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丘內心充滿歡喜,向佛陀行禮後離去。
一○一八、本經敘說給孤獨長者得病,佛陀勸彼當學四不壞淨,長者言已成就,佛陀即記說其得阿那含果。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給孤獨長者生病,身體極爲痛苦。世尊聞知後,于早晨穿著法衣,手拿著缽盂,進入舍衛城中乞食,他次第乞食,就走到了給孤獨長者的家前。
長者遙見世尊,就扶著床想起來。
世尊看見後,就告訴他說:「長者不要起來!這樣會增加痛苦的。」世尊坐了下來,告訴長者說:「怎樣呢?長者啊!你的病痛還可忍受嗎?身體的苦患,是轉劇?還是減輕了呢?」
長者答佛陀說:「非常的苦啊!世尊!很難忍受啊!」乃至講說叁種病苦的感受,就如差摩經(見第一O五經)所詳述的一樣,……乃至痛苦的感受是只增不減。
佛陀告訴長者說:「你應當如此修習:要對于佛陀有堅定不移的淨信,對于法、僧有堅定不移的淨信,成就聖戒。」
長者告訴佛陀說:「就如世尊您所說四種堅定不移的淨信,我已具足這些法,這些法中也有我的分。世尊啊!我現在對于佛陀已有堅定不移的淨信,對于法、僧也有堅定不移的淨信,成就聖戒。」
佛陀告訴長者說:「真好啊!真妙!」就爲長者記說得到阿那含果。
長者請求佛陀說:「希望世尊今天在這兒接受我的供養。」當時,世尊靜默地應允了。
長者立即吩咐備辦各種潔淨甘美的飲食,供養世尊。世尊食後,又爲長者講說種種佛法,給予示教照喜後,就從座席起來離去。
一○一九、本經敘說給孤獨長者得病,阿難尊者爲其說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阿難尊者聽說給孤獨長者身遭病苦,就前往他家探視。長者遙見阿難,就扶著床想起來。……乃至講說叁種病苦的感受,就如前面叉摩經(即差摩經)所詳述的一樣,……乃至痛苦是只增不減。
當時,阿難尊者告訴長者說:「你不要恐怖!愚癡無聞凡夫不信佛,也不信法、僧,聖戒不具,所以會有恐怖,也害怕命終及後世的苦患。而你現在不信已斷、已知,對于佛陀具足淨信,對于法、僧也具足淨信,成就了聖戒。」
長者告訴阿難尊者說:「我現在要恐怖什麼呢?我當初在王舍城寒林中的丘冢間遇見世尊時,就已得到對于佛陀堅定不移的淨信,對于法、僧堅定不移的淨信,成就了聖戒。從此以後,家中的錢財全都和佛陀及弟子││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共享。」
阿難尊者說:「真好啊!長者!你已自己記說是得須陀洹果了。」
長者請求阿難尊者說:「請您今天在這兒接受我的供養。」
阿難尊者靜默地應允了。
長者立即備辦各種潔淨甘美的飲食,供養阿難尊者。阿難尊者食後,又爲長者說種種的佛法,給予示教照喜後,就從座席起來離去。
一○二○、本經敘說給孤獨長者得病,舍利弗勸其當修習不著六根、六境、六界、五蘊等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舍利弗尊者聽說給孤獨長者身患病苦。聞知後,他告訴阿難尊者說:「你知道嗎?給孤獨長者身患病苦,我們應該同往探視。」阿難尊者靜默地應允了。
當時,舍利弗尊者和阿難尊者就同往給孤獨長者家。長者遙見舍利弗尊者,就扶著床想起來。……乃至講說叁種病苦的感受,就如叉摩經所詳述的一樣,身上的病苦是變得更嚴重而沒有減輕。
舍利弗尊者告訴長者說:「你應該如此修習:不執著于眼根,不依眼界而生貪欲之識;不執著于耳、鼻、舌、身根,也不執著于意根,不依意界而生貪欲之識。不執著于色境,不依色界而生貪欲之識;不執著于聲、香、味、觸、法境,乃至不依法界而生貪欲之識。不執著于地界,不依地界而生貪欲之識;不執著于水、火、風、空、識界,乃至不依識界而生貪欲之識。不執著于色蘊,不依色蘊而生貪欲之識;不執著受、想、行、識蘊,乃至不依識蘊而生貪欲之識。」
這時,給孤獨長者聽得悲歎流淚。阿難尊者問長者說:「你現在感到畏怯了嗎?」
長者告訴阿難說:「我不畏怯。我是因自己回想,奉佛二十余年以來,從未曾聽聞舍利弗尊者講說如今所聞這麼深妙之法的緣故。」
舍利弗尊者告訴長者說:「我也是很久以來,未曾爲諸位長者們講說如此的佛法了。」
長者請求舍利弗尊者說:「有一些居家的白衣(平民)居士,雖有勝信、勝念、勝樂,可是卻不曾聽過深妙之法,而生退沒之心。慈悲的舍利弗尊者啊!您應當爲居家的白衣居士們講說深妙之法,也是因爲哀憫他們的緣故!舍利弗尊者啊!今天就請您們在這兒接受我的供養。」舍利弗尊者等二人靜默地接受供養的邀請。
長者立即備辦各種潔淨甘美的飲食,恭敬地供養。舍利弗尊者食後,又爲長者講說種種的佛法,給予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後,就從座席起來離去。
一○二一、本經敘說達磨提離長者得病,世尊勸其應修習四不壞淨,並六隨念處。
達磨提離長者經,也像世尊爲給孤獨長者初次說法的經文所詳述的一樣,第二經也是同樣的說法。差別的是:「如果長者能依此四種堅定不移的淨信後,應向上更修習六隨念處,就是念如來之事,……乃至念天之事。」
長者禀告佛陀說:「世尊啊!依此四種堅定不移的淨信,向上更修習六隨念處,我現在都已經成就,我經常修習念如來之事,……乃至念天之事。」
佛陀告訴長者說:「真好啊!真妙!你現在自己已記說得阿那含果了。」
長者請求佛陀說:「希望世尊您接受我供養的邀請。」當時,世尊靜默地接受邀請。
長者知道佛陀接受邀請後,立即備辦各種潔淨甘美的食物,恭敬地供養。世尊食畢,又爲長者做種種的說法,給予示教照喜後,就從座席起來離去。
第一○二一經注釋:
1、六念: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一○二二、本經敘說長壽童子得病,佛陀勸其當依四不壞淨,于上修習六明分想。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
那時,有位叫長壽的童子,是樹提長者的孫子,身染重病。
當時,世尊聽說長壽童子身染重病,便于晨朝穿著法衣,手拿著缽盂,進入王舍城中乞食,依次走到長壽童子家。長壽童子遙見世尊,扶著床想起來。……乃至講說叁種病苦的感受,就如叉摩經所述的一樣,……乃至病苦是只增不減。
世尊說:「所以,童子啊!你應當如此修習:對于佛陀有堅定不移的淨信,對于法、僧有堅定不移的淨信,成就聖戒。」
童子告訴佛陀說:「世尊啊!您所說的四種堅定不移的淨信,我現在都已具足,我經常對于佛陀具有堅定不移的淨信,對于法、僧具有堅定不移的淨信,成就聖戒。」
佛陀告訴童子說:「你應依這四種堅定不移的淨信,更向上修習六種明分之想。是那六種呢?就是諸行(指世間一切的物質與精神現象,無常想、無常是苦想、苦即無我想、觀食(指因緣)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死(滅)想。」
童子告訴佛陀說:「就如世尊所說,要依這種堅定不移的淨信,更向上修習六種明分(智慧的因素)之想,我如今也都具備了,然而我仍會這樣想著:我命終之後,不知我的祖父樹提長者將會怎樣?」
當時,樹提長者告訴長壽童子說:「你不要顧念我,你現在且聽世尊說法,要思惟憶念,就可得到長夜的福利,有安樂的利益。」
此時,長壽童子說:「我對于一切諸行,都當作無常想、無常是苦想、苦即無我想、觀食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死滅想,這些想,都常現在我前。」
佛陀告訴童子說:「你現在已自己記說得斯陀含果了。」
長壽童子請求佛陀說:「世尊啊!希望您今天就在我家接受供養。」當時,世尊靜默地應允了。
長壽童子立即備辦各種潔淨甘美的食物,恭敬供養。世尊食畢,又爲童子說種種的佛法,給予示教照喜後,就從座席起來離去。
第一○二二經注釋:
1、「一切行無常想……死想」: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汝于此一切諸行,當作無常觀,無常即苦想,苦即無我想,斷想、離貪想、滅想而住」。
一○二叁、本經敘說婆薮長者得病,世尊爲長者說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波羅 國仙人住處的鹿野苑中。
那時,婆薮長者身遭病苦。
當時,世尊聽說婆薮長者身遭病苦,就如前面達摩提那長者經文所詳述的一樣,記說已得到阿那含果,……乃至世尊從座席起來離去。
一○二四、本經敘說釋氏沙羅得病,世尊勸其修習四不壞淨,又于上修習五喜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迦毗羅衛國的尼拘律園中。
那時,有位釋氏沙羅患了嚴重的病。
當時,世尊聽說釋氏沙羅患了嚴重的病,就于晨朝穿著法衣,手拿著缽盂,進入迦毗羅衛國乞食,依次走到釋氏沙羅的家。釋氏沙羅遙見世尊,就扶著床想起來。……乃至講說叁種病苦的感受,就如差摩經所詳述的一樣,……乃至病苦是只增不減。
世尊說:「所以,釋氏沙羅啊!你應當如此修習:對于佛陀有堅定不移的淨信,對于法、僧有堅定不移的淨信,成就聖戒。」
釋氏沙羅告訴佛陀說:「世尊您所說,應于…
《雜阿含經卷第叁十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