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行動艱難緩慢之意,偃,僵仆;闡,緩也。
2、「我于一時隨道行……亦無有便利之勞」:南傳相關經文此處作「我行于大路要道,前或後皆不見少物安穩,那祇多!乃至我之大小便利亦如是」。
3、「依于食飲……厭離群聚,是則爲依」:南傳相對經文此處作「食、飲、嚼食、啖食者有大小便,此乃其等流。那祇多!從所愛之轉異而生憂、悲、苦、愁、惱者,此即其等流。那祇多!勤修不淨相觀行時,于淨相(處)起違厭想,此乃其等流。那祇多!于六觸處觀無常而住時,于觸處起違厭想,此乃其等流。那祇多!于五取蘊觀生滅而住時,于取處起違厭想,此乃其等流。」等流,由因流出果,由本流出末,因果本末相類似之謂。
九九五、本經敘說佛告那提迦,佛喜歡種種精進的比丘,不喜歡種種懈怠的比丘。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在拘薩羅國人間遊行教化,來到那楞伽羅聚落,……就如前經所詳述一樣,乃至他們每個人所起的利樂。
佛陀告訴那提迦說:「我看見在聚落旁有精舍,有比丘在坐禅。我看見後,這樣想著:現在這位尊者,有這聚落裏的人,或者是沙彌,往來喧鬧聲音的擾亂,障礙他的禅思,吵醒他的禅定,使他對于未到而想到、未獲而想獲、未證而想證的境界造成留難。那提迦啊!我不贊許那位比丘住在聚落旁的精舍裏。
那提迦啊!我曾見有比丘住于空閑處,仰臥喘息。我看見這樣情景後,這樣想著:當使那位比丘能覺醒睡眠,思惟閑寂。那提迦啊!我也是不贊許如此住于空閑處的比丘。
那提迦啊!我又曾看見比丘住于空閑處,身體搖晃坐著睡覺。看見後,我這樣想著:當使這位比丘能覺醒睡眠,還未得定能夠得定,有了定心而得解脫。所以,那提迦啊!我不贊許如此住于空閑處的比丘。
那提迦啊!我又曾看見有比丘住于空閑處,端坐入于禅定。我看見後,這樣想著:當使這位比丘還未解脫的話,能快速地得到解脫;已得解脫的話,能使他自我防護,不再退失。那提迦啊!我贊許如此住于空閑處的比丘。
那提迦啊!我又曾看見有比丘住于空閑處,可是他到後來,卻舍棄了所有的床臥器具,遠離這空閑之處,回到聚落中,又另受床臥器具的供養。那提迦啊!我也不贊許如此又回到聚落的比丘。
其次,那提迦啊!我曾看見有比丘住在聚落的精舍裏,具有名聞大德,能招感財利││衣服、飲食、湯藥、衆具。到了後來,他舍棄了所有聚落床座財利的供養,去到空閑處,床臥安住。那提迦啊!我贊許如此舍棄聚落床臥財利的供養,而安住于空閑之處的比丘。那提迦啊!比丘應該這樣修習!」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那提迦比丘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行禮後離去。
第九九五經注釋:
1、「今此尊者……覺其正受」: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今或守園人侵此具壽(比丘),或沙彌令彼自其定而起。」
2、「令彼比丘覺寤睡眠,思空閑想」:南傳相對經文此處作「此具壽(比丘)當除遣彼睡眠與疲勞,當祇一心思惟閑寂想。」
九九六、本經敘說佛以離車族因放逸而被摩竭陀國阿阇世王乘虛而攻爲喻;比丘若放逸,惡魔波旬亦將伺得其便。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鞞舍離國猕猴池邊的重閣講堂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原來的離車族人常懷戒懼,睡覺時以木枕做爲枕頭,手腳勞動得龜裂粗糙,擔心害怕摩竭陀國毗提希之子阿阇世王會乘虛來攻打。所以,他們經常警惕自己,不敢放逸;由于他們能不放逸,所以摩竭陀國毗提希之子阿阇世王無法乘虛來攻擊。可是到了後來,不久,離車族人縱情享樂,不從事勞動工作,人人手足柔軟,睡著絲綢做的枕頭,身體安臥,日出仍不起床,放逸懈怠;因爲放逸懈怠,所以摩竭陀國毗提希之子阿阇世王便乘虛而攻打他們。
同樣地,比丘應運用方法精勤修習,能夠堅定心志,不舍善法。即使肌膚消瘦,筋連骨立,也要運用方法精勤修習,不舍善法。乃至所應得到的還未獲得的話,就不舍精進,經常攝護自心,不敢放逸懈怠;因爲不放逸懈怠,所以魔王波旬就無法乘虛擾亂。
未來之世,會有一些比丘縱情享樂,無所事事,手足柔軟,睡著絲綢做的枕頭,身體安臥,日出仍不起床,放逸懈怠;因爲放逸懈怠,所以惡魔波旬便得乘虛擾亂。所以,比丘啊!你們應當這樣修習:要運用方法精勤修習,……乃至所未得到的還沒得到的話,就不舍棄精進努力。」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九九六經注釋:
1、手足龜坼:形容手足粗裂如同龜甲。
2、缯纩爲枕:用絲綢做爲枕頭。
九九七、本經敘說須臾修習慈心勝過施食叁百釜,故應修習慈心。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譬如有一個人早晨時以叁百鍋的食物布施予衆生,在中午、傍晚時,也是如此布施。另有第二個人,他只在任何片刻的時間,對一切衆生修習慈心,乃至只是如榨取牛乳這樣地短暫時間而已,但與先前那一個人的布施功德相比,先前那個人卻不能及得上他的百分、千分、或好幾億萬分之一,是算數譬類所不能比的!所以,比丘啊!你們應當這樣修習:在任何片刻之時,應對于一切衆生修習慈心,即使極短暫僅如榨取牛乳之頃。」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九九八、本經以多女少男之家易爲盜賊搶奪;多男少女之家則不爲盜賊數數搶奪爲喻。善男子、善女人不修習慈心則易爲惡鬼神所欺;若修習慈心,則不爲惡鬼神所欺。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譬如有人家裏多女人而少男子,應知這個家容易被盜賊所搶奪。同樣地,善男子、善女人如果最底下甚至僅如榨取牛乳這樣的短暫時間,也不能對于一切衆生修習慈心,應知這個人就會很容易被各種邪惡的鬼神所惱害。
譬如有人家裏多男子而少女人,就不易被盜賊經常搶奪。同樣地,善男子如果最底下甚至僅如榨取牛乳這樣的短暫時間,能對于一切衆生修習慈心,就不會被各種邪惡的鬼神所惱害。所以,衆比丘啊!你們應當經常隨時,乃至最底下僅如榨取牛乳的短暫時間裏,修習慈心。」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九九九、本經敘說譬如士夫不能以手以拳椎破匕首劍;如是,若比丘修習慈心,則諸惡鬼神不能乘隙欺之。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譬如有一個人,他有把匕首劍(短劍)劍刃很銳利。有位健壯的人說:『我能夠用手或用拳頭椎打你的劍,把它擊碎。』衆比丘啊!那位健壯的人是否真能用手或拳頭椎打這把劍,把它擊碎了呢?」
比丘答佛陀說:「不能,世尊!因爲那把匕首劍刀刃很銳利,並非那個人用手或用拳頭椎打所能使它碎斷,這只是徒自困苦罷了。」
「就像這樣,比丘啊!如果沙門、婆羅門最底下乃至僅如榨取牛乳這樣的短暫時間裏,能夠對于一切衆生修習慈心,那麼假如有各種邪惡鬼神想伺機去尋找他的缺點,也不能趁隙而得逞,正好反會傷害到自己罷了。所以,衆比丘啊!你們應當要如此修習:最底下乃至如榨取牛乳的短暫時間裏,要修習慈心。」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一○○○、本經說明修習慈心者少如甲上土,而不修慈心者則多如大地土。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用指甲挖取泥土,然後問衆比丘說:「你們意見怎樣呢?是我指甲上的泥土多,還是大地的泥土多呢?」
比丘答佛陀說:「世尊啊!您指甲上的泥土只是極少數罷了,而大地上的泥土卻多得無量無數,是不能相比的。」
佛陀告訴衆比丘說:「就像這樣,衆生能在最底下乃至于彈指的瞬間裏,對于一切衆生修習慈心的人,就如我指甲上泥土這樣少罷了;而衆生不能在最底下乃至僅如彈指的瞬間裏,對于一切衆生修習慈心的人,卻有如大地泥土這樣多。所以,衆比丘啊!你們應當經常對于一切衆生修習慈心。」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一○○一、本經敘說壽命變遷迅速,當觀察無常,修習厭離、不樂、解脫。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鞞舍離國猕猴池邊的重閣講堂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是無常,不是永恒,也不安定,是會變易之法。衆比丘啊!你們應當經常觀察這一切事物,修習厭離,不愛樂它,而得解脫。」
當時,有一位比丘從座起來,整理衣服,向佛陀行禮,右膝跪地,恭敬合掌問佛陀說:「我們人壽命的遷滅,遲速又是怎樣呢?」
佛陀告訴比丘說:「我能解說它,但是你想知道它的奧義卻很難。」
比丘問佛陀說:「您是否可用譬喻來解說呢?」
佛陀說:「可以的。」
佛陀告訴比丘說:「譬如有四個人手拿著強弓,同時發箭射向四方。另有一個人趁著箭還未落地時,他能陸續去接取這四只箭。怎樣呢?比丘啊!像這個人的速度是否很快捷呢?」
比丘答佛陀說:「是很快捷,世尊!」
佛…
《雜阿含經卷第叁十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