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自己所有之想,而生起貪著之心。又能遠離瞋恚,不作如此想法:要撾打縛殺衆生,爲衆生造作各種災難。又能成就正見,不起顛倒邪見,認爲有布施、有果報、有福利,有善、惡行的果報,有此世,有父母、有衆生的生起,世間有阿羅漢在于此世或他世的現世中自知作證:我再生的因素已滅盡,清淨的梵行已建立,所應做的事都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後身,不再流轉于生死輪回中了。淳陀啊!這樣就叫做白法、白報,……乃至無論碰觸或不去碰觸,都會是清淨的。」
當時,淳陀長者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行禮後離去。
第一○二七經注釋:
1、淨行:諸清淨行,指身清淨、語清淨、意清淨。
2、「有沙門、婆羅門,奉事于水,……常淨其手」: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西方之婆羅門等持罐,以苔草爲花環,事火,水浴而修淨行」。
3、「善男子!晨朝早起……我所宗仰」: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大德!此處,有西方之婆羅門等持罐,以苔草爲花環,事火,水浴,彼等即勸導其弟子曰:『男子!晨早從臥處而起,觸地!若不能觸地,則觸濕牛糞!若不能觸濕牛糞,則觸生草!若不能觸生草,則事火!若不能事火,則合掌而歸命于日輪!若不能歸命于日輪,則于日暮時,叁度水浴!』大德!如是,西方之婆羅門等持罐,以苔草爲花環,事火,水浴而修淨行,我即喜樂彼等之淨行。」
4、「行諸邪淫,……不離邪淫」:此處漢譯南傳相對經文翻譯欠順暢;巴利英譯本此處作 In sexual desires he is a wrong-doer ; he has intercourse with girls in ward of mother or father , brother , sister or relatives ( or clan ); with girl s lawfully guarded , already pledged to a husband and protected by the rod , even with girls crowned with the flower – garland ( of betrothal ) .(大意是:有一類欲邪淫的人,他與有父母、兄弟、姐妹、或者有親戚(或家族)監護的女人行淫,或者和受合法防護的女人、有夫之婦、乃至是授與花鬘(指訂婚)的女人行淫。)
5、「不實妄語……求當言處」:漢譯南傳相對經文此處作「有一類者爲虛诳語,在公會之中、或在集會之中、或在親屬之中、或在團體之中、或在王家之中,作證人,被喚問。」
6、樂聞、無依說:樂聞說,即樂聞語,謂說法能稱適機宜,語音宣暢,事理赅明,當機之衆,無不喜樂聽聞。無依說,即無依語,謂說法能隨機開導,無所依著,亦不希望他人信己而後爲說。
一○二八、本經敘說婆羅門告訴佛陀其所修學之舍法,佛則告其賢聖法、律所行舍法爲十善行。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金師精舍裏。
那時,有一位婆羅門在月的十五日,洗頭後,受持齋法,披著新淨的長毛白 ,手拿著生草,來到佛陀住處,與世尊見面彼此問訊慰勞後,退坐一邊。
當時,佛陀問婆羅門說:「你洗頭披著新淨長鬘白 ,這是那一門派之法呢?」
婆羅門答佛陀說:「瞿昙啊!我是學婆羅門的舍離之法。」
佛陀問婆羅門說:「怎樣叫婆羅門的舍離之法呢?」
婆羅門告訴佛陀說:「瞿昙啊!就是在每月的十五日,洗頭後受持齋法,披著新淨長鬘白 ,手拿著生草,隨自己的能力所及,布施作福。瞿昙啊!這樣就叫做婆羅門所修持的舍行。」
佛陀告訴婆羅門說:「賢聖者的正法、戒律所修持的舍行與此不同。」
婆羅門問佛陀說:「瞿昙啊!賢聖者的正法、戒律所修持的舍行是怎樣的呢?」
佛陀告訴婆羅門說:「就是要遠離殺生,不樂于殺生,就如前面清淨法的經文所詳述的一樣。依于不殺,舍離殺生,……乃至也如前面清淨法的經文所詳述的一樣。要遠離偷盜,不樂于偷盜,依于不偷盜,舍離不予而取的行爲。要遠離邪淫,不樂于邪淫,依于不邪淫,舍離非梵行(不清淨的行爲)。要離于妄語,不樂于妄語,依于不妄語,舍離不實的言語。要遠離兩舌(搬弄是非,挑撥離間),不樂于兩舌,舍棄離間他人的言行。要離于惡口漫罵,不樂于惡口,依于不惡口,舍離粗暴的言語。要遠離绮語(無禮義不正經的話),不樂于绮語,依不绮語,舍離說無意義的話。要斷除貪欲,遠離貪欲之苦,依于無貪之心,舍離貪愛染著。要斷除瞋恚,不生忿恨,依于無恚,舍離瞋恨。要修習正見,不起顛倒邪見,依于正見,舍離邪見。婆羅門啊!這樣就是賢聖者的正法、戒律所修持的舍行。」
婆羅門告訴佛陀說:「真是奇妙啊!瞿昙您這賢聖者的正法、戒律所修持的舍行!」
當時,婆羅門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就從座席起來離去。
一○二九、本經敘說佛陀答生聞婆羅門所問,唯入處餓鬼道衆生可受親族施食,其余皆于各道受食。而布施者其後亦將得其所施之福報。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
那時,有位名叫生聞的梵志(婆羅門)來到佛陀住處,與世尊見面相問訊慰勞後,退坐一邊,問佛陀說:「瞿昙啊!我有非常愛念的親人,忽然命終了,我爲了他的緣故,信心布施。怎樣呢?世尊啊!他能受用我的布施嗎?」
佛陀告訴婆羅門說:「這並非一定可以獲得。如果你的親人是墮生于地獄中的話,他就只能得到地獄衆生的食物,以養活他的命,他是無法獲得你所信施給他的飲食;如果他是受生于畜生道、餓鬼道、或者人道中的話,他就只能得到那些道或人道中的飲食,而不能得到你所布施的飲食。婆羅門啊!在餓鬼道中有一處,名叫入處餓鬼,如果你的親人墮生于入處餓鬼中的話,就能得到你所布施的食物。」
婆羅門問佛陀說:「如果我那位親人不生于入處餓鬼道中的話,那麼我所信施的食物,誰應來受食呢?」
佛陀告訴婆羅門說:「如果你所爲信施的親人並未生于入處餓鬼道中的話,要是有其余認識的親人生于入處餓鬼道中,便能來受食。」
婆羅門問佛陀說:「瞿昙啊!如果我所爲信施的親人並未生于入處餓鬼道中,也沒有其余認識的親人生于入處餓鬼道中的話,那麼我所信施的食物,誰當會來受食呢?」
佛陀告訴婆羅門說:「假使你所爲布施的認識親人不生于入處餓鬼道中,又沒有其余認識的親人生于入處餓鬼道中的話,那麼所作信施就會自得其福。那位布施的人所做的信施,布施者本身也不會失去相對福報的。」
婆羅門問佛陀說:「怎樣叫布施的人行施,布施者自己也會得到福報呢?」
佛陀告訴婆羅門說:「有人殺生行惡,手常血腥,乃至造了十不善的惡業,就如淳陀經(見一○二七經)所詳述的一樣,然而他又曾布施給沙門、婆羅門,乃至窮人、乞士,都布施予錢財、衣服、飲食、明燈、以及各種莊嚴(裝飾)的器具。婆羅門啊!如果這位行惠施的人有犯了戒,而轉生于象群中的話,由于他曾經布施沙門、婆羅門錢財、衣服、飲食,乃至各種莊嚴器具的緣故,雖然是受生在象群中,也是會得到他前世布施的福報││具有衣服、飲食……乃至各種莊嚴的器具。
如果他是轉生于牛、馬、驢、騾等各種畜生道中的話,也會由于他前世惠施的功德,而受用一切的福報,隨他受生之處所應受用,全部都能獲得。婆羅門啊!如果這位布施的人能夠持戒,不殺生、不偷盜……乃至具有正見,布施衆沙門、婆羅門,乃至布施乞士錢財、衣服、飲食,乃至明燈;由于這樣的功德,受生于人道中,就能安享他的福報││具有衣服、飲食,乃至明燈等各種器具。
其次,婆羅門啊!如果布施的人又能持戒而得受生于天上的話,那麼他前世所有惠施的功德,就會于天上受福報││具有天上的財寶、衣服、飲食,乃至各種莊嚴的器具。婆羅門啊!這樣就叫做布施的人行施,布施者自己也會得到福報,因緣果報是不會失去的。」
當時,生聞婆羅門聽聞了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就從座席起來離去。
第一○二九經注釋:
1、達嚫:原爲齋食之後,施僧以財物之謂。而僧對其施物爲報之而說法,亦曰達嚫。此處乃指布施所得福報而言。
一○叁○、本經敘說若行十不善業,則會墮生于地獄中;若具足十善業,則可受生于人、天,乃至得四果。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在拘薩羅國的人間遊行教化,就住在鞞羅磨聚落北邊的身恕林中。
鞞羅磨聚落的婆羅門、長者們聽到世尊住在聚落北邊的身恕林中,知道後,就彼此相招集,一同去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問佛陀說:「世尊啊!是什麼因緣而使衆生身壞命終後,墮生于地獄中呢?」
佛陀告訴衆婆羅門、長者說:「是由于行不如法之行、行危險之行的緣故,所以身壞命終後,墮生于地獄中。」
衆婆羅門、長者問佛陀說:「是行作什麼不如法之行、或危險之行,以致身壞命終後,而墮生于地獄中呢?」
佛陀告訴婆羅門、長者說:「就是行作殺生……乃至有邪見,具足十不善業行的緣故。婆羅門啊!如此不如法之行、危險之行,會使人身壞命終後,墮生于地獄中。」
婆羅門問佛陀說:「是什麼因緣使所有衆生于身壞命終後,得生于天上呢?」
佛陀告訴婆羅門…
《雜阿含經卷第叁十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