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雜阿含經卷第叁十八▪P3

  ..續本文上一頁 當時,僧迦藍尊者正在戶外的露地裏經行。這時,他原來的妻子便來到他的面前,告訴他說:「這孩子幼小,你舍棄我們出家,誰會來養活他呢?」

   那時,僧迦藍比丘都不回答她。他妻子如此再叁的問他,他一樣不與她說話。

   這時,他的妻子就如此跟他說:「我再叁的問你,你卻不願跟我說話,也不看我一眼,我現在就把孩子放在這兒。」然後順著經行的路端走去,又說:「沙門!這是你的孩子,你自己養活他,我如今將舍他而去。」

   僧迦藍尊者還是不看視他的孩子。

   他的妻子就又說:「這個沙門如今對此孩兒都不看視了,想他一定已得到了仙人難得的境界。真妙啊!沙門!你一定會得到解脫。」希望無法達成,婦人只好抱著孩子回去了。

   當時,世尊正入于白天的禅定中,以過于凡人耳力的天耳,聽到僧迦藍尊者妻子的話語,便唱誦詩偈說:

  「看見親人來不會感到歡喜,親人離去了也不憂戚,

  對于世間和合的事,解脫不染著,

  我說那位比丘,才是真有修行的婆羅門。

  親人來了不歡喜,離去了也不憂戚,

  不染著也不憂戚,這二種心理都已寂靜,

  我說這樣的比丘,就是真正有修行的婆羅門。」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僧迦藍尊者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行禮後離去。

  第一○六○經注釋:

  1、本二:昔日之第二伴侶,即指僧迦藍出家前之妻子。

  

  一○六一、本經敘說根、莖、花香只能順風而熏,不能逆風而熏;唯清淨戒香無論順、逆風皆可熏。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阿難尊者獨自住于僻靜之處,他這樣想著:有叁種香氣,只能順風而熏,不能逆風而熏。是那叁種呢?就是根香、莖香、華香。是否另有一種香氣,能夠順風而熏,逆風而熏,或同時順風、逆風而熏的呢?如此思考後,下午時從禅定中出定,就去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問佛陀說:「世尊啊!我獨自住在僻靜之處,這樣地思惟著:有叁種香氣,只能順風而熏,不能逆風而熏。是那叁種呢?就是根香、莖香、華香。是否另有一種香氣,能夠順風而熏,逆風而熏,或同時順風、逆風而熏的呢?」

   佛陀告訴阿難說:「是的!是的!有叁種香氣,只能順風而熏,不能逆風而熏,那就是根香、莖香、華香。阿難啊!另有一種香氣,它可順風而熏,逆風而熏,也可同時順風、逆風而熏。阿難啊!所謂可以順風而熏,逆風而熏,也可以同時順風、逆風而熏的香氣,阿難啊!那就是有善男子或善女人,在所住的城邑、聚落裏,成就真實之法,盡其形壽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像這樣的善男子、善女人,八方上下(十方),崇信善法的人,無不稱歎著說:『某地方、某聚落的善男子、善女人,持戒清淨,成就真實之法,盡其形壽,都能不殺生……乃至不飲酒。』阿難啊!這樣就叫做有一種能順風而熏,逆風而熏,或同時順風、逆風而熏的香氣了。」當時,世尊就唱誦詩偈說:

  「並非根、莖、華的香氣,能夠逆風而熏香,

  只有善男子、善女人,他們持戒的清淨香,

  無論順逆著風都能遍滿各方,沒有不普遍聞知香氣的。

  多迦羅香與栴檀香,優缽羅香和末利香,

  比較這些各種香氣,還是以清淨戒香最上等!

  旃檀等各種香氣,所熏之處只限于極少部分,

  只有清淨的戒德香氣,可以流熏到天上。

  這種清淨的戒香,是以不放逸、正定爲根本,

  以正智而得正確的解脫,魔道是不能侵入的。

  這樣就叫做安穩之道,這安穩道是清淨的,

  能正向于深妙的禅定,斷除各種惡魔的結縛。」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阿難尊者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行禮後離去。

  第一○六一經注釋:

  1、熏:氣味襲人。

  2、多迦羅:甘松、格香。

  3、栴檀:檀香。

  4、優缽羅:青蓮花。

  5、末利:即茉莉花,佛書又常稱爲鬘花。

  6、「斯等淨戒香,不放逸正受」:別譯雜阿含經卷一第十二經此處作「如此清淨戒,不放逸爲本」。正受,爲禅定之別名。

  

  一○六二、本經敘說瓶沙王與婆羅門長者至于佛前,婆羅門長者見佛及郁鞞羅迦葉,不知何者爲師,何者爲弟子。佛陀知其心念,乃教郁鞞羅迦葉自述舍棄事火,改從佛正法之經過。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在摩竭提國的人間遊行教化。和千位比丘在一起,這些比丘原來都是萦發的外道出家人,現在都已證得阿羅漢果,各種煩惱都已滅盡,所應做的事也都已做好,舍棄了一切的重擔,得到自己的利益,盡除一切生死果報的結縛,有正智而得到完善的解脫,他們一同來到善建立寺的杖林中安住。

   摩竭提王瓶沙聽聞世尊在摩竭提國人間遊行教化,來到善建立寺的杖林中安住。就帶領衆小王和群臣隨從,駕著一萬二千輛車,乘騎一萬八千匹馬,走路隨行的大衆無數。而摩竭提國的婆羅門、長者們,也全都隨從瓶沙王走出王舍城,前往世尊住處,要恭敬供養他。來到了路口時,就下車步行前進,走到內門,瓶沙王卸下五種裝飾〡脫下王冠,收起傘蓋,不用扇子,解下刀劍,脫下皮鞋。走到佛前,整理好衣服,偏露右肩,向佛陀行禮,然後右繞佛陀叁圈,自己稱說姓名,禀告佛陀說:「世尊啊!我是摩竭提王瓶沙。」

   佛陀告訴瓶沙王說:「知道了,大王啊!你是瓶沙王,請隨心所適而就座吧!」

   這時,瓶沙王又再頂禮佛陀,然後退坐一邊,其余諸小王、大臣、婆羅門、居士們也都來頂禮佛陀,再依次而就坐。

   當時,郁鞞羅迦葉也在衆座之中。

   那時,摩竭提國的婆羅門、長者們這樣想著:到底是大沙門(指佛陀)跟隨郁鞞羅迦葉修習梵行呢?還是郁鞞羅迦葉在大沙門處修習梵行呢?

   這時,世尊已知道摩竭提國的婆羅門、長者們內心的想法,便唱誦詩偈說:

  「郁鞞羅迦葉啊!你在我這裏是看見什麼利益,

  所以放棄你先前所供奉的事火等衆事呢?

  你現在可講說它的道理,把舍棄事火的緣由說出來。」

  郁鞞羅迦葉唱誦詩偈答佛陀說:

  「錢財等名利滋味,以及女色五欲之果,

  觀察未來的受報,這些都是大垢穢;

  所以我完全棄舍以前一切奉火的事。」

   當時,世尊又唱誦詩偈問說:

  「你不貪著世間錢財、色、味等五欲,

  爲什麼又要舍棄天人的果報呢?迦葉啊!請你把個中的道理說出來。」

  迦葉又以詩偈答世尊說:

  「我已見道而舍離非究竟的有余法,寂滅而無余迹,

  無所有而不執著,再沒有其它的異趣、異道,

  所以我把原來修習奉火的事全部棄舍了。

  受持祭祀大會等,以及供奉水、火的事,

  都是沈沒在愚癡裏面,卻以爲是志求解脫之道。

  如盲人沒有智慧的眼目一樣,唯向生老病死的道路邁進,

  看不見正路,而得以永離生死之道。

  現在由于世尊的教導,才得以看見無爲的聖道,

  依大龍(指世尊)所說的法力,能度達于彼岸。

  佛陀廣大濟度群生,安慰無量數的衆生,

  現在始知道,世尊是一位真正超越一切的聖者。」

  佛陀又唱誦詩偈贊歎迦葉說:

  「真好啊!迦葉你!原來並非有惡的思量,

  你能依次分別詳細地追求真理,終于到達最勝之處。」

  「迦葉啊!現在你應當去安慰徒衆的心理了。」

   當時,郁鞞羅迦葉即進入禅定中,以神通力向于東方,上升到虛空中,顯現四種神通變化││行、住、坐、臥。然後入于火光叁昧,全身極爲明澈,現出青、黃、赤、白、玻璃、紅色等光色。有時身上噴出水,身下卻冒出火,還燒他的身體,而身上噴出的水又來澆灌他的身體。有時是身上冒出火,燃燒著身體;而身下卻噴出水來澆灌他的身體。如此地化現種種神通之後,向佛陀頂禮,禀告佛陀說:「世尊啊!佛陀是我的老師,我是您的弟子。」

   佛陀告訴迦葉說:「我確實是你的老師,你是我的弟子,現在就隨你心意所適,回到座位去坐吧!」

   當時,郁鞞羅迦葉就回到了原來的座位。

   那時,摩竭提國的婆羅門、長者們這樣想著:那位郁鞞羅迦葉必定是在大沙門處修習梵行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摩竭提王瓶沙,以及所有的婆羅門、長者們,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行禮後離去。

  第一○六二經注釋:

  1、萦發:盤發于頂。即萦發外道。

  2、善建立支提杖林:善建立,人名。支提,即墳墓、塔廟、祠堂、紀念塔。杖林,又作申瑟知林、遮越林、祠祀林,爲摩揭陀國王舍城外之林苑名。

  3、瓶沙:即頻婆娑羅,摩竭提國王,阿阇世之生父。

  4、郁鞞羅迦葉:人名,又譯優樓頻螺迦葉。先事火,後來率五百徒衆歸依佛陀。

  

  一○六叁、本經敘說陀骠摩羅子比丘叁次給慈地比丘粗食,慈地比丘因惱怒而唆使其妹蜜多羅比丘誣告陀骠羅子犯波羅夷罪,世尊乃爲之說解。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

   那時,有位陀骠摩羅子比丘,故居在于王舍城。出家後,主司衆僧的飲食、床座,他隨次第而差請,不使有超越次序的事發生。

   當時,有一位名叫慈地的比丘,一而再地經過叁次,都得到粗糙的食物,吃起來很苦惱,所以他就這樣想著:怪哉!好苦!那陀骠摩羅子比丘故意拿粗糙的食物來惱害我,使我吃食時很苦惱,我應該如何造作一些不利于他的事來報複呢?

   那時,慈地比丘有位妹妹比丘尼,名叫蜜多羅,住在王舍城王園比丘尼衆中。蜜多羅比丘尼來見慈地比丘…

《雜阿含經卷第叁十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