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陀告訴比丘說:「這位接箭的人雖然很快捷,但有地神天子速度更倍快于他,而虛空神天又倍快于地神,四王天子來去又倍快于虛空神天,日月天子又倍快于四王天,導日月神又倍快于日月天子,衆比丘啊!我們人壽命的遷變又倍快于那導日月神。所以,衆比丘啊!你們應當運用方法精勤努力,觀察壽命如此無常迅速。」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一○○一經注釋:
1、虛空神天:欲界六天中夜摩天以上之四天,以其離須彌山在虛空中,故稱之。
2、四王天子:即護世四天王,所居雲四王天,是六欲天之第一,天處之最初者。
3、日月天子:即日天子、月天子。
4、命行:即壽命。
一○○二、本經敘說比丘應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崇習佛法,才能得出離饒益。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波羅 國仙人住處的鹿野苑中。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在過去世時,有一個人,名叫陀舍羅诃,那位陀舍羅诃有一個鼓,叫做阿能诃,這鼓聲又好又美,且傳得深遠,達四十裏之處。那個鼓經久之後,處處都裂壞了。當時,鼓士就裁割牛皮,把鼓四周纏繞修繕;雖然又修繕過了,但是這個鼓卻不再發出高美深遠的聲音來了。到了後來,便又朽壞,鼓皮大片地剝落,只剩聚木的骨架了。
就像這樣,如有比丘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因爲他能修身、修戒、修心、修慧的緣故,對于如來所說的修多羅(經),那甚深明照,難見難覺,不可思量,極爲微密,是明智所知的真理,他就能立即受持,完全地受持。聽聞如來的說法,歡喜尊崇而修習,得到出離的利益。將來如有比丘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那麼聽聞如來所說的修多羅,對那甚深明照,與空相應隨順緣起之法,他就不會立即受持,不會接納受持。聽聞到那些法的話,也不會歡喜尊崇修習。然而他對于世間各種雜異的言論、文辭的藻飾、世俗的雜句,卻專心頂受。聽到那些法的話,就會歡喜尊崇修習,但並不能得到出離的利益。那如來所說,甚深明照,隨順緣起與空相應之法,于是就息滅了;就像那個鼓,因爲朽壞,所以就破裂,只剩下聚木的骨架。所以,衆比丘啊!你們應當精勤努力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對于如來所說,甚深明照,隨順緣起與空相應之法,要立即受持,完全地受持。聽聞到那些法的話,也應歡喜尊崇修習,而得到出離的利益。」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一○○叁、本經以熱鐵丸盛于綿中必速燃爲喻,比丘若不善護身、守護根,必不能得到利益。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譬如把鐵丸子投置于火中,等它燒炙得與火同色時,再把它裝置于劫貝綿中,怎樣呢?比丘啊!是否就會快速地起火燃燒呢?」
比丘答佛陀說:「是的,世尊!」
佛陀告訴比丘說:「愚癡的人依于聚落而住,晨朝時穿著法衣,手拿著缽盂,進入村中乞食,不善于防護自身,不能守住六根的門戶,心不能系住意念,如果看見年少的女人,就引起不正的思惟,執取色相,生起貪欲之心;欲火燒著他的心,欲火燒著他的身;身心受燃之後,便舍去戒法,退減了道心。像這樣的愚癡人將不能得到利益。所以,比丘啊!你們應該這樣修習:善于防護自身,守護六根門戶,系住心念,而入于村中乞食,應當如此修習!」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一○○四、本經以貓狸取鼠而悶死爲喻,勸比丘亦應善護其身,守護其根。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在過去世時,有一只貓狸,饑渴瘦弱,就到洞穴處去捕捉小老鼠。如有小老鼠出來,就立即捕取吃食。當時,有一只小老鼠走出洞穴來遊戲。這時,那只貓狸就快速地將它捕取並吞食下肚。這老鼠身子小,被活吞入貓肚中;進入肚子中後,它就咬食著貓的內髒,當咬食內髒時,這貓狸痛苦迷悶,東西狂走,空宅、冢間到處跑,痛苦得不知止于何處,最後終于死去。
就像這樣,比丘啊!有愚癡人依聚落而住,晨朝時穿著法衣,拿著缽盂,進入村中乞食,不善于防護自身,不能守住六根的門戶,心不能系住意念,看見了女人,就引起不正的思惟,而執取色相,生起貪欲之心;貪欲生起後,欲火熾盛,燃燒著他的身心;燃燒他的身心後,就會使他恣意放縱,不樂精舍,不樂空閑,不樂樹下,被邪惡不善之心侵害佛法,于是舍棄戒法而退減道心,如此愚癡人會長夜常得不利益的痛苦。所以,比丘啊!你們應當這樣修習:善于防護自身,守住六根門戶,系心正念,而入村乞食,應當如此修習!」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一○○四經注釋:
1、內法:此指佛法而言。
一○○五、本經敘說若善閉根門,飲食知量,勤修善法,則善根功德能日夜增長。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譬如木杵,常用不止的話,就會日夜逐漸磨損消減。同樣地,比丘啊!如果沙門、婆羅門從初始以來,就不能閉住六根的門戶,飲食不知量,在初夜與後夜,不勤于覺悟修習善法,應知這些人也是終日在磨損消減,不增善法,就像那根木杵的情形一樣。
衆比丘啊!譬如優缽羅(青蓮花)、缽昙摩(紅蓮花)、拘牟頭(黃蓮花)、分陀利(白蓮花)生于水中,長于水中,隨著水而增長一樣。同樣地,如果沙門、婆羅門能善于閉住六根門戶,飲食知量,初夜、後夜時,精勤覺悟;應知這種人的善根功德就會日夜增長,終究不再退減。所以你們應當這樣修習:善于閉住六根門戶,飲食知量,初夜、後夜精勤覺悟,使功德善法日夜增長。應當如此修習!」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一○○六、本經敘說應斷諸有,莫增諸有。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那時,世尊在後夜之時聽到了野狐的鳴叫聲。
當時,夜過天明,世尊在大衆前鋪座而坐,問衆比丘說:「你們在後夜時有否聽到野狐的鳴叫呢?」
衆比丘答佛陀說:「有的,世尊!」
佛陀告訴衆比丘說:「有一個愚癡人他這樣想著:願能使我得到如此形類的身軀,也能叫出這樣的聲音。這個愚癡人想要求得像如此形類之處受生,如何會不能達成呢?所以,比丘啊!你們只應運用方法精勤努力,求能斷除一切叁界的果報,不要方便造作,增長叁界的果報。應當如此修習!」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一○○七、本經敘說有就是苦,故應斷諸有,莫增長有。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我不贊歎受少有之身,更何況是多受呢?爲什麼呢?因爲受有之身就是苦。譬如糞屎,就是一點也是臭穢難聞,何況是很多?就像這樣,對于一切的有,少也不予贊歎,乃至只是剎那之間,也不予贊歎,更何況是很多的呢?爲什麼呢?因爲有就是苦之故。所以,比丘啊!你們應當這樣修習:斷除一切的有,不要增長有。應當如此修習!」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一○○七經注釋:
1、有:苦果的別名,依因而有果,故果名爲有,如稱叁界爲叁有、九有等是,是有生死煩惱的意思。
一○○八、本經以野狐作譬,說明比丘當知恩報恩。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那時,世尊于後夜時分聽到了野狐的鳴叫。
夜晚過後,世尊于大衆前鋪座而坐,告訴衆比丘說:「你們昨晚後夜時分有否聽到野狐的嚎叫呢?」
比丘答佛陀說:「有的,世尊!」
佛陀告訴比丘說:「那只野狐就是被疥瘡所苦,所以才嚎叫。如果有人能爲那只野狐治療疥瘡的話,那只野狐一定會知恩報恩。然而現在卻有一位愚癡人,不知道知恩報恩。所以,衆比丘啊!你們應當這樣修習:要知恩報恩。如有小恩尚應報答,始終不敢忘記,何況是大恩呢?」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一○○九、本經敘說跋迦梨尊者于病床上聞佛說法而得解脫,其後執刀自殺,佛並爲彼說第一記。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那時,有位跋迦梨尊者,住在王舍城的金師精舍,他病得嚴重而困苦。富鄰尼尊者照顧供養他。
當時跋迦梨告訴富鄰尼說:「你可去到世尊處,爲我頂禮世尊,問訊世尊是否少病少惱、起居輕利、安樂而住呢?並爲我傳話:『跋迦梨住在金師精舍,病重困苦,臥病床褥,願見世尊,但因病重困苦,氣力微弱,無法前來觐見。希望世尊能莅臨金師精舍,也是因哀憫他的緣故!』」
這時,富鄰尼聽受跋迦梨的話後,就去到世尊處,頂禮世尊,退坐一邊,禀告世尊說:「世尊啊!那跋迦梨尊者頂禮世尊您,問訊世尊您是否少病少惱、起居輕利、安樂而住呢?」
世尊答說:「當使他也能得安樂。」
富鄰尼告訴佛陀說:…
《雜阿含經卷第叁十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