力的趨使,自受善惡的果報;

  惡業就墮生于地獄中,爲善則上升于天界,

  修習勝妙的正道,滅盡諸煩惱就能證得般涅槃。

  如來和緣覺之人,以及佛陀的聲聞弟子們,

  也都會有舍棄身命的時候,何況是一般的凡夫俗子!」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波斯匿王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行禮後離去。

  第一一一四經注釋:

  1、阇維:又譯荼毗,即火葬。阇,音ㄉㄨ。

  2、舍利:火化後的遺骨。

  3、十力:請參閱第六九六經。

  4、四無所畏:佛對衆生說法時有四種的泰然無畏。一、一切智無所畏,佛于大衆中明言我爲一切智人而無畏心;二、漏盡無所畏,佛于大衆中明言,我斷盡一切煩惱而無畏心;叁、說障道無所畏,佛于大衆中說惑業等諸障法而無畏心;四、說盡苦道無所畏,佛于大衆中說戒定慧等諸盡苦之正道而無畏心。

  

  一一一五、本經敘說行身、口、意惡行者爲不自念;行身、口、意善行者爲自念。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波斯匿王獨自在僻靜之處禅思思惟,他這樣想著:怎樣叫能知愛念自己呢?怎樣叫不知愛念自己呢?他又這樣想著:如果有人行作身的惡行、行作口的惡行、行作意的惡行的話,應知這種人就是不知愛念自己的人;如果有人行作身的善行、行作口的善行、行作意的善行的話,應知這種人就是能知愛念自己的人了。于是他從禅定中出定後,就去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禀告佛陀說:「世尊啊!我獨自在僻靜處思惟,這樣想著:怎樣叫能知愛念自己呢?怎樣叫不知愛念自己呢?我又這樣想著:如果有人行作身的惡行、行作口的惡行、行作意的惡行的話,應知這種人就是不知愛念自己的人;如果有人行作身的善行、行作口的善行、行作意的善行的話;應知這種人就是能知愛念自己的人了。」

   佛陀告訴大王說:「是的,大王!對的,大王!如果有人行作身的惡行、行作口的惡行、行作意的惡行的話,應知這種人就是不知愛念自己的人。他雖然自己稱說是一個知道愛念自己的人,然而實際並非是知道愛念自己的人。爲什麼呢?因爲無論如何,惡知識所作的惡行,不顧念者所作的不自顧念行爲,不自愛者所作的不自愛行爲,都是他自己親自做出來的,所以這種人是不知愛念自己的人。

   大王啊!如果能行作身的善行、行作口的善行、行作意的善行的話,應知這種人就是能知愛念自己的人,像這種人雖然自己稱說是不知愛惜己身的人,然而這種人其實就是能知愛念自己的人。爲什麼呢?因爲無論如何,善友所作的善友行爲,能知顧念者所作對自己的顧念行爲,能自愛者所作對自己的愛惜行爲,都是他自己親自做出來的,所以這種人是能知愛念自己的人。」這時,世尊又唱誦詩偈說:

   「稱說愛念自己的人,就不應造作各種惡行,

    因爲終究不會由于造作惡行,而使自己得到安樂。

    稱說愛念自己的人,終究不會造作各種惡行,

    行作各種善業的人,能使自己得到安樂。

    如果是能愛念自己的人,他會善于防護,自我保護,

   就如善護國家的國王一樣,能外防邊境的城邑。

   如果是能愛念自己的人,他會極善于珍重寶藏自己,

   就如善于守護的國王一樣,能內防邊境的城邑。

   要如此地珍重寶藏自己,剎那之時也不間斷;

  如果剎那之時有所缺斷,就會遭致憂惱,在惡道中長受憂苦!」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波斯匿王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行禮後離去。

  第一一一五經注釋:

  1、「無有惡知識所作……是故斯等爲不自念」:…

《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