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尊者難陀是佛姨母之子,……好作嬉戲調笑而行」:巴利英譯本此處作 Now the venerable Nanda , nephew of the Exalted One”s mother , donning robes that had been dressed on both sides , painting his eyes and taking a bright , clean bowl , went into the presence of the Exalted One , saluted him , and took his seat beside him . (大意是:爾時,世尊姨母之子尊者難陀,穿著兩面熨平的法衣,描畫他的眼睛,並且拿著亮麗鮮潔的缽盂,去到世尊處,頂禮世尊後,坐于一邊。)
一○五六、本經敘說低沙比丘自恃爲世尊表兄弟,不修恭敬,不堪谏止;佛勸其應修恭敬、堪忍谏止。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低沙尊者自己這樣想著:我是世尊姑母的兒子,也是世尊的表兄弟,所以我可以不修恭敬,無所顧慮,也不畏懼,不能接受別人的勸谏。
當時,有衆多比丘去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禀告佛陀說:「世尊啊!那低沙尊者自認爲是世尊姑母的兒子,也是世尊您的表兄弟,所以他不修習恭敬,無所顧慮,也不畏懼,不能接受別人的勸谏。」
這時,世尊告訴一位比丘說:「請你前往低沙比丘住處,告訴他說:『低沙啊!大師有話告訴你!』」
當時,那位比丘接受世尊的指示,就前往告訴低沙比丘說:「世尊有話告訴你!」
低沙比丘立即去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
佛陀問低沙說:「你是否真有這樣想法:我是世尊姑母的兒子,也是世尊的表兄弟,所以可以不修恭敬,無所顧慮,也不畏懼,更不能忍受他人的勸谏呢?」
低沙答佛陀說:「是真的如此,世尊!」
佛陀告訴低沙說:「你不應該有這樣的想法!你應該這樣想:我是世尊姑母的兒子,也是世尊的表兄弟,所以我更應該修習恭敬,有所畏懼,並能接受他人的勸谏。」當時,世尊就唱誦詩偈說:
「真妙啊!低沙你!要遠離瞋恚才是善;
不要生起瞋恚之心,瞋恚的心理是不善。
如果能遠離瞋恚我慢,而修行柔軟卑下心,
然後才能在我這兒,修持清淨的梵行。」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低沙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行禮後離去。
一○五七、本經敘說佛陀稱贊毗舍佉尊者善于說法,並勉勵他應經常爲諸比丘說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有位毗舍佉般阇梨子尊者,他集大衆于供養堂,爲衆多比丘說法,他的言辭圓滿,妙音清徹,法句的意趣明白正確,隨順智慧而說,使聽法的人樂于聽聞,他隨機開導,無所依著而說法,顯現深妙的法義,使衆比丘們都能專心聆聽。
當時,世尊于白天正入于禅定中,以超過凡人之耳的清淨天耳,聽到了尊者說法的聲音,就從禅定中出定,去到講堂,坐于大衆之前,告訴毗舍佉般阇梨子說:「真好啊!真妙!毘舍佉啊!你能在這供養堂中爲衆多比丘說法,言辭圓滿,……乃至顯現深妙的法義,使衆比丘專精敬重,一心樂聽。你應當經常爲衆比丘如此說法,使衆比丘專精敬重,一心樂聽,當會得到長夜的利益,安穩快樂而住。」當時,世尊就唱誦詩偈說:
「如果不說法的話,愚癡與智慧混雜而難以分別,
這愚癡與智慧,也就沒有因由可以自我顯現了;
如果善于講說得證涅槃的清涼法,借著說法就可彰顯自己的智慧了。
說法就是光明普照,能光顯大仙(佛陀)的法幢,
而善說就是大仙幢,妙法就是羅漢幢。」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毗舍佉般阇梨子尊者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行禮後離去。
第一○五七經注釋:
1、句味辯正:句味,法句意趣。辯,通辨。辯正,即明白正確之意。
2、無所依說:即無依語,是隨機說法開導,無所依著之法語。
一○五八、本經敘說有一年少比丘不欲助諸比丘作衣,諸比丘告佛,佛乃勸諸比丘勿與之語,因其已得四禅定。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有衆多比丘集聚于供養堂裏,在一起縫製衣服。當時,有一位年少比丘,出家不久,初入于正法、戒律中修習,可是他卻不願幫助衆比丘縫製衣服。
當時,衆多比丘去到世尊住處,向世尊頂禮後,退坐一邊,對世尊說:「世尊啊!那時,有衆多比丘爲了縫製衣服,所以都集聚在供養堂裏。有一位年少比丘,出家不久,剛進入世尊的正法、戒律中修習,可是卻不願意幫助衆比丘縫製衣服。」
當時,世尊就問那位年少比丘說:「你真的不願幫助衆比丘縫製衣服嗎?」
那位比丘答佛陀說:「世尊啊!隨我能力所及,我當會盡力去幫助他們。」
這時,世尊已經知道了那位比丘心裏所想的事,于是就告訴衆比丘說:「你們不要批評這位年少比丘。爲什麼呢?因爲這位比丘已經得到了四禅的增上心,于現世中安樂而住,不用勞苦自然證得。他原來內心所想的,就是要剃除須發,穿著袈裟法衣,出家學道,增進修學,能于現世中自己知道作證;我再生的因素已滅盡,清淨的梵行已建立,所應做的事都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後身,不再流轉于生死輪回中了。」當時,世尊就唱誦詩偈說:
「不是用卑劣的方法,無德少智慧,
就能正向于涅槃境地,而脫免煩惱的枷鎖。
這位賢明的年少比丘,已經得到了上士(阿羅漢)的境界,
遠離貪欲而心靈得到解脫,證入涅槃而不再有生死煩惱,
他將以這最後一次的身體,摧伏所有的魔軍。」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一○五八經注釋:
1、汝等莫與是年少比丘語: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汝等勿惱此比丘」。
2、「是比丘得四增心法正受,……不勤而得」: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彼比丘得四禅之增上心,對現法樂住,隨心所欲,無困難事,無煩惱」。
一○五九、本經敘說佛陀向上座比丘解說有比獨住更勝妙之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有位叫上座的比丘,獨住于一處,也經常贊歎獨自居于一處,他獨自去乞食,就獨自回來,獨自靜坐禅思。
當時,有衆多比丘去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禀告佛陀說:「世尊啊!有位名叫上座的尊者,樂于一人獨處,也經常贊歎獨自居住。他獨自進入聚落裏乞食,也獨自走出聚落,回到自己住處,就獨自靜坐禅思。」
這時,世尊告訴一位比丘說:「請你前往上座比丘處,告訴上座比丘說:『大師有話告訴你!』」
比丘接受佛陀的指示,就去到上座比丘住處,告訴他說:「尊者啊!大師有話告訴你!」
當時,上座比丘立即奉命,去到世尊住處,向世尊頂禮後,退坐一邊。
這時,世尊問上座比丘說:「你真的是獨自住于僻靜處,贊歎獨自居住,獨自去乞食,也獨自走出聚落,獨自靜坐禅思的嗎?」
上座比丘答佛陀說:「真的是如此,世尊!」
佛陀又問上座比丘說:「你是如何獨自靜處,贊歎獨住,獨自去乞食,獨自回到住處,獨自靜坐禅思的呢?」
上座比丘答佛陀說:「我就是獨自一人住于僻靜的地方,贊歎獨自居住,自己單獨出去乞食,也獨自行走于聚落中,獨自靜坐禅思。」
佛陀告訴上座比丘說:「你是一位獨住的行者,我不說你不是獨住的行者,然而更有勝妙的獨住行。怎樣叫勝妙的獨住行呢?就是比丘對過去的貪欲已枯盡,對未來的貪欲也滅盡,于現在也沒有貪喜;這樣的婆羅門(指修行者),心不猶豫,已舍離憂悔,遠離一切的愛欲,群聚的結使煩惱斷除,這樣就叫做獨住行,再沒有那一種勝妙的獨住能夠超過這個了!」當時,世尊就唱誦詩偈說:
「能映照一切,能了知世間的一切,
不貪著一切事物,遠離一切的愛欲;
如此樂住的人,我說就是獨住的行者。」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上座尊者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行禮後離去。
第一○五九經注釋:
1、「汝是一住者,……然更有勝妙一住」: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長者!此獨住,非我所雲之獨住,長老!依詳說之有勝妙之獨住」。
2、「謂比丘前者枯,後者滅盡,中無貪喜」:別譯雜阿含經卷一第十經此處作「欲本幹竭,來欲不起,現欲不生」。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則作「于此處,能舍過去,不希未來,于現在,對自身之所得,欲貪全亡也」。
一○六○、本經敘說僧迦藍尊者出家前之妻抱子至其房前,彼仍寂然不動,世尊以詩偈贊歎其爲真婆羅門。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有位僧迦藍尊者在拘薩羅國人間遊行教化,他來到了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那位僧迦藍比丘有位出家前的妻子,她在舍衛國中聽說僧迦藍比丘在拘薩羅國人間遊行教化,現在來到了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知道後,她就穿著漂亮的衣服,佩戴璎珞裝飾,抱著兒子前往祇洹精舍,來僧迦藍比丘的房前。
…
《雜阿含經卷第叁十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