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卷第叁十七
一○一一、本經敘說叵求那尊者于病中聞佛說法後,尋即命終,諸根欣悅。阿難問佛叵求那所得果報,佛開示病時聞、思、修或得斷五下分結,或得離欲解脫之六種狀況。最後佛並爲叵求那受阿那含記。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有位叵求那尊者住在東園的鹿母講堂裏,患了重病,極爲痛苦。
阿難尊者去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禀告佛陀說:「世尊啊!叵求那尊者住在東園的鹿母講堂裏,患了重病,極爲痛苦,生這種病的比丘大多會死去的。慈悲的世尊啊!希望您能到東園鹿母講堂叵求那尊者的住處探視他,也是因爲哀憫他的緣故!」
當時,世尊靜默的應允了。到了下午時分,世尊從禅定中出定,就前往東園鹿母講堂,去到叵求那尊者的房中,鋪座而坐,爲叵求那尊者講說種種的佛法,給予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後,就從座席起來離去。
世尊離去後,叵求那尊者不久就命終了。當他命終之時,所有根身都顯露喜悅,顔貌很清淨,膚色也很鮮白。
這時,阿難尊者供養叵求那尊者的舍利後,就去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畢,退坐一邊,問佛陀說:「世尊啊!那位叵求那尊者,在世尊回來後,不久便命終了。臨命終時,他的所有根身都顯露著喜悅,膚色很清淨,鮮白而光澤。不知世尊是否知道他將往生那一道?如何受生?後世又是怎樣呢?」
佛陀告訴阿難說:「如有比丘原來還未生病時,並未斷除五下分結(貪結、瞋結、身見結、戒取結、疑結),等生起病後,身體覺得痛苦,精神也不調適,生命微弱時,因聽聞大師教授、教誡種種的說法,他聞法之後,便能斷除五下分結。阿難啊!這是聞大師教授說法而得到的福利。
其次,阿難啊!如有比丘原來還未生病時,並未斷除五下分結,等後來生了病,身體遭受痛苦,生命變得微弱,雖不能蒙受大師教授、教誡說法,但是他遇到了其余一些修習梵行的多聞大德來爲他教授、教誡說法,聽聞正法後,而斷除了五下分結。阿難啊!這樣就叫做聽聞教授、教誡說法的福利。
其次,阿難啊!如有比丘原來還未生病時,並未斷除五下分結,乃至等生命變得微弱了,不但沒有聽聞大師爲他教授、教誡說法,又沒有聽聞其余修習梵行的多聞大德們爲他教授、教誡說法。然而他對于原來受持的正法,能獨自靜默思惟,稱量觀察,因而斷除了五下分結。阿難啊!這樣就叫做思惟觀察原來所聞之法而得到的福利。
其次,阿難啊!如有比丘原來還未生病時,雖已斷除了五下分結,可是並未得到無上的愛盡解脫,以及不生起一切煩惱,而心得完善的解脫等事,等到後來生了病,身體遭受痛苦,生命微弱時,因聽聞到大師爲他教授、教誡說法,終于得到了無上的愛盡解脫,不再生起各種煩惱,離欲解脫。阿難啊!這樣就叫做聽聞大師說法的福利。
其次,阿難啊!如有比丘原來還未生病時,雖已斷除了五下分結,可是並未得到無上的愛盡解脫,以及不生起一切煩惱,和離欲解脫等事。等到身體生了病,遭受極大的痛苦,也不能得到大師爲他教授、教誡說法,然而他有得到其余修習梵行多聞大德們的教授、教誡說法,終于得到了無上的愛盡解脫,不再生起各種煩惱,離欲解脫。阿難啊!這樣就叫做聽聞教授、教誡說法的福利。
其次,阿難啊!如有比丘原來還未生病時,雖已斷除了五下分結,可是並未得到無上的愛盡解脫,以及不生起一切煩惱,和離欲解脫等事。等到身體生了病,遭受很大的痛苦,不但不能得到大師爲他教授、教誡說法,也不能得到其余多聞大德們的教授、教誡說法。然而他對于原來所聽聞的正法,能獨自于僻靜之處,思惟稱量觀察,終于得到了無上的愛盡解脫,不再生起各種煩惱,離欲解脫。阿難啊!這樣就叫做思惟原來所聽聞的正法而得到的福利。
叵求那比丘如之何會不能得到諸根欣悅,色貌清淨,膚體鮮澤呢?叵求那比丘原來還未生病時,雖然並未斷除五下分結,可是當他親從大師聽聞教授、教誡說法後,就斷除了五下分結,世尊當爲那位叵求那尊者受記得阿那含果。」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阿難尊者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禮佛後離去。
一○一二、本經敘說阿濕波誓病中怕梵行退減而不安。佛爲講說解脫知見,彼聞後因歡悅而病愈。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阿濕波誓尊者住在東園的鹿母講堂裏,身患重病,極爲痛苦。富鄰尼尊者照顧供養他,就如前面跋迦梨經(見第一○○九經)所詳述的一樣,就是說有叁種病苦的感受,……乃至病苦是轉增不減。
佛陀告訴阿濕波誓說:「你不要追悔啊!」
阿濕波誓答佛陀說:「世尊啊!我真的追悔了。」
佛陀問阿濕波誓說:「你沒有破戒嗎?」
阿濕波誓答佛陀說:「世尊啊!我沒有破戒。」
佛陀問阿濕波誓說:「你如果沒有破戒,爲什麼要追悔呢?」
阿濕波誓答佛陀說:「世尊啊!我原來還未生病時,常修習禅定而得到身心息止的安樂;可是我今日卻不再能進入那種禅定之中,所以我如此想著:我是否退失了這種禅定了呢?」
佛陀告訴阿濕波誓說:「我現在且問你,你就隨己意回答我。阿濕波誓啊!你是否認爲物質現象就是我、我所有、我在物質現象中、或物質現象在我之中呢?」
阿濕波誓答說:「不認爲,世尊!」
又問:「你是否認爲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就是我、我所有、我在這些精神現象中、或這些精神現象在我之中呢?」
阿濕波誓答說:「不認爲,世尊!」
佛陀告訴阿濕波誓說:「你既然不認見物質現象就是我、我所有、我在物質現象中、或物質現象在我之中,也不認見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就是我、我所有、我在這些精神現象中、或這些精神現象在我之中,爲什麼要追悔呢?」
阿濕波誓答說:「世尊啊!我是因爲不能正確思惟的緣故。」
佛陀告訴阿濕波誓說:「如果沙門、婆羅門的禅定堅固,禅定平等,可是卻不能再入于那種禅定中的話,也不應有這樣的想法:我于禅定已退減了。如又有聖弟子不認見物質現象就是我、我所有、我在物質現象中、或物質現象在我之中,也不認見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就是我、我所有、我在這些精神現象中、或這些精神現象在我之中的話,就只應作此覺知:要把貪欲永遠滅盡無余,瞋恚、愚癡永遠滅盡無余。貪欲、瞋恚、愚癡永遠滅盡無余後,一切煩惱就會息滅,得到沒有煩惱的清淨心解脫與智慧解脫,于現世中自己知道作證:我再生的因素已滅盡,清淨的梵行已建立,所應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後身,不再流轉于生死輪回中了。」
佛陀講說這段經文時,阿濕波誓就能不生起各種煩惱,心靈得到解脫,歡喜雀躍。由于歡喜雀躍的緣故,他身上的疾病就痊愈了。
佛陀說完此經,使阿濕波誓尊者內心歡喜不已後,就從座席起來離去。
差摩迦經(見第一○五經)裏所說的,也如五受陰處說法一樣。
第一○一二經注釋:
1、阿濕波誓:又作阿說示、馬勝、馬師。比丘名。佛陀初轉*輪時,所度五比丘之一。佛譽爲威容端正,行步庠序第一比丘。
一○一叁、本經敘說佛爲一位染病年少新學比丘說法,彼比丘聞法後,尋命終,諸根喜悅,顔貌清淨,佛爲其授第一記。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有一位年少新學比丘,在此正法、戒律中出家不久,知識淺薄,獨自客旅于外,無人供養他,就住在邊遠聚落的客僧房中,身染重病,非常痛苦。
當時,有衆多比丘去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退坐一邊,禀告佛陀說:「世尊啊!有一位年少新學比丘,……乃至身染重病,非常痛苦,就住在邊遠聚落的客僧房中。患有這種疾病的比丘大多會死去,無法活命,慈悲的世尊啊!希望您能去到他的住處探視,也是因爲哀憫他的緣故!」
那時,世尊靜默地應允了。當天下午,世尊從禅定中出定,就去到那位染病的年少比丘處探視。
那位染病的比丘遙見世尊過來,就扶著床想要起來。
佛陀告訴比丘說:「你臥著休息,不要起床!怎樣呢?比丘啊!生病的痛苦還能忍受嗎?」就如前面差摩迦經(見第一○五經)所詳述的一樣,有如此叁種病苦的感受,……乃至病苦是只增而不減。
佛陀告訴染病比丘說:「我現在問你,你就隨己意回答我。你是否有追悔呢?」
染病比丘答佛陀說:「我真的是有所追悔,世尊!」
佛陀問染病比丘說:「你是否犯戒了呢?」
染病比丘答說:「世尊啊!我真的沒有犯戒。」
佛陀問染病比丘說:「你如果沒有犯戒的話,爲什麼要追悔呢?」
染病比丘答佛陀說:「世尊啊!我年紀幼小,出家不久,對于過人法(指佛法)的勝妙知見未有所得,我這樣想著:命終之時,那知會往生何處呢?所以我才心生追悔。」
佛陀告訴染病比丘說:「我現在問你,你就隨己意回答我。怎樣呢?比丘啊!是有眼根所以才有眼識的嗎?」
染病的比丘答佛陀說:「是的,世尊!」
又問:「比丘啊!你意見怎樣呢?是因有眼識,所以才會有眼觸,以及由眼觸的因緣而生起內心的感受││或苦、或樂、或不苦不樂嗎?」
染病比丘答佛陀說:…
《雜阿含經卷第叁十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