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六▪P2

  ..续本文上一页会合大地狱、堆压地狱。此狱中有大石山,罪人入至其中,山自然合,堆压其身,骨肉糜碎,堆压至一处,故名罪合地狱。

  4、二叫呼:包括叫呼及大叫呼,八大地狱之四、五,又作号叫及大号叫地狱。受罪众生既至此狱,狱卒即将其掷入大镬中,沸汤烹煮,受苦痛而嚎叫。

  5、烧燃:八大地狱之六,此狱以铁为城,烈火猛焰,内外烧炙,皮肉糜烂。

  6、极烧燃:八大地狱之七,热沸强盛,狱中人难忍炙热之苦。

  7、无泽大地狱:又作无间大地狱、阿鼻地狱,八大地狱之八。在地心深处,猛火燃烧,苦痛迫身,连一丝毫的间断都无。

  

  九八九、本经叙说身、口、意三恶行不以义饶益,故应断舍。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舍弃身恶行的人,才能得到身恶行的断灭;要是不能得到身恶行的断灭,我就不说他已舍弃了身的恶行。因为他能得到身恶行断灭的缘故,所以我就说他已舍弃了身的恶行。身的恶行,不能利益安乐众生。因为舍离身的恶行,能够利益众生,使众生得到安乐的缘故,所以我说要舍弃身的恶行;对于口、意的恶行,也是同样的说法。」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九九○、本经以炼金师渐次除去杂物为喻,专心禅定比丘亦应渐次除去身口意之恶。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金师住处。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就如陶铸黄金的师父,积聚矿沙,置于槽中,然后用水灌洗它,粗大杂物,刚石坚块,都会随水冲去,然而仍有粗沙的缠结。又用水来灌洗,粗沙就会随水而流出,然后出现生金来,然而仍有细沙、黑土的缠结。又用水来灌洗,细沙、黑土就随着水而流出,然后才留下纯净无杂的真金来,可是仍有与金色相似的微细污垢。然后炼金师把它置于炉中,鼓动风箱以增强火力,使它融化为液体,把垢秽全部除去,然而生金的质地与原来并无差别,不轻、不软,又没有光泽,一旦弯曲,就会折断。那位炼金师与他的弟子又把它置于炉中,鼓动风箱以增强火力,把金子不断反复铸炼,然后金子才变得轻软光泽,弯曲也不会断掉,这时就可随意的将它制作成钗、铛、镮、钏等各种装饰品。

   就像这样,专心禅定的比丘,他缠身的粗烦恼、不善的行为、以及所有邪恶的见解等,都会渐渐断除,使它息灭,就如那生金淘洗去刚石坚块一样。

   其次,专心禅定的比丘,除去了次粗的垢秽││贪欲的心念、瞋恨的心念、害人的心念。就如那生金除去了粗的沙砾一样。

   其次,专心禅定的比丘,再除去细的垢秽,即所谓对亲里的忆念、对人众的忆念、对生天的忆念。灭除这些思惟,就如那生金除去粗垢、细沙、黑土一样。

   其次,专心禅定的比丘,有寻求思惟正法的心念,灭除这种寻求思惟,能使心灵清净,就如生金除去与金色相似的污垢,使它纯净一样。

   其次,比丘在禅定之时,努力抑制烦恼,精心护持,就如池水四周建筑堤岸围护防止漏失一样。如此比丘为法所拘制,不能得到寂静、胜妙,不得息止的安乐,不能尽灭一切烦恼,就像那炼金师和他的弟子铸炼生金,虽去除了各种垢秽,但仍不轻、不软、不发光泽,一旦弯曲,就会折断,不能随意制成各种装饰的器具一样。

   其次,比丘已得到各种禅定,不必努力抑制烦恼,精心护持,就能得到寂静、胜妙,得到息止的安乐道,制其心意于一处,而尽灭一切烦恼。如此就像炼金师和他的弟子在铸炼生金,使它轻软、不断,又有光泽,可随意而弯曲它一样。

   其次,比丘舍离觉、观的心理活动,……乃至获得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像这样的禅定,纯一清净,远离一切的烦恼,柔软真实不动,于每一悟入处,如想求作证都能得到证悟。就如那炼金师铸炼生金,极力使它轻软、光泽、不断,想要制作任何器物,都能随心所欲一样。同样地,比丘的禅定,……乃至于每一悟入处都能得到证悟。」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当时,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九九○经注释:

  1、粗上烦恼:此指金矿之杂物而言,非指人之烦恼。

  2、鞴:古代鼓风吹火的皮囊,俗称风箱。

  3、庄严具:此指用来做装饰之器物。

  4、净心进向比丘:佛光阿含藏注引巴利本作「已专心禅定之比丘」。 汉译南传大藏经则作「当修增上心之比丘」。

  5、有善法觉:佛光阿含藏注引巴利本作「法寻」,意为寻求思惟正法。

  6、有行所持:佛光阿含藏注引巴利本作「由加行抑止(烦恼)已,防护禁戒」。

  7、岸持:即以岸护持,制止水之漏失。

  8、「不得寂静、胜妙,不得息乐」:佛光阿含藏注引巴利本作「非已得寂静、胜妙、止息」。

  

  九九一、本经以铸金为喻,说明比丘亦应随时思惟止相、举相、舍相等三相。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应当专心努力,随时思惟三种相。是那三种呢?就是要随时思惟静止的止相,随时思惟奋起的举相,随时思惟二者俱舍的舍相。如果比丘一向只思惟止相,那么他的心就会因此而居于下劣处。如果一向只是思惟举相,那么他的心就会因此而生起掉乱。如果一向只是思惟舍相,就会因此而不得正定,不能灭尽一切烦恼。

   因为那比丘能随时思惟止相,随时思惟举相,随时思惟舍相的缘故,所以他的心就能得到正定,尽除一切烦恼。就如善巧的炼金师和他的弟子,把生金置于热火的炉中,随时鼓动风箱增强火焰,又随时用水喷洒冷却,或随时二者俱舍去不用。如果一向只鼓动风箱增强火焰的话,那生金就会因此而焦尽。如果一向只用水洒的话,生金就会因此而变得坚硬。如果一向二者都不用的话,那么生金就会因此而不熟,毫无用处。所以,善巧的炼金师和他的弟子,对那块生金要随时鼓动风箱增强火焰,并随时用水喷洒冷却,或随时二者都不用。这样生金就能得到均等的调适,可随事而用。同样地,比丘啊!要专心努力,时时思惟,忆念这三相,乃至灭尽烦恼。」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九九二、本经叙说佛以二牧牛者为喻,富兰那等六师外道犹如愚痴无慧之牧牛者,不能引人渡生死彼岸;而佛则如善牧牛者,能引诸声闻断诸结,乃至不受后有,安渡生死彼岸。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在过去世时,摩竭提国有位牧牛人,愚痴没有智慧,在夏末秋初之时,他不善于观察恒河此岸的形势,也不善于观察另一岸的形势,就驱赶着牛群从高岸处下水,并由高岸处而上岸,河中又有回旋的急流,因此遭遇了很多的灾难。众比丘啊!过去世时,摩竭提国另有一位牧牛人,他不愚不痴,有知道方便的智慧,夏末秋初之时,他能善于观察恒河的这一岸,也善于观察恒河的另一岸,善于把他的牛只驱赶过河,到达平广山谷有好水草之处。他开始渡河时,先渡引能领导群牛的大牛,使它阻断急流。其次驱赶第二多力的少壮牛,随后而渡过。然后第三次是驱赶瘦小的牛只,随后从下流而过,全都能依序安稳地渡达。新出生的小牛爱恋着母牛,也跟随母牛之后,而渡达彼岸。

   就像这样,比丘啊!我说这个譬喻,应要知道它的意义。那位摩竭提国的牧牛人,愚痴没有智慧;而那富兰那等六师外道也是如此,他们习近各种邪见,而趋向于邪道。就如那位牧牛人愚痴没有智慧,夏末秋初,不善于观察这一岸与另一岸的高竣山崖,就从高岸而下,又从高岸爬上来,河中间又有回旋的急流,以致遭遇到很多的灾难。同样地,那富兰那等六师外道愚痴没有智慧,不能观察此岸,就是指这一世;不能观察另一岸,就是指未来他世;中间的回旋急流,就是指所处之境的各种魔障,使自己遭遇苦难。那些邪见外道们,修习他们所学,也一样会遭遇灾难。

   那位摩竭提国善于牧牛的人,不愚不痴,有善巧的智慧,就是喻如来、应供、等正觉。就如牧牛人善于观察此岸,也善于观察另一岸,善于把他的牛群渡达平广的山谷。他先使能引领牛群的大牛渡河,横截急流,而安渡到另一岸。同样地,我的声闻弟子能灭尽一切烦恼,……乃至自己知道不再受未来生死的果报。能横截世间贪流的恶魔,安稳地渡达生死的彼岸。

   如摩竭提国善于牧牛的人,其次引渡第二多力的少壮牛,截流横渡一样。同样地,我的那些声闻弟子中断除五下分结(贪、瞋、身见、戒取、疑等欲界结惑),得到阿那含果,受生于他处,不还于此世的人,也是断截了贪流的恶魔,安稳地渡达生死的彼岸。

   如摩竭提国善于牧牛的人,驱赶他的第三群瘦弱的小牛,随从下流处,安稳地渡过一样。同样地,我的声闻弟子中断除身见、戒取、疑三结,贪、瞋、痴变得薄弱,得到斯陀含果,只要再来此世受生一次,就能彻底脱离生死苦海的人,也是能横截那贪流的恶魔,安稳地渡达生死的彼岸。

   如摩竭提国善于牧牛的人,那新生的小牛爱恋着母牛,也能跟随在后而得以渡过一样。同样地,我的声闻弟子中断除身见、戒取、疑三结,得到须陀洹果,不会堕于恶道,决定正向正觉,只要在天上、人间最多往返受生七次,便能彻底地脱离生死苦海的人,也是能断截了贪流的恶魔,安稳地渡达生死的彼岸。」

   当时,世尊就唱诵诗偈道:

   「对此世间及他世间,明智的人善于显现,

    那些恶魔是得手或…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