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卷第叁十八
一○五○、本經敘說世尊贊歎善生尊者外身端嚴,內心亦證解脫端嚴。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有位名叫善生的尊者,剛剃除須發,穿著袈裟法衣,正信佛法,以俗家爲非究竟歸處,而出家學道。他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
當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衆比丘啊!應知這位善生善男子有二處端嚴:一爲剃除須發,穿著袈裟法衣,正信佛法,以俗家爲非究竟歸處,而出家學道。二爲滅盡一切煩惱,得到無煩惱的清淨心解脫與智慧解脫,在現世中自己知道作證:我再生的因素已滅盡,清淨的梵行已建立,所應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後身,不再流轉于生死輪回中了。」當時,世尊就唱誦詩偈說:
「內心寂靜盡除一切煩惱,這位比丘非常莊嚴,
遠離貪欲斷除各種結縛,入于涅槃而不再有生死,
他將持此最後之身,摧伏魔軍怨敵。」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一○五○經注釋:
1、「正信、非家、出家學道」:別譯雜阿含經卷一第一經相對類句作「深信家法會歸無常,出家學道」。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由家出家而爲無家」。
一○五一、本經敘說佛陀告誡諸比丘,不可以貌取人。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有一位比丘容貌很醜陋,難看極了,因此就被衆比丘所輕慢。他來到佛陀住處。
當時,世尊被四衆弟子圍繞著,大家看到那位比丘過來了,都對他生起輕慢的心理,彼此說著:「那一位是什麼比丘呢?現在他順路而來,容貌醜陋,難看極了,是被人輕慢討厭的比丘。」
這時,世尊知道衆比丘心裏的想法,就告訴衆比丘說:「你們是否看見那位形狀很醜陋,極爲難看,會使人對他生起輕慢之心的比丘到這裏來呢?」
衆比丘答佛陀說:「是的,已看見了。」
佛陀告訴衆比丘說:「你們不要對那位比丘生起輕慢的心理。爲什麼呢?因爲那位比丘他已滅盡一切的煩惱,所應做的事都已做好了,舍離所有的重擔,斷除各種結縛,具足正智,而心靈獲得完善的解脫。衆比丘啊!你們不要隨便去評量別人,只有如來才有能力評量別人。」
那位比丘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就退坐于一邊。
當時,世尊又問衆比丘說:「你們是否看見這位比丘向我頂禮後,退坐于一邊呢?」
比丘答佛陀說:「是的,已看見了。」
佛陀告訴衆比丘說:「你們不要對這位比丘生起輕慢的心理;……乃至你們不要隨便評量別人,只有如來才有能力評量別人。」那時,世尊就唱誦詩偈說:
「所有飛鳥和走獸,沒有不害怕獅子的,
只有獅子是百獸之王,其余動物都比不上它!
像這樣有智慧的人,個子雖小也算是很大,
不要執取他的身相,對他生起輕慢之心。
何必要有高大的身體呢?徒然多些肥肉卻沒有智慧;
只要具有這賢勝的智慧,那麼就可算是上等的人了!
遠離貪欲斷除一切結縛,證入涅槃便不再有生死,
持此最後一次的身體,摧伏所有的魔軍。」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一○五二、本經敘說提婆達多及其五百徒衆,以利養心接受阿阇世王的供養,佛告諸比丘貪受利養之害。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
那時,提婆達多有利養之事,摩竭陀王阿阇世毗提希子天天帶著侍從駕五百輛的車子,來到提婆達多住處,每天拿五百鍋的飲食,用來供養提婆達多,提婆達多則率領著五百個別衆接受他的供養。
當時,有衆多的比丘于晨朝穿著法衣,手拿著缽盂,進入王舍城中乞食,聽說提婆達多有如此利養之事,……乃至有五百個別衆接受阿阇世王的供養。乞食畢,回到精舍,收好了衣缽,洗完腳,就去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禀告佛陀說:「世尊啊!我們晨朝穿著法衣,拿著缽盂,進入王舍城中乞食,聽說提婆達多有如此利養之事,……乃至有五百個別衆接受阿阇世王的供養。」
佛陀告訴衆比丘說:「你們不要贊歎提婆達多所得的利養。爲什麼呢?因爲那位提婆達多另受他人的利養,今世自己就會遭受利養的傷害,他世也會遭受利養的傷害。譬如芭蕉、竹子、蘆葦一樣,一開花結果就會枯死,來年也是壞死;提婆達多也是如此,另受他人的利養,今世就會遭受傷害,他世也會遭受傷害。又譬如駏驉,一受胎就必會死去一樣;提婆達多也是如此,接受各種利養,今世會遭受傷害,他世也會遭受傷害。那位愚癡的提婆達多,隨著時日接受他人的利養,當會得到長夜不利益的痛苦。所以,衆比丘啊!你們應當這樣修習:「我假如得到利養之事,不可對它貪著!」當時,世尊就唱誦詩偈說:
「芭蕉開花生果就會枯死,竹子、蘆葦結出種子也是如此,
駏驉受孕懷胎會死去,人也會因貪婪而傷害自己。
常行不義之事,即使多知也不免成爲愚癡,
因爲善法日漸損減,莖枯了,根也會受到傷害。」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一○五二經注釋:
1、提婆達多:是佛陀堂弟,本爲佛弟子,因受阿阇世王支持,而叛離佛陀自組僧團,與佛陀爲敵。
2、摩竭陀王阿阇世毗提希子:摩竭陀,爲佛世時十六大國之一。阿阇世,爲摩竭陀國王頻婆娑羅之子,後弒父繼王位,統治該國。毗提希,爲頻婆娑羅王妃,是阿阇世之母,阿阇世是毗提希所生之子,故雲毗提希子。
3、駏驉:似騾而小,雌騾與雄馬交配所生。
一○五叁、本經敘說釋氏子手比丘由于成就貪、瞋、癡叁不善法,故命終後墮生于地獄。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舍衛國有位手比丘,他是釋迦族人,在舍衛國命終了。
當時,有衆多的比丘,在晨朝穿著法衣,手拿著缽盂,進入舍衛城中乞食,聽說釋氏子手比丘在舍衛國命終了。知道後,就進入舍衛城,乞食回來,收好了衣缽,洗完腳,去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問佛陀說:「世尊啊!今天早晨,衆多的比丘穿著法衣,手拿著缽盂,進入舍衛城中乞食,聽到釋氏子手比丘在舍衛國命終了。怎樣呢?世尊啊!手比丘命終後,將會往生何處?如何受生?後世將如何呢?」
佛陀告訴衆比丘說:「這位手比丘成就了叁種不善法,他命終後將會墮生于地獄惡道中。是那叁種不善法呢?就是貪欲、瞋恚、愚癡。就是這叁種不善法結縛了他的心,使釋氏子手比丘墮生于地獄惡道中。」當時,世尊就唱誦詩偈說:
「貪欲、瞋恚與愚癡,結縛了人們的心,
由內心産生還又傷害到自己,就如竹子、蘆葦結實而枯死一樣。
沒有貪欲、瞋恚、愚癡的心,如此叫做有智慧,
由內心産生而不會傷害到自己,這樣就叫做賢士。
所以應當遠離貪欲、瞋恚、愚癡的心;
比丘具足光明的智慧,就能滅盡苦惱而證入般涅槃。」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一○五四、本經敘說如前面「手比丘經」的內容所述,有難陀修多羅(經)也是同樣地說法。
一○五五、本經敘說難陀尊者好著好衣,執持好缽,好作嬉戲調笑,佛陀乃勸其應修阿蘭若行。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難陀尊者是佛陀姨母的兒子,他喜歡穿著質料精美,是經過染色,搗治得光澤亮麗的衣服,手拿著好的缽盂,又喜好作嬉戲調笑的動作。
當時,有衆多比丘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禀告佛陀說:「世尊啊!難陀尊者是佛陀姨母之子,他喜歡穿著質料精美,搗治得光澤亮麗的衣服,手拿著好的缽盂,又喜好作嬉戲調笑的動作。」
當時,世尊告訴一位比丘說:「請你前往難陀比丘處告訴他說:『難陀啊!大師有話告訴你!』」
那時,這位比丘接受世尊的指示,就前往告訴難陀說:「世尊有話告訴你!」
難陀聞知後,立即去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
佛陀問難陀說:「你是否真的喜歡穿著質料精美,搗治得光澤亮麗的衣服,又好作嬉戲調笑的動作呢?」
難陀答佛陀說:「真的是如此,世尊!」
佛陀勸告難陀說:「你身爲佛陀姨母之子,爲貴姓出家,實不應穿著精美的衣服,搗治得這麼光澤亮麗,拿著好的缽盂,而好作嬉戲調笑的動作。你應這樣想著:我是佛陀姨母之子,爲貴姓出家,我應修習阿蘭若行,過乞食生活,穿著糞掃衣,且應常贊歎穿著糞掃衣,常居處于山澤中,不顧念色聲等五欲的享受。」
當時,難陀接受佛陀的教導後,就努力修習阿蘭若行,過乞食生活,穿著糞掃衣,也經常贊歎穿著糞掃衣的人,樂處于山澤中,不再顧念所喜愛的五欲。這時,世尊就唱誦詩偈說:
「難陀啊!我怎樣看見你修習阿蘭若行呢?
就是每天挨家挨戶地行乞食,身上穿著糞掃衣,
樂于居住在山澤中,不再顧念五欲的享受。」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難陀尊者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願遵奉修行。
第一○五五經注釋:
1、「爾時,…
《雜阿含經卷第叁十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