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未得手,乃至是显现死魔的情况。
对这一切全都能详知的,就是等正觉的佛陀与智者,
他能截断诸魔的急流,破坏而使它消亡。
他开示甘露的法门,显现正确真实的大道,
使你们内心经常充满欣悦,得到了安稳的住处。」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九九二经注释:
1、「此世及他世,……逮得安稳处」:依芝峰所译南传藏经中部相对经文,此偈作「此世及彼世,依智者能显,恶魔与死神,已息或未息。正觉者智者,洞知一切世,开显甘露门,到寂灭涅槃。摧绝恶魔路,拔除魔根本,汝等喜充满,逮达于安稳。」
九九三、本经叙说佛以牧牛者成就十一法作喻,比丘成就十一法,不能自安亦不能安他;反之,则能自安安他。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如果牧牛人成就十一件事的话,就不能使牛只增长,也不能维护这一大群牛,使它们得到安乐的畜养。是那十一种呢?就是对于牛只不知它的颜色、不知它的相状、不为它去除害虫、不能敷护它的疮伤、不能起烟雾、不知选择道路、不知选择止处、不知渡河之处、不知饮食之处、尽取牛乳、不善照顾能领群的牛只。成就这十一件事,就不能维护这一大群牛。
同样地,比丘如果成就十一种法的话,就无法使自己安乐,也不能使他人安乐。是那十一种呢?就是不知色、不知相、不能除去害虫、不敷护疮伤、不能起烟、不知正路、不知止处、不知渡处、不知食处、尽取其乳,或有上座多闻耆宿,久修梵行,是被大师所赞叹的人,但却不知向那些明智修梵行的人称誉他的美德,使他们都能崇敬、奉事、供养他。
怎样叫不知色呢?就是对于所有的色蕴,不能如实知道,那一切都是由地、水、火、风四大,以及由此四大所造成,这样就叫做不能如实知色。
怎样叫不知相呢?就是不能如实知道,所造作的业是过误之相,或所造作的业是智慧之相,这样就叫做不知相。
怎样叫不知去虫呢?就是安于所起的贪欲意念,不能远离它、不能觉悟、不能息灭它,也安于所起的瞋恚意念、害人的意念,不能远离它、不能觉悟、不能息灭它,这样就叫做不知去虫。
怎样叫不敷护疮伤呢?就是眼见色境时,便随取色境的形相,不能守护眼根,致有世间的贪忧,恶不善法产生,内心也随之而生起烦恼,不能防护;耳闻声、鼻嗅香、舌觉味、身触境、意识法时,也都是如此,这样就叫做不敷护疮伤。
怎样叫不起烟呢?就是不能就其所闻,或就其所受持之法,为人分别显示出来,这样就叫做不起烟。
怎样叫不知正道呢?八正道及贤圣的法、律就叫做道,不能如实知道这些道,这样就叫做不知正道。
怎样叫不知止处呢?就是对于如来所觉悟的法,不能得到欢喜悦乐,以及胜妙的出离利益,这样就叫做不知止处。
怎样叫不知渡处呢?就是比丘不知修多罗(经)、毗尼(律)、阿毗昙(论),也不能随时往到知识比丘所,向他询问请教:『什么是善?什么是不善?什么是有罪?什么是无罪?做那些法是胜善而非恶?』对于深奥隐密之法,不能将它开发出来;对于显露之法,不能详细审问;对于自己所知道的甚深句义,不能详细明白的显示出来,这样就叫做不知渡处。
怎样叫不知放牧处呢?放牧处就是指四念处及贤圣的法、律,对此不能如实知道,这样就叫做不知放牧处。
怎样叫尽取其乳呢?就是那剎帝利、婆罗门、长者,自在施与衣服、饮食、床卧、医药、资生的器物时,那比丘接受布施却不知限量,这样就叫做尽取其乳。
怎样叫上座大德多闻耆宿,……乃至不能向那些有胜智的梵行者称誉他的功德,且敬重承事供养他,使他得到悦乐呢?就是比丘不能称赞那些上座,……乃至使那些有智慧梵行的人去到其处,以随顺其身、口、意业,承其愿望而奉事他。这样就叫做不能对上座多闻耆宿,……乃至使有智慧梵行的人去到其处,承其愿望而奉事他,使他得到悦乐。
那牧牛人如果成就十一件事,就能使那群牛增长,维护群牛,使牛群悦乐。是那十一种呢?就是知道色、知道相,就如前面所述各点正面的解说,……乃至对那能引领群牛的牛只,要随时照料,使它得到安乐。这样就叫做牧牛人成就十一件事,能使群牛增长、维护,使牛群得到安乐。同样地,比丘如果成就十一种法的话,就能使自己安乐,也能安乐他人。是那十一种呢?就是知色、知相……乃至第十一种,就如前面所述各点正面的解说一样,这样就叫做比丘成就十一种法,就能自安而安人。」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九九三经注释:
1不能起烟:为牛群而放烟,或即是用来驱赶蚊、蝇。
2 :ㄍㄡ`,取牛羊乳。
3「事业是过相,事业是慧相,是不如实知」:芝峰译南传藏经中部相对经文此处作「不如实知:『有此业相者,厥为愚人;有此业相者,厥为贤人。』」
九九四、本经叙说世尊得出离之乐乃至等正觉之乐,故不求世间利乐。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在拘萨罗国人间游行教化,来到一奢能伽罗聚落,就住在一奢能伽罗林中。
那时,有位那提迦尊者,以前曾住在这一奢能伽罗聚落里。一奢能伽罗聚落里的沙门、婆罗门,他们听说沙门瞿昙在拘萨罗国人间游行教化,走到一奢能伽罗聚落,就住在一奢能伽罗林中。听到此消息后,他们各自备办一锅的食物,置在门边,这样想着:我最先供养世尊!我最先供养善逝!每一个人便各自如此高声大声地唱说着。
当时,世尊听到园林内有众多人在高声大声唱说,就问那提迦尊者说:「到底是什么原因,这园林内会有众多人高声大声唱说的声音呢?」
那提迦尊者告诉佛陀说:「世尊啊!这一奢能伽罗聚落里所有的剎帝利、婆罗门、长者们听说世尊您住在园林这儿,他们各自做了一锅的食物置此园林内,且各自唱说:『我最先供养世尊!我最先供养善逝!』因此之故,这园林里会有如此众多的人高声大声唱说的声音。希望世尊您能接受他们食物的供养。」
佛陀告诉那提迦说:「不要利益我,因为我不求利;不要称誉我,因为我不求称誉。那提迦啊!如果对于如来而言,如此便可得到出离、远离、寂灭、等正觉快乐的话,那么对于他们各个人所起的利乐,就会有所爱乐或贪求了。那提迦啊!因为我对于如此利乐之类,已经得到出离、远离、寂灭、等正觉的快乐,所以不求而自然可得,不必劳苦而自然可得,如何对于他们各个人所起的利乐,还会爱乐或贪求呢?那提迦啊!因为你们对于如此之类的情况,还未得到出离、远离、寂灭、等正觉快乐的缘故,所以就无法得到不求而得的快乐与不苦而得的快乐。那提迦啊!就是诸天也不能得到像如此之类的出离、远离、寂灭、等正觉的快乐,以及不求而得的快乐、不苦而得的快乐。只有我得到了如此之类的出离、远离、寂灭、等正觉的快乐,也得到了不求而得的快乐、不苦而得的快乐,如何对于他们各个人所起的利乐,还会爱乐或贪求呢?」
那提迦告诉佛陀说:「世尊啊!我现在想说个譬喻。」
佛陀告诉那提迦说:「现在是你该说的时候了。」
那提迦告诉佛陀说:「世尊啊!譬如老天下雨,水会顺下而流;同样地,随着每一个世尊所住之处,每一处的剎帝利、婆罗门、长者们就会来信敬奉事您,因为世尊您有清净的戒德,真实正见的缘故。所以,我现在如此请求说:希望世尊慈悲哀悯,接受他们的供请!」
佛陀告诉那提迦说:「不要利益我,因为我不求利。……乃至如何对于他们每个人所起的利乐,还会爱乐或贪求呢?那提迦啊!我曾看见有比丘享用美食后,仰腹而卧,急喘吐气。我看见后,这样思考着:像这样的长老不能得到出离、远离、寂灭、等正觉的快乐,也不能得到不求而得的快乐、不苦而得的快乐。其次,那提迦啊!我又曾看见有二位比丘享用美食后,撑着肚子喘着息,艰难缓慢地行走着。我这样想着:像那样的长老不能得到出离、远离、寂灭、等正觉的快乐,也不能得到不求而得的快乐、不苦而得的快乐。
那提迦啊!我又曾看见众多比丘享用美食后,从此园到另一园,从此房到另一房,从此人到另一人,从此群聚到另一群聚的游走。我看见这样后,这样想着:像那样的长老如此并不能得到出离、远离、寂灭、等正觉的快乐,也不能得到不求而得的快乐、不苦而得的快乐;而我已经得到像如此之类的出离、远离、寂灭、等正觉的快乐,以及不求而得的快乐、不苦而得的快乐。
其次,那提迦啊!我曾在一个时候,随着道路而行,看见有比丘于前面远远而去;又有一位比丘,在后面远远而来。我那时候,闲静无为,也没有任何大、小便利的劳苦。为什么呢?因为依于饮食,乐着滋味,所以就会有大、小便利,这就是因果相依之故。观察五受阴的生灭,就会住于厌离,这就是因果相依之故。对于六触入处观察它的集起、息灭,就会住于厌离,这就是因果相依之故。对于群众集聚之乐而勤习群聚,就会厌于远离,这就是因果相依之故。乐修远离,就会勤于远离,厌离群聚,这就是因果相依之故。所以,那提迦啊!你应当如此修习:对于五受阴观察它的生灭,对于六触入处观察它的集灭,乐于远离,精勤远离,应当这样去修学!」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那提迦尊者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行礼后离去。
第九九四经注释:
1、偃阐而行…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