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P4

  ..续本文上一页兵,与阿修罗作战,是由于精勤而得胜。众比丘啊!释提桓因于三十三天为自在之王,还常精勤方便,也常赞叹精勤的美德。你们比丘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也应当勤于精进,赞叹精勤。」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一一○二经注释:

  1、宿毘梨天子: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作「须毗罗天子」,是天帝释之子。北传则天帝释呼其为「阿公」,派阿公出兵,似欠妥当。

  2、若有不起处:不起处,指不生起一切杂事之处,即清闲无事的意思。别译杂阿含经卷三第一经相对类句作「若有清闲无事处」。

  

  一一○三、本经叙说帝释与阿修罗对阵战斗,帝释以能恭敬仙人而得增长;阿修罗则傲视仙人而损减,终至败走。佛陀以此事劝勉比丘应恭敬梵行者,并赞叹恭敬之德。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在过去世时,有一个聚落,有许多仙人就住在这聚落边空旷幽静的地方。

   当时,有诸天和阿修罗在距聚落不远的地方,双方对阵战斗。

   当时,阿修罗王毗摩质多罗除去五种装饰,即脱去天冠,收起伞盖,解下刀剑,摒去宝拂,脱下皮鞋,去到那些仙人住处,进入门内,向四周察看,他不顾视众仙人,也不向他们问讯。察看完后,便走了出来。

   这时,有一位仙人遥见阿修罗王毗摩质多罗除去了五饰进入园林中,察看之后,便又离去。他看了后,告诉众仙人说:『这是什么人呢?有不调伏的容色,也不像人的形态,不具威仪之法,好象是个农夫,不是有德长者之子,他除去了五种装饰,进入园门,高傲地四处观看,也不顾视问讯众仙人。』其中有一位仙人答说:『这位是阿修罗王毗摩质多罗,他除去五种装饰,进来观看后就离去。』那位仙人听了说:『这阿修罗王不是贤士,他不好也不善,既不贤明也不如法,除去了五种装饰,进入园门,察看后便离去,也不顾视问讯众仙人。以此之故,应知天众将会不断增长,而阿修罗则会逐渐损减。』

   当时,释提桓因也除去了五种装饰,进入仙人住处,和众仙人见面相问讯慰劳,然后再出来。

  其时又有一位仙人看见天帝释除去了五种装饰,进入园门,普遍地向众仙人问讯。看到之后,他就问众仙人说:『这是什么人?进入园林,有调伏的容色,有令人喜欢的容色,也有威仪的容色,并不是个农夫。好象是贵族子弟,他除去五种装饰,进入园门,普遍向大家问讯了,然后再离去。』有位仙人答说:『这位是天帝释,他除去五种装饰,进入园门,普遍向大家问讯了,然后才回去。』那位仙人说:『这天帝释是位贤士,是真实善好,具有威仪之法。他除去五种装饰,进入园门,普遍向大家问讯了,然后再回去。由此当知天众们将会不断增长,阿修罗众则会不断损减。』

   当时,阿修罗王毗摩质多罗听到仙人们在称叹诸天,听见后,内心极为瞋怒。

   此时,那些住于空旷处的仙人们听到阿修罗王内心极为瞋怒,就去到阿修罗王毗摩质多罗处,对他唱诵诗偈说:

   『我们仙人因有事故而到这里,就是想乞求你布施无畏的精神;

    希望你能布施无畏的精神,赐恩教给我们这些守寂静的仙人。』

   毗摩质多罗诵偈答说:

   『对于你们这些仙人,我不会布施无畏给你们;

   因为你们违背了阿修罗,去习近帝释的缘故,

    在此所有无畏中,我将以恐怖施予你们。』

   仙人又诵偈说:

   『随着自己行作而种下的种子,将会随类而生果报,

    我们来向你乞求无畏,你却以恐怖施予我们,

    你将会获得无尽的怖畏,那是由于你施下怖畏种子的缘故。』

   当时,众仙人于阿修罗王毗摩质多罗面前如此咒说后,便凌空而逝去。

   就在当夜,阿修罗王毗摩质多罗内心再三地生起惊怖,于睡眠中听到恶声说:『释提桓因发动四种兵,来和阿修罗作战了!』惊醒后内心恐怖,忧虑作战必败,于是退走军队,回到阿修罗宫。

   那时,天帝释于敌退得胜后,去到那空旷幽静的仙人住处,顶礼众仙人后,退到西面众仙人前,向着东方坐下。

   此时,一阵东风吹起,有位仙人就诵偈说:

   『现在这些守寂静的仙人,出家的日子已很久了,

    腋下流着汗臭味,你不要顺坐于下风处,

    具足千眼的帝释啊!你可移坐他处,因为这臭气是很难忍受的!』

   当时,天帝释就诵偈答说:

   『把各种的香花,编结成为花鬘,

    而我现在所闻到的香气,这种香气又胜过花鬘的香,

    我宁愿长久地闻嗅这种香气,也不会生起厌患。』」

  佛陀告诉众比丘说:「那天帝释于三十三天为自在之王,然而仍恭敬出家人,也常赞叹出家人,也常赞叹恭敬的功德,你们比丘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也常应恭敬那些梵行人,也应当赞叹恭敬的功德。」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一一○三经注释:

  1、牟尼:寂静之意,原指佛陀,此则指那些修道仙人而言。

  

  一一○四、本经叙说释提桓因向佛陀请问安稳眠、无忧畏之法,佛陀告以应灭瞋恚。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天帝释于早晨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以他天帝释的神力,全身普放光明遍照整个只洹精舍。

   当时,释提桓因诵偈问佛陀说:

   「到底要灭除什么,才能得到安稳的眠睡呢?

    到底要灭除什么,才能得到没有忧愁怖畏呢?

    到底要灭除什么,才是瞿昙所赞叹的呢?」

   那时,世尊诵偈答说:

   「要灭除凶恶的瞋恚,才能得到安稳的眠睡。

   要灭除凶恶的瞋恚,内心才能得到没有忧愁怖畏。

   瞋恚是一切苦毒的根本,所以要灭除那苦毒的种子;

   灭除了那苦毒的种子,就能得到没有忧愁怖畏。

   那些苦毒的种子灭除,这才是为贤圣所称叹的事!」

   当时,释提桓因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行礼后离去。

  

  一一○五、本经叙说天帝释所说八支斋法仍非善说,阿罗汉所说八支斋法乃为善说。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在于每月的八日,四大天王会派遣大臣,到世间巡行考察;有那些人能供养父母、沙门、婆罗门,尊重宗亲,行作各种福德呢?有那些人看见今世的作恶,会害怕后世的罪罚,而能行施作福,受持斋戒的呢?又有那些人于每月的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以及在正月、五月、九月三个神变月里,能受戒布萨(诵戒忏过)的呢?到了每月的十四日,会派遣太子下凡,观察世间:有那些人供养父母,……乃至受戒布萨的呢?到了每月的十五日,四大天王自己会降临世间,观察众生:有那些人供养父母,……乃至受戒布萨的呢?众比丘啊!此时,世间并没有很多的人在供养父母,……乃至有受戒布萨的人。

   当时,四天王就会前往三十三天的集法讲堂,禀告天帝释说:『天王您当知道:现今一切世间,并没有很多人在供养父母,……乃至有受戒布萨的人。』这时,三十三天众们听了会不欢喜,就转相告诉说:『现今世间人,不贤、不善,不好、不良,没有真实的行为,不供养父母,……乃至不受戒布萨。由于这样的罪过,所以诸天众会减少,而阿修罗众将会逐渐地增多。』

   诸比丘啊!当时,世间如果有多人供养父母,……乃至受戒布萨的话,那么四天王到三十三天的集法讲堂,就会禀告天帝释说:『天王您应知道:现今一切世间,有很多人民供养父母,……乃至受戒布萨。』这时,三十三天天众们都会心生欢喜,转相告诉说:『现今一切世间人都很贤圣、真实、如法,有很多人民供养父母,……乃至受戒布萨。由于这样的福德,阿修罗众就会减少,而诸天众就会逐渐增多。』

   此时,天帝释知道诸天众都很欢喜后,就唱诵诗偈说:

   『如果人们在每月的八日、十四日、十五日,

    以及正月、五月、九月三个神变月,能受持八关斋戒的话,

    就会如我修行而得的功德一样,他也能修得如此的功德。』」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那天帝释所诵的诗偈说:

   『如果人们在每月的八日、十四日、十五日,

    以及正月、五月、九月三个神变月,能受持八关斋戒的话,

  就会如我修行所得的功德一样,他也能修得如此的功德。』」

   应知这并非完善的说法。为什么呢?因为那天帝释自己仍有贪、瞋、痴三毒的祸患,还不能脱离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的缘故。

   如果是阿罗汉比丘,他的一切烦恼都已灭尽,所应做的事都已做好,远离了所有的重担,断除了三界的结缚,心灵得到了完善的解脱,而唱诵这诗偈说:

   『如果人们在每月的八日、十四日、十五日,

    以及正月、五月、九月三个神变月,能受持八关斋戒的话,

    就会如我修行所得的功德一样,他也能修得如此的功德。』

   如此说法的话,这才是完善的说法。为什么呢?因为阿罗汉比丘已远离了贪、瞋、痴三毒,已脱离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的缘故,所以这首诗偈才是完善的说法。」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