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一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一

  一一O九、本经叙说帝释于败军途中,慈心不践杀鸟子,以故得威力摧伏阿修罗军。佛陀以此事劝勉比丘应修慈心,赞叹慈心功德。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在过去世时,诸天与阿修罗对阵战斗,阿修罗获胜,诸天败退。当时,天帝释的军队坏退散逃,内心非常恐怖,乘着车驾往北奔驰,逃回天宫。须弥山下丛林道路中,林下有金翅鸟巢穴,有很多的金翅鸟子。这时,帝释恐怕车马经过,会践杀鸟子,即告诉御者(车夫)说:『可转车回去,不要杀害鸟子。』御者告诉天王说:『阿修罗的军队从后追逐过来,如果转车回去,将会被他们所阻困。』帝释告诉他说:『我宁愿转车回去被阿修罗所杀害,也不愿领着军众踏杀路上众生。』御者于是把车驾转向南驰。阿修罗军队遥见帝释转车回来,以为是作战的策略,就往后退走,阿修罗众极为恐怖,军阵败坏,四处流散,逃回阿修罗宫。」

   佛陀告诉众比丘说:「那天帝释于三十三天为自在之王,由于慈心的缘故,以威力摧伏阿修罗军,也常赞叹慈心的功德。你们比丘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应当修习慈心,也应当赞叹慈心的功德。」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一一一O、本经叙说王舍城一贫人因能净信三宝,受持禁戒,乃至正见成就,故于命终后受生于三十三天,得到天寿、天色、天名称三事特胜。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王舍城中有一个人,生活贫穷辛苦,然而他却能净信佛、法、僧三宝,受持禁戒,多闻广学,力行惠施,成就了正见。那个人身坏命终之后,得受生于天上││三十三天中,而他有三事胜过于其他的三十三天众。是那三事呢?就是:一、天的寿命,二、天的妙色,三、天的名称。众三十三天人看见这位天子这三事特别殊胜,他的天寿、天色、天名称,胜过其余诸天人,见后就去到天帝释处,如此禀报说:「憍尸迦啊!您应当知道,有一位新受生于此天的天子,他比起其余先来的诸天人有三事特别殊胜,就是他的天寿、天色及天名称。」

   当时,天帝释告诉那些天子们说:「诸位仁者啊!我曾见这个天人于王舍城做为人时,贫穷辛苦,然而他对于如来的正法、戒律能净信而向心三宝,……乃至成就了正见。所以他身坏命终之后,受生到此天来,在众三十三天人中有三事特别殊胜,就是││天寿、天色及天名称。」这时,天帝释就唱诵诗偈说:

   「对于如来能有正信,坚定而不动摇他的心志,

    受持真实的戒律,固持圣戒而不厌嫌,

    对于佛陀有清净的信心,成就正确的见解,

   当知有如此信解就不会贫苦,也不会徒自空活着。

   所以对于佛、法、僧三宝,应当生起清净的信仰,

   增明智慧力,思念佛陀的正确教导。」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一一一O经注释:

  ‍1、「于如来法、律得信向心……乃至正见成就」:别译杂阿含经卷三第九经此处作「直以信心,向于三宝,能净持戒,少多修施」。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彼依如来所说之法与律,执持信,执持戒,执持闻,执持舍,执持慧。」

  

  一一一一、本经叙说王舍城人普设大会请种种外道,帝释为导众供养佛及僧伽,乃化为大婆罗门,乞佛记说施僧之褔报,以度引众人。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

   那时,王舍城的人民普设大会,都是为了迎请各种的外道。有侍奉遮罗迦外道的人就这样想着:我现在迎请遮罗迦外道天,先作供养的褔田。或有侍奉外道出家的人,……。或有侍奉尼干子道的人,……。或有侍奉外道名叫老弟子的人,……。或有侍奉名叫大弟子的人,……。乃至或有侍奉佛陀弟子僧的人,就这样想着:我现在应当对佛陀面前的僧伽,先作供养的福田。

   当时,天帝释这样想着:不可使王舍城的人民舍弃佛面前的僧伽,而去侍奉其余的外道,以求取福田。我应当迅速前往,为王舍城人建立褔田。于是就立即化作一位大婆罗门,仪容端正,乘坐着白马车,有众多年少婆罗门前导后从,都手拿着金斗的伞盖,来到王舍城,又前往各处大众的大会中。

   所有王舍城的一切士女们看了都这样想着:但当观看这位大婆罗门去奉事何人,我们就应跟从他而先去供养此人,作为良好的福田。

   那时,天帝释已经知道了王舍城一切士女内心的想法,就驾车领着随从,直奔耆阇崛山,到了门外,卸下身上的五种装饰,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而唱诵诗偈说:

   「您善于分别显示一切法,度越痛苦到彼岸,

    已度脱各种的恐怖,所以我今顶礼瞿昙您。

    众人普设大会,想要求得大功德,

    因此各个都设大布施的大会,常愿得到有余(不究竟)的果报,

   希望您能为他们讲说有关福田之事,使他们所作布施都能成就真正的果报!」

   在耆阇崛山中,大自在天王帝释所请问的事,大师就为他记说:

   「众人普设布施的大会,想要求得大功德,

    各个都设置大布施,常愿有余的果报。

    我现在将讲说福田之事,布施可得大果报之处。

     正向于正果的行者有四种,而四圣乃是住于果证的人,

   这些就叫做僧福田,他们都已具足三明、正行及禅定。

   僧福田广大无量,超越了大海,

   这调人师(指佛陀)的弟子,能照明显示正法,

   对这些圣者能善于供养,就是布施良好的僧福田。

   布施于良好的僧福田,佛说可得到大果报,

   因为僧伽已远离了五盖的覆障而得到清净,是所应赞叹的人。

    布施给那最上的福田,少布施也能收到大利益。

   所以众人们,应当布施予僧伽的福田。

   那些僧伽已广得胜妙之法,行作能与三明、正行、禅定相应,

    供养这些珍宝的僧伽,施主心也欢喜。

   能生起三种心,布施衣服、饮食,

    就能远离尘垢、剑刺的烦恼,而超度各种的恶趣。

   躬自去启请,亲手平等地布施与僧伽,

   能利益自己也能利益他人,这种布施可获得大利益。

   有智慧的人如此行布施,以清净的信心而得解脱,

   没有罪业的安乐施,就能乘着智慧而往生那大果报之处。」

   当时,天帝释听闻佛陀的说法,一心欢喜不已,向佛陀行礼后,便即隐没不见。

   那时,王舍城所有的人民就从座席起来,整理衣服,向佛陀行礼,恭敬合掌乞求佛陀说:「世尊啊!希望您与所有的大众弟子们能接受我们的供养。」当时,世尊静默地接受了大家的邀请。

   这王舍城的人民知道世尊已经静默地接受他们的邀请后,向佛陀行过礼,便赶着回去,到各个布施大会处,准备饮食,布置好床座,次日早晨,便派遣人去通报佛陀说:「赴供的时间已到,希望您启驾光临!」

   这时,世尊和众弟子们便穿著法衣,拿着钵盂,到布施大会之处,在于大众之前铺好座席坐下。

   王舍城人知道佛陀已经坐定,便各自拿着各种丰美的饮食来供养。吃食之后,洗完钵盂,澡漱完毕,便又回到自己的座位,聆听佛陀的说法。

   当时,世尊为王舍城人讲说种种的佛法,给予示教照喜后,就从座席起来离去。

  第一一一一经注释:

  1、遮罗迦:别译杂阿含经卷三第十经作「遮勒」,为一外道之名。

  2、老弟子:别译杂阿含经作「老声闻」,为一外道之名。

  3、大弟子:别译杂阿含经作「大声闻」,为一外道之名。

  4、「善分别显示,……故稽首瞿昙」: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转*轮圣王,能度苦彼岸,无怨憎恐怖,我今稽首礼。」

  5、正向者有四:指四正向,即预流向、一来向、不还向、阿罗汉向。

  6、四圣住于果:指住于四种果位的圣者,即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

  7、明行定具足:指具足三明、正行及禅定。明,指三明,即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行,指身、口、意净行。定,指四禅定、四无色定等。

  8、三种心:所说三心,本经中并未明言,但观经义,应类似观无量寿经所说:「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或即指布施时,心中不存三轮相││施者、受者、所施物。三轮体空,乃为清净布施波罗蜜。

  

  一一一二、本经叙说内容与前经相同,只是帝释向佛陀请问的诗偈不同而已。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详说如前经一样。差别的是:当时,天帝唱诵一首诗偈,请问佛陀说:

   「我现在请问瞿昙您,那微密深妙的智慧之事,

    是世尊您所体悟到的,也是没有障碍的正知见。」

   众人普设布施大会,所说的诗偈,都如前经所详述的一样,……乃至佛陀为王舍城所有设置布施大会的人讲说各种法,给予示教照喜后,就从座席起来离去。

  

  一一一三、本经叙说波斯匿王对佛陀出家不久便得无上正等正觉表示怀疑,佛陀乃告诉他有四种物虽小,却不可轻视。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在拘萨罗国人间游行教化,来到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