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雜阿含經卷第叁十六▪P3

  ..續本文上一頁未得手,乃至是顯現死魔的情況。

    對這一切全都能詳知的,就是等正覺的佛陀與智者,

    他能截斷諸魔的急流,破壞而使它消亡。

    他開示甘露的法門,顯現正確真實的大道,

    使你們內心經常充滿欣悅,得到了安穩的住處。」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九九二經注釋:

  1、「此世及他世,……逮得安穩處」:依芝峰所譯南傳藏經中部相對經文,此偈作「此世及彼世,依智者能顯,惡魔與死神,已息或未息。正覺者智者,洞知一切世,開顯甘露門,到寂滅涅槃。摧絕惡魔路,拔除魔根本,汝等喜充滿,逮達于安穩。」

  

  九九叁、本經敘說佛以牧牛者成就十一法作喻,比丘成就十一法,不能自安亦不能安他;反之,則能自安安他。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如果牧牛人成就十一件事的話,就不能使牛只增長,也不能維護這一大群牛,使它們得到安樂的畜養。是那十一種呢?就是對于牛只不知它的顔色、不知它的相狀、不爲它去除害蟲、不能敷護它的瘡傷、不能起煙霧、不知選擇道路、不知選擇止處、不知渡河之處、不知飲食之處、盡取牛乳、不善照顧能領群的牛只。成就這十一件事,就不能維護這一大群牛。

   同樣地,比丘如果成就十一種法的話,就無法使自己安樂,也不能使他人安樂。是那十一種呢?就是不知色、不知相、不能除去害蟲、不敷護瘡傷、不能起煙、不知正路、不知止處、不知渡處、不知食處、盡取其乳,或有上座多聞耆宿,久修梵行,是被大師所贊歎的人,但卻不知向那些明智修梵行的人稱譽他的美德,使他們都能崇敬、奉事、供養他。

   怎樣叫不知色呢?就是對于所有的色蘊,不能如實知道,那一切都是由地、水、火、風四大,以及由此四大所造成,這樣就叫做不能如實知色。

   怎樣叫不知相呢?就是不能如實知道,所造作的業是過誤之相,或所造作的業是智慧之相,這樣就叫做不知相。

   怎樣叫不知去蟲呢?就是安于所起的貪欲意念,不能遠離它、不能覺悟、不能息滅它,也安于所起的瞋恚意念、害人的意念,不能遠離它、不能覺悟、不能息滅它,這樣就叫做不知去蟲。

   怎樣叫不敷護瘡傷呢?就是眼見色境時,便隨取色境的形相,不能守護眼根,致有世間的貪憂,惡不善法産生,內心也隨之而生起煩惱,不能防護;耳聞聲、鼻嗅香、舌覺味、身觸境、意識法時,也都是如此,這樣就叫做不敷護瘡傷。

   怎樣叫不起煙呢?就是不能就其所聞,或就其所受持之法,爲人分別顯示出來,這樣就叫做不起煙。

   怎樣叫不知正道呢?八正道及賢聖的法、律就叫做道,不能如實知道這些道,這樣就叫做不知正道。

   怎樣叫不知止處呢?就是對于如來所覺悟的法,不能得到歡喜悅樂,以及勝妙的出離利益,這樣就叫做不知止處。

   怎樣叫不知渡處呢?就是比丘不知修多羅(經)、毗尼(律)、阿毗昙(論),也不能隨時往到知識比丘所,向他詢問請教:『什麼是善?什麼是不善?什麼是有罪?什麼是無罪?做那些法是勝善而非惡?』對于深奧隱密之法,不能將它開發出來;對于顯露之法,不能詳細審問;對于自己所知道的甚深句義,不能詳細明白的顯示出來,這樣就叫做不知渡處。

   怎樣叫不知放牧處呢?放牧處就是指四念處及賢聖的法、律,對此不能如實知道,這樣就叫做不知放牧處。

   怎樣叫盡取其乳呢?就是那剎帝利、婆羅門、長者,自在施與衣服、飲食、床臥、醫藥、資生的器物時,那比丘接受布施卻不知限量,這樣就叫做盡取其乳。

   怎樣叫上座大德多聞耆宿,……乃至不能向那些有勝智的梵行者稱譽他的功德,且敬重承事供養他,使他得到悅樂呢?就是比丘不能稱贊那些上座,……乃至使那些有智慧梵行的人去到其處,以隨順其身、口、意業,承其願望而奉事他。這樣就叫做不能對上座多聞耆宿,……乃至使有智慧梵行的人去到其處,承其願望而奉事他,使他得到悅樂。

   那牧牛人如果成就十一件事,就能使那群牛增長,維護群牛,使牛群悅樂。是那十一種呢?就是知道色、知道相,就如前面所述各點正面的解說,……乃至對那能引領群牛的牛只,要隨時照料,使它得到安樂。這樣就叫做牧牛人成就十一件事,能使群牛增長、維護,使牛群得到安樂。同樣地,比丘如果成就十一種法的話,就能使自己安樂,也能安樂他人。是那十一種呢?就是知色、知相……乃至第十一種,就如前面所述各點正面的解說一樣,這樣就叫做比丘成就十一種法,就能自安而安人。」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九九叁經注釋:

  1不能起煙:爲牛群而放煙,或即是用來驅趕蚊、蠅。

  2 :ㄍㄡ`,取牛羊乳。

  3「事業是過相,事業是慧相,是不如實知」:芝峰譯南傳藏經中部相對經文此處作「不如實知:『有此業相者,厥爲愚人;有此業相者,厥爲賢人。』」

  

  九九四、本經敘說世尊得出離之樂乃至等正覺之樂,故不求世間利樂。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在拘薩羅國人間遊行教化,來到一奢能伽羅聚落,就住在一奢能伽羅林中。

   那時,有位那提迦尊者,以前曾住在這一奢能伽羅聚落裏。一奢能伽羅聚落裏的沙門、婆羅門,他們聽說沙門瞿昙在拘薩羅國人間遊行教化,走到一奢能伽羅聚落,就住在一奢能伽羅林中。聽到此消息後,他們各自備辦一鍋的食物,置在門邊,這樣想著:我最先供養世尊!我最先供養善逝!每一個人便各自如此高聲大聲地唱說著。

   當時,世尊聽到園林內有衆多人在高聲大聲唱說,就問那提迦尊者說:「到底是什麼原因,這園林內會有衆多人高聲大聲唱說的聲音呢?」

   那提迦尊者告訴佛陀說:「世尊啊!這一奢能伽羅聚落裏所有的剎帝利、婆羅門、長者們聽說世尊您住在園林這兒,他們各自做了一鍋的食物置此園林內,且各自唱說:『我最先供養世尊!我最先供養善逝!』因此之故,這園林裏會有如此衆多的人高聲大聲唱說的聲音。希望世尊您能接受他們食物的供養。」

   佛陀告訴那提迦說:「不要利益我,因爲我不求利;不要稱譽我,因爲我不求稱譽。那提迦啊!如果對于如來而言,如此便可得到出離、遠離、寂滅、等正覺快樂的話,那麼對于他們各個人所起的利樂,就會有所愛樂或貪求了。那提迦啊!因爲我對于如此利樂之類,已經得到出離、遠離、寂滅、等正覺的快樂,所以不求而自然可得,不必勞苦而自然可得,如何對于他們各個人所起的利樂,還會愛樂或貪求呢?那提迦啊!因爲你們對于如此之類的情況,還未得到出離、遠離、寂滅、等正覺快樂的緣故,所以就無法得到不求而得的快樂與不苦而得的快樂。那提迦啊!就是諸天也不能得到像如此之類的出離、遠離、寂滅、等正覺的快樂,以及不求而得的快樂、不苦而得的快樂。只有我得到了如此之類的出離、遠離、寂滅、等正覺的快樂,也得到了不求而得的快樂、不苦而得的快樂,如何對于他們各個人所起的利樂,還會愛樂或貪求呢?」

  那提迦告訴佛陀說:「世尊啊!我現在想說個譬喻。」

  佛陀告訴那提迦說:「現在是你該說的時候了。」

  那提迦告訴佛陀說:「世尊啊!譬如老天下雨,水會順下而流;同樣地,隨著每一個世尊所住之處,每一處的剎帝利、婆羅門、長者們就會來信敬奉事您,因爲世尊您有清淨的戒德,真實正見的緣故。所以,我現在如此請求說:希望世尊慈悲哀憫,接受他們的供請!」

   佛陀告訴那提迦說:「不要利益我,因爲我不求利。……乃至如何對于他們每個人所起的利樂,還會愛樂或貪求呢?那提迦啊!我曾看見有比丘享用美食後,仰腹而臥,急喘吐氣。我看見後,這樣思考著:像這樣的長老不能得到出離、遠離、寂滅、等正覺的快樂,也不能得到不求而得的快樂、不苦而得的快樂。其次,那提迦啊!我又曾看見有二位比丘享用美食後,撐著肚子喘著息,艱難緩慢地行走著。我這樣想著:像那樣的長老不能得到出離、遠離、寂滅、等正覺的快樂,也不能得到不求而得的快樂、不苦而得的快樂。

   那提迦啊!我又曾看見衆多比丘享用美食後,從此園到另一園,從此房到另一房,從此人到另一人,從此群聚到另一群聚的遊走。我看見這樣後,這樣想著:像那樣的長老如此並不能得到出離、遠離、寂滅、等正覺的快樂,也不能得到不求而得的快樂、不苦而得的快樂;而我已經得到像如此之類的出離、遠離、寂滅、等正覺的快樂,以及不求而得的快樂、不苦而得的快樂。

   其次,那提迦啊!我曾在一個時候,隨著道路而行,看見有比丘于前面遠遠而去;又有一位比丘,在後面遠遠而來。我那時候,閑靜無爲,也沒有任何大、小便利的勞苦。爲什麼呢?因爲依于飲食,樂著滋味,所以就會有大、小便利,這就是因果相依之故。觀察五受陰的生滅,就會住于厭離,這就是因果相依之故。對于六觸入處觀察它的集起、息滅,就會住于厭離,這就是因果相依之故。對于群衆集聚之樂而勤習群聚,就會厭于遠離,這就是因果相依之故。樂修遠離,就會勤于遠離,厭離群聚,這就是因果相依之故。所以,那提迦啊!你應當如此修習:對于五受陰觀察它的生滅,對于六觸入處觀察它的集滅,樂于遠離,精勤遠離,應當這樣去修學!」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那提迦尊者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行禮後離去。

  第九九四經注釋:

  1、偃闡而行…

《雜阿含經卷第叁十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