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卷第三十八
一○五○、本经叙说世尊赞叹善生尊者外身端严,内心亦证解脱端严。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位名叫善生的尊者,刚剃除须发,穿著袈裟法衣,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他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
当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众比丘啊!应知这位善生善男子有二处端严:一为剃除须发,穿著袈裟法衣,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二为灭尽一切烦恼,得到无烦恼的清净心解脱与智慧解脱,在现世中自己知道作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当时,世尊就唱诵诗偈说:
「内心寂静尽除一切烦恼,这位比丘非常庄严,
远离贪欲断除各种结缚,入于涅槃而不再有生死,
他将持此最后之身,摧伏魔军怨敌。」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一○五○经注释:
1、「正信、非家、出家学道」:别译杂阿含经卷一第一经相对类句作「深信家法会归无常,出家学道」。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由家出家而为无家」。
一○五一、本经叙说佛陀告诫诸比丘,不可以貌取人。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比丘容貌很丑陋,难看极了,因此就被众比丘所轻慢。他来到佛陀住处。
当时,世尊被四众弟子围绕着,大家看到那位比丘过来了,都对他生起轻慢的心理,彼此说着:「那一位是什么比丘呢?现在他顺路而来,容貌丑陋,难看极了,是被人轻慢讨厌的比丘。」
这时,世尊知道众比丘心里的想法,就告诉众比丘说:「你们是否看见那位形状很丑陋,极为难看,会使人对他生起轻慢之心的比丘到这里来呢?」
众比丘答佛陀说:「是的,已看见了。」
佛陀告诉众比丘说:「你们不要对那位比丘生起轻慢的心理。为什么呢?因为那位比丘他已灭尽一切的烦恼,所应做的事都已做好了,舍离所有的重担,断除各种结缚,具足正智,而心灵获得完善的解脱。众比丘啊!你们不要随便去评量别人,只有如来才有能力评量别人。」
那位比丘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就退坐于一边。
当时,世尊又问众比丘说:「你们是否看见这位比丘向我顶礼后,退坐于一边呢?」
比丘答佛陀说:「是的,已看见了。」
佛陀告诉众比丘说:「你们不要对这位比丘生起轻慢的心理;……乃至你们不要随便评量别人,只有如来才有能力评量别人。」那时,世尊就唱诵诗偈说:
「所有飞鸟和走兽,没有不害怕狮子的,
只有狮子是百兽之王,其余动物都比不上它!
像这样有智慧的人,个子虽小也算是很大,
不要执取他的身相,对他生起轻慢之心。
何必要有高大的身体呢?徒然多些肥肉却没有智慧;
只要具有这贤胜的智慧,那么就可算是上等的人了!
远离贪欲断除一切结缚,证入涅槃便不再有生死,
持此最后一次的身体,摧伏所有的魔军。」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一○五二、本经叙说提婆达多及其五百徒众,以利养心接受阿阇世王的供养,佛告诸比丘贪受利养之害。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提婆达多有利养之事,摩竭陀王阿阇世毗提希子天天带着侍从驾五百辆的车子,来到提婆达多住处,每天拿五百锅的饮食,用来供养提婆达多,提婆达多则率领着五百个别众接受他的供养。
当时,有众多的比丘于晨朝穿著法衣,手拿着钵盂,进入王舍城中乞食,听说提婆达多有如此利养之事,……乃至有五百个别众接受阿阇世王的供养。乞食毕,回到精舍,收好了衣钵,洗完脚,就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们晨朝穿著法衣,拿着钵盂,进入王舍城中乞食,听说提婆达多有如此利养之事,……乃至有五百个别众接受阿阇世王的供养。」
佛陀告诉众比丘说:「你们不要赞叹提婆达多所得的利养。为什么呢?因为那位提婆达多另受他人的利养,今世自己就会遭受利养的伤害,他世也会遭受利养的伤害。譬如芭蕉、竹子、芦苇一样,一开花结果就会枯死,来年也是坏死;提婆达多也是如此,另受他人的利养,今世就会遭受伤害,他世也会遭受伤害。又譬如駏驉,一受胎就必会死去一样;提婆达多也是如此,接受各种利养,今世会遭受伤害,他世也会遭受伤害。那位愚痴的提婆达多,随着时日接受他人的利养,当会得到长夜不利益的痛苦。所以,众比丘啊!你们应当这样修习:「我假如得到利养之事,不可对它贪着!」当时,世尊就唱诵诗偈说:
「芭蕉开花生果就会枯死,竹子、芦苇结出种子也是如此,
駏驉受孕怀胎会死去,人也会因贪婪而伤害自己。
常行不义之事,即使多知也不免成为愚痴,
因为善法日渐损减,茎枯了,根也会受到伤害。」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一○五二经注释:
1、提婆达多:是佛陀堂弟,本为佛弟子,因受阿阇世王支持,而叛离佛陀自组僧团,与佛陀为敌。
2、摩竭陀王阿阇世毗提希子:摩竭陀,为佛世时十六大国之一。阿阇世,为摩竭陀国王频婆娑罗之子,后弒父继王位,统治该国。毗提希,为频婆娑罗王妃,是阿阇世之母,阿阇世是毗提希所生之子,故云毗提希子。
3、駏驉:似骡而小,雌骡与雄马交配所生。
一○五三、本经叙说释氏子手比丘由于成就贪、瞋、痴三不善法,故命终后堕生于地狱。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舍卫国有位手比丘,他是释迦族人,在舍卫国命终了。
当时,有众多的比丘,在晨朝穿著法衣,手拿着钵盂,进入舍卫城中乞食,听说释氏子手比丘在舍卫国命终了。知道后,就进入舍卫城,乞食回来,收好了衣钵,洗完脚,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问佛陀说:「世尊啊!今天早晨,众多的比丘穿著法衣,手拿着钵盂,进入舍卫城中乞食,听到释氏子手比丘在舍卫国命终了。怎样呢?世尊啊!手比丘命终后,将会往生何处?如何受生?后世将如何呢?」
佛陀告诉众比丘说:「这位手比丘成就了三种不善法,他命终后将会堕生于地狱恶道中。是那三种不善法呢?就是贪欲、瞋恚、愚痴。就是这三种不善法结缚了他的心,使释氏子手比丘堕生于地狱恶道中。」当时,世尊就唱诵诗偈说:
「贪欲、瞋恚与愚痴,结缚了人们的心,
由内心产生还又伤害到自己,就如竹子、芦苇结实而枯死一样。
没有贪欲、瞋恚、愚痴的心,如此叫做有智慧,
由内心产生而不会伤害到自己,这样就叫做贤士。
所以应当远离贪欲、瞋恚、愚痴的心;
比丘具足光明的智慧,就能灭尽苦恼而证入般涅槃。」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一○五四、本经叙说如前面「手比丘经」的内容所述,有难陀修多罗(经)也是同样地说法。
一○五五、本经叙说难陀尊者好着好衣,执持好钵,好作嬉戏调笑,佛陀乃劝其应修阿兰若行。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难陀尊者是佛陀姨母的儿子,他喜欢穿著质料精美,是经过染色,捣治得光泽亮丽的衣服,手拿着好的钵盂,又喜好作嬉戏调笑的动作。
当时,有众多比丘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难陀尊者是佛陀姨母之子,他喜欢穿著质料精美,捣治得光泽亮丽的衣服,手拿着好的钵盂,又喜好作嬉戏调笑的动作。」
当时,世尊告诉一位比丘说:「请你前往难陀比丘处告诉他说:『难陀啊!大师有话告诉你!』」
那时,这位比丘接受世尊的指示,就前往告诉难陀说:「世尊有话告诉你!」
难陀闻知后,立即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
佛陀问难陀说:「你是否真的喜欢穿著质料精美,捣治得光泽亮丽的衣服,又好作嬉戏调笑的动作呢?」
难陀答佛陀说:「真的是如此,世尊!」
佛陀劝告难陀说:「你身为佛陀姨母之子,为贵姓出家,实不应穿著精美的衣服,捣治得这么光泽亮丽,拿着好的钵盂,而好作嬉戏调笑的动作。你应这样想着:我是佛陀姨母之子,为贵姓出家,我应修习阿兰若行,过乞食生活,穿著粪扫衣,且应常赞叹穿著粪扫衣,常居处于山泽中,不顾念色声等五欲的享受。」
当时,难陀接受佛陀的教导后,就努力修习阿兰若行,过乞食生活,穿著粪扫衣,也经常赞叹穿著粪扫衣的人,乐处于山泽中,不再顾念所喜爱的五欲。这时,世尊就唱诵诗偈说:
「难陀啊!我怎样看见你修习阿兰若行呢?
就是每天挨家挨户地行乞食,身上穿著粪扫衣,
乐于居住在山泽中,不再顾念五欲的享受。」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难陀尊者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愿遵奉修行。
第一○五五经注释:
1、「尔时,…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