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自己所有之想,而生起贪着之心。又能远离瞋恚,不作如此想法:要挝打缚杀众生,为众生造作各种灾难。又能成就正见,不起颠倒邪见,认为有布施、有果报、有福利,有善、恶行的果报,有此世,有父母、有众生的生起,世间有阿罗汉在于此世或他世的现世中自知作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都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淳陀啊!这样就叫做白法、白报,……乃至无论碰触或不去碰触,都会是清净的。」
当时,淳陀长者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行礼后离去。
第一○二七经注释:
1、净行:诸清净行,指身清净、语清净、意清净。
2、「有沙门、婆罗门,奉事于水,……常净其手」: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西方之婆罗门等持罐,以苔草为花环,事火,水浴而修净行」。
3、「善男子!晨朝早起……我所宗仰」: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大德!此处,有西方之婆罗门等持罐,以苔草为花环,事火,水浴,彼等即劝导其弟子曰:『男子!晨早从卧处而起,触地!若不能触地,则触湿牛粪!若不能触湿牛粪,则触生草!若不能触生草,则事火!若不能事火,则合掌而归命于日轮!若不能归命于日轮,则于日暮时,三度水浴!』大德!如是,西方之婆罗门等持罐,以苔草为花环,事火,水浴而修净行,我即喜乐彼等之净行。」
4、「行诸邪淫,……不离邪淫」:此处汉译南传相对经文翻译欠顺畅;巴利英译本此处作 In sexual desires he is a wrong-doer ; he has intercourse with girls in ward of mother or father , brother , sister or relatives ( or clan ); with girl s lawfully guarded , already pledged to a husband and protected by the rod , even with girls crowned with the flower – garland ( of betrothal ) .(大意是:有一类欲邪淫的人,他与有父母、兄弟、姐妹、或者有亲戚(或家族)监护的女人行淫,或者和受合法防护的女人、有夫之妇、乃至是授与花鬘(指订婚)的女人行淫。)
5、「不实妄语……求当言处」:汉译南传相对经文此处作「有一类者为虚诳语,在公会之中、或在集会之中、或在亲属之中、或在团体之中、或在王家之中,作证人,被唤问。」
6、乐闻、无依说:乐闻说,即乐闻语,谓说法能称适机宜,语音宣畅,事理赅明,当机之众,无不喜乐听闻。无依说,即无依语,谓说法能随机开导,无所依着,亦不希望他人信己而后为说。
一○二八、本经叙说婆罗门告诉佛陀其所修学之舍法,佛则告其贤圣法、律所行舍法为十善行。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金师精舍里。
那时,有一位婆罗门在月的十五日,洗头后,受持斋法,披着新净的长毛白 ,手拿着生草,来到佛陀住处,与世尊见面彼此问讯慰劳后,退坐一边。
当时,佛陀问婆罗门说:「你洗头披着新净长鬘白 ,这是那一门派之法呢?」
婆罗门答佛陀说:「瞿昙啊!我是学婆罗门的舍离之法。」
佛陀问婆罗门说:「怎样叫婆罗门的舍离之法呢?」
婆罗门告诉佛陀说:「瞿昙啊!就是在每月的十五日,洗头后受持斋法,披着新净长鬘白 ,手拿着生草,随自己的能力所及,布施作福。瞿昙啊!这样就叫做婆罗门所修持的舍行。」
佛陀告诉婆罗门说:「贤圣者的正法、戒律所修持的舍行与此不同。」
婆罗门问佛陀说:「瞿昙啊!贤圣者的正法、戒律所修持的舍行是怎样的呢?」
佛陀告诉婆罗门说:「就是要远离杀生,不乐于杀生,就如前面清净法的经文所详述的一样。依于不杀,舍离杀生,……乃至也如前面清净法的经文所详述的一样。要远离偷盗,不乐于偷盗,依于不偷盗,舍离不予而取的行为。要远离邪淫,不乐于邪淫,依于不邪淫,舍离非梵行(不清净的行为)。要离于妄语,不乐于妄语,依于不妄语,舍离不实的言语。要远离两舌(搬弄是非,挑拨离间),不乐于两舌,舍弃离间他人的言行。要离于恶口漫骂,不乐于恶口,依于不恶口,舍离粗暴的言语。要远离绮语(无礼义不正经的话),不乐于绮语,依不绮语,舍离说无意义的话。要断除贪欲,远离贪欲之苦,依于无贪之心,舍离贪爱染着。要断除瞋恚,不生忿恨,依于无恚,舍离瞋恨。要修习正见,不起颠倒邪见,依于正见,舍离邪见。婆罗门啊!这样就是贤圣者的正法、戒律所修持的舍行。」
婆罗门告诉佛陀说:「真是奇妙啊!瞿昙您这贤圣者的正法、戒律所修持的舍行!」
当时,婆罗门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就从座席起来离去。
一○二九、本经叙说佛陀答生闻婆罗门所问,唯入处饿鬼道众生可受亲族施食,其余皆于各道受食。而布施者其后亦将得其所施之福报。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有位名叫生闻的梵志(婆罗门)来到佛陀住处,与世尊见面相问讯慰劳后,退坐一边,问佛陀说:「瞿昙啊!我有非常爱念的亲人,忽然命终了,我为了他的缘故,信心布施。怎样呢?世尊啊!他能受用我的布施吗?」
佛陀告诉婆罗门说:「这并非一定可以获得。如果你的亲人是堕生于地狱中的话,他就只能得到地狱众生的食物,以养活他的命,他是无法获得你所信施给他的饮食;如果他是受生于畜生道、饿鬼道、或者人道中的话,他就只能得到那些道或人道中的饮食,而不能得到你所布施的饮食。婆罗门啊!在饿鬼道中有一处,名叫入处饿鬼,如果你的亲人堕生于入处饿鬼中的话,就能得到你所布施的食物。」
婆罗门问佛陀说:「如果我那位亲人不生于入处饿鬼道中的话,那么我所信施的食物,谁应来受食呢?」
佛陀告诉婆罗门说:「如果你所为信施的亲人并未生于入处饿鬼道中的话,要是有其余认识的亲人生于入处饿鬼道中,便能来受食。」
婆罗门问佛陀说:「瞿昙啊!如果我所为信施的亲人并未生于入处饿鬼道中,也没有其余认识的亲人生于入处饿鬼道中的话,那么我所信施的食物,谁当会来受食呢?」
佛陀告诉婆罗门说:「假使你所为布施的认识亲人不生于入处饿鬼道中,又没有其余认识的亲人生于入处饿鬼道中的话,那么所作信施就会自得其福。那位布施的人所做的信施,布施者本身也不会失去相对福报的。」
婆罗门问佛陀说:「怎样叫布施的人行施,布施者自己也会得到福报呢?」
佛陀告诉婆罗门说:「有人杀生行恶,手常血腥,乃至造了十不善的恶业,就如淳陀经(见一○二七经)所详述的一样,然而他又曾布施给沙门、婆罗门,乃至穷人、乞士,都布施予钱财、衣服、饮食、明灯、以及各种庄严(装饰)的器具。婆罗门啊!如果这位行惠施的人有犯了戒,而转生于象群中的话,由于他曾经布施沙门、婆罗门钱财、衣服、饮食,乃至各种庄严器具的缘故,虽然是受生在象群中,也是会得到他前世布施的福报││具有衣服、饮食……乃至各种庄严的器具。
如果他是转生于牛、马、驴、骡等各种畜生道中的话,也会由于他前世惠施的功德,而受用一切的福报,随他受生之处所应受用,全部都能获得。婆罗门啊!如果这位布施的人能够持戒,不杀生、不偷盗……乃至具有正见,布施众沙门、婆罗门,乃至布施乞士钱财、衣服、饮食,乃至明灯;由于这样的功德,受生于人道中,就能安享他的福报││具有衣服、饮食,乃至明灯等各种器具。
其次,婆罗门啊!如果布施的人又能持戒而得受生于天上的话,那么他前世所有惠施的功德,就会于天上受福报││具有天上的财宝、衣服、饮食,乃至各种庄严的器具。婆罗门啊!这样就叫做布施的人行施,布施者自己也会得到福报,因缘果报是不会失去的。」
当时,生闻婆罗门听闻了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就从座席起来离去。
第一○二九经注释:
1、达嚫:原为斋食之后,施僧以财物之谓。而僧对其施物为报之而说法,亦曰达嚫。此处乃指布施所得福报而言。
一○三○、本经叙说若行十不善业,则会堕生于地狱中;若具足十善业,则可受生于人、天,乃至得四果。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在拘萨罗国的人间游行教化,就住在鞞罗磨聚落北边的身恕林中。
鞞罗磨聚落的婆罗门、长者们听到世尊住在聚落北边的身恕林中,知道后,就彼此相招集,一同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问佛陀说:「世尊啊!是什么因缘而使众生身坏命终后,堕生于地狱中呢?」
佛陀告诉众婆罗门、长者说:「是由于行不如法之行、行危险之行的缘故,所以身坏命终后,堕生于地狱中。」
众婆罗门、长者问佛陀说:「是行作什么不如法之行、或危险之行,以致身坏命终后,而堕生于地狱中呢?」
佛陀告诉婆罗门、长者说:「就是行作杀生……乃至有邪见,具足十不善业行的缘故。婆罗门啊!如此不如法之行、危险之行,会使人身坏命终后,堕生于地狱中。」
婆罗门问佛陀说:「是什么因缘使所有众生于身坏命终后,得生于天上呢?」
佛陀告诉婆罗门…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