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不論如何,非愛者所以爲非愛者,乃彼等之自所作爲。是故彼等非自我之愛者。」文意明顯。北傳經文較生澀,白話譯文參考南傳譯成。
2、「無有善友于善友所作……是故斯等則爲自念」: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不論如何,愛者之所以爲愛者,乃彼等之自所作爲。是故彼等乃自我之愛者。」白話譯文乃參考南傳譯成。
一一一六、本經敘說行身、口、意惡行者爲不自護;行身、口、意善行者爲自護。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波斯匿王獨自于靜處思惟,他這樣想著:怎樣叫能自我防護呢?怎樣叫不能自我防護呢?然後又這樣想著:如果有人行作身的惡行、行作口的惡行、行作意的惡行的話,應知這種人就是不能自我防護的人;如果能夠行作身的善行、行作口的善行、行作意的善行的話,應知這種人就是能自我防護的人了。他從禅定中出定後,就去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禀告佛陀說:「世尊啊!我獨自于靜處思惟,這樣想著:怎樣叫能自我防護呢?怎樣叫不能自我防護呢?我又這樣想著:如果有人行作身的惡行、行作口的惡行、行作意的惡行的話,應知這種人就是不能自我防護的人;如果有人行作身的善行、行作口的善行、行作意的善行的話,應知這種人就是能自我防護的人了。」
佛陀告訴大王說:「是的,大王!對的,大王!如果有人行作身的惡行、行作口的惡行、行作意的惡行的話,應知這種人就是不能自我防護的人,然而他卻還自稱說是能夠自我防護的人。有象軍、馬軍、車軍、步軍來防護自己,雖然叫做自護,其實並非真正的自我防護。爲什麼麼呢?因爲四軍雖能防護外患,卻不能防護內心的行惡。大王啊!所以這樣叫做不能自我防護。大王啊!如果有人行作身的善行、行作口的善行、行作意的善行的話,應知這種人就是能自我防護的人。他雖然不用象軍、馬軍、車軍、步軍來防護自己,然而他卻是真實能自我防護的人。爲什麼麼呢?因爲能防護自己內心的人,就叫做善于自我防護的人,而不是指防護外患而言。」這時,世尊又唱誦詩偈說:
「善于防護身、口,以及意的一切業行;
心常慚愧而防護自己,這樣就叫做善守護。」
當時,波斯匿王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行禮後離去。
一一一七、本經敘說世人貪欲財利,則會起諸邪行,長夜當得不饒益苦。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波斯匿王獨自于靜處思惟,他這樣想著:世間很少有人于得到勝妙的財利後,而能不放逸,能不貪著,能于衆生不起惡行的。世間大多數的人于得到勝妙的財利後,都會生起放逸,增長貪著,造作各種的邪行。如此思考後,就去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禀告佛陀說:「世尊啊!我獨自于靜處思惟,這樣地想著:世間很少有人于得到勝妙的財利後,能對于財利不起放逸,不生貪著,不作邪行的。世間大多數的人于得到勝妙的財利後,都會生起放逸,生起貪著,多作各種的邪行。」
佛陀告訴波斯匿王說:「是的,大王!對的,大王!世間的確很少有人于得到勝妙的財利後,而能不貪著,不起放逸,不起邪行的。世間大多數的人于得到勝妙的財利後,都會對于財利生起放逸,生起貪著,生起各種的邪行。大王您應當知道:那些得到勝妙財利後,就對于財利生起放逸,生起貪著,造作邪行的世間人,是愚癡之人,他將會有長夜得不到利益的苦惱。大王啊!譬如獵師和獵師的弟子,他們在空野林中張設天羅地網,殺害衆多禽獸,困苦衆生之類,廣造各種的惡業。同樣地,世人于得到勝妙的財利後,便對財利生起放逸,生起貪著,造作各種的邪行,也是如此。這樣的愚癡人,將會有長夜得不到利益的苦惱。」這時,世尊又唱誦詩偈說:
「貪欲著勝妙的財利,被貪欲所迷醉,
心狂亂而不能自覺,就會像那被捕獵的野獸一樣;
由于如此放逸的緣故,將會受大苦的惡報!」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波斯匿王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行禮後離去。
第一一一七經注釋:
1、施 : ,音ㄐㄩㄢ,系取也。施 ,張網捕獸。
2、猶如補獵者:別譯雜阿含經卷叁第十六經此處作「如鹿入深阱」;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如鹿被縛蹄」。
一一一八、本經敘說佛告波斯匿王,因貪利故,而欺詐妄語之剎利大姓、婆羅門大姓、長者大姓,長夜當得不饒益苦。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波斯匿王于正殿上,親自觀察國政之事,看見那些殊勝的剎帝利大姓、殊勝的婆羅門大姓、殊勝的長者大姓們,由于貪欲的緣故,而欺詐妄語。他就這樣想著:我應停止裁斷事務!我應息止裁斷事務!我再也不願親臨斷事了;我有賢子,應當遣他來裁斷事務。我爲什麼要看這些殊勝的剎帝利大姓、婆羅門大姓、長者大姓們,爲了貪欲的緣故,而欺詐妄語呢?」
當時,波斯匿王做如此思考後,便走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禀告佛陀說:「世尊啊!我于正殿上親自裁斷國事,看見那些殊勝的剎帝利大姓、婆羅門大姓、長者大姓們,全都爲了貪欲的緣故,而欺詐妄語。世尊啊!我看見這些事情後,這樣想著:我從今天起,要停止裁斷事務!息止裁斷事務!我有賢子,應當遣他來執行裁斷事務。我不願親自看見這些殊勝的剎帝利大姓、婆羅門大姓、長者大姓們,由于貪欲的緣故,而欺詐妄語。」
佛陀告訴波斯匿王說:「是的,大王!對的,大王!那些殊勝的剎帝利大姓、婆羅門大姓、長者大姓們,的確會因貪利的緣故,而欺詐妄語,那些愚癡的人們將會有長夜得到無利益的苦惱!大王你應當知道:譬如漁師和漁師的弟子,他們在河流溪谷中截流張網,殘殺衆生,使衆生遭遇大苦一樣;同樣地,大王啊!那些殊勝的剎帝利大姓、婆羅門大姓、長者大姓們,由于貪利的緣故,而欺詐妄語,也將會有長夜得到無利益的苦惱!」這時,世尊又唱誦詩偈說:
「對于財利生起貪欲,而被貪欲所迷醉,
內心狂亂而不自覺,就像被捕的魚那樣;
由于造作如此惡業的緣故,將會受到極痛苦的惡報!」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波斯匿王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行禮後離去。
第一一一八經注釋:
1、猶如漁捕者: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如魚被網羅」;別譯雜阿含經卷叁第十五經此處作「如魚入密網」。斟酌前段經意,「漁捕者」應指被捕獲的魚,而非指漁夫。
一一一九、本經敘說佛告波斯匿王,人得勝財利,若不知布施,種勝福田,則如池水無有受用,而煎熬消盡;若知布施、種勝福田,則能長受安樂,未來生天,倍收大利。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波斯匿王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禀告佛陀說:「世尊啊!這舍衛國裏有一位長者,名叫摩诃男,他擁有很多的財富,所藏聚的真金多達百千億,何況是其余財物!世尊啊!這位摩诃男長者雖擁有這麼巨大的財富,可是他卻如此享用:吃食粗碎的米、喝豆羹、吃腐敗的姜,穿粗布衣服、單皮革的鞋子,搭乘破舊的車子,頂戴的是樹葉做的傘蓋,從未曾聽過他供養布施給沙門、婆羅門,或救助貧苦、行路困乏,以及乞丐諸人;關起門來吃飯,不使沙門、婆羅門、窮人、路人、以及諸乞丐看見。」
佛陀告訴波斯匿王說:「這種人並不是正士,擁有钜大的財利,自己不會受用,也不知供養父母,供給妻子、宗親、眷屬,濟助奴仆,或布施予所認識的人,更不知隨時供給沙門、婆羅門,培植殊勝的福田,崇向勝妙之處,長久地享受安樂,未來受生于天上。只是徒自擁有巨大的財富,卻不知廣爲使用,收取它的大利。大王啊!譬如曠野中聚水的湖池,要是沒有人去受用、洗浴、取飲的話,水就會在澤中被陽光煎熬而蒸發消盡。同樣地,一個不善的人擁有钜大的大財物,……乃至不知廣爲受用,收取它的大利,就會像那個湖池的水一樣。
大王啊!有一種善男子,他得到了殊勝的財利後,不但自己快樂受用,也能供養父母,供給妻子、宗親、眷屬,濟助奴仆,或布施予所有認識的人,且又時常供養沙門、婆羅門,培植殊勝的福田,崇向勝妙之處,未來得受生于天上。如此得到殊勝的錢財後,能廣爲受用,就可加倍的收取大利。大王啊!譬如聚落或城郭邊有池水,澄淨清涼,岸邊有樹林蔭覆,在這裏可以使人享受快樂,有很多人都來受用,乃至是飛禽走獸也來這兒。同樣地,善男子得到勝妙的財利後,若能快樂自供,而且又能供養父母,……乃至培植殊勝的福田,就能廣收大利。」這時,世尊又唱誦詩偈說:
「曠野裏的湖水,很清涼又極鮮淨;
但是沒有人去取水受用的話,它就會在那裏自然消盡。
同樣地,這勝妙的財利,如果被壞人得到的話,
他不但不能自己受用,也不會去供養濟助他人,
只知辛苦地空自積聚,積聚後卻又給失去了!
有智慧的人得到殊勝的財利,自己能快樂地受用,
又能廣施作功德,施與他的親人眷屬們。
他會隨其所應而給與,就如牛王領導群衆一樣,
施與及受用,都能相應不失,
如此乘于真理而壽終後,將會生天而享受福樂的果報!」
佛陀…
《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