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陀告诉比丘说:「这位接箭的人虽然很快捷,但有地神天子速度更倍快于他,而虚空神天又倍快于地神,四王天子来去又倍快于虚空神天,日月天子又倍快于四王天,导日月神又倍快于日月天子,众比丘啊!我们人寿命的迁变又倍快于那导日月神。所以,众比丘啊!你们应当运用方法精勤努力,观察寿命如此无常迅速。」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一○○一经注释:
1、虚空神天:欲界六天中夜摩天以上之四天,以其离须弥山在虚空中,故称之。
2、四王天子:即护世四天王,所居云四王天,是六欲天之第一,天处之最初者。
3、日月天子:即日天子、月天子。
4、命行:即寿命。
一○○二、本经叙说比丘应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崇习佛法,才能得出离饶益。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波罗 国仙人住处的鹿野苑中。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在过去世时,有一个人,名叫陀舍罗诃,那位陀舍罗诃有一个鼓,叫做阿能诃,这鼓声又好又美,且传得深远,达四十里之处。那个鼓经久之后,处处都裂坏了。当时,鼓士就裁割牛皮,把鼓四周缠绕修缮;虽然又修缮过了,但是这个鼓却不再发出高美深远的声音来了。到了后来,便又朽坏,鼓皮大片地剥落,只剩聚木的骨架了。
就像这样,如有比丘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因为他能修身、修戒、修心、修慧的缘故,对于如来所说的修多罗(经),那甚深明照,难见难觉,不可思量,极为微密,是明智所知的真理,他就能立即受持,完全地受持。听闻如来的说法,欢喜尊崇而修习,得到出离的利益。将来如有比丘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那么听闻如来所说的修多罗,对那甚深明照,与空相应随顺缘起之法,他就不会立即受持,不会接纳受持。听闻到那些法的话,也不会欢喜尊崇修习。然而他对于世间各种杂异的言论、文辞的藻饰、世俗的杂句,却专心顶受。听到那些法的话,就会欢喜尊崇修习,但并不能得到出离的利益。那如来所说,甚深明照,随顺缘起与空相应之法,于是就息灭了;就像那个鼓,因为朽坏,所以就破裂,只剩下聚木的骨架。所以,众比丘啊!你们应当精勤努力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对于如来所说,甚深明照,随顺缘起与空相应之法,要立即受持,完全地受持。听闻到那些法的话,也应欢喜尊崇修习,而得到出离的利益。」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一○○三、本经以热铁丸盛于绵中必速燃为喻,比丘若不善护身、守护根,必不能得到利益。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譬如把铁丸子投置于火中,等它烧炙得与火同色时,再把它装置于劫贝绵中,怎样呢?比丘啊!是否就会快速地起火燃烧呢?」
比丘答佛陀说:「是的,世尊!」
佛陀告诉比丘说:「愚痴的人依于聚落而住,晨朝时穿著法衣,手拿着钵盂,进入村中乞食,不善于防护自身,不能守住六根的门户,心不能系住意念,如果看见年少的女人,就引起不正的思惟,执取色相,生起贪欲之心;欲火烧着他的心,欲火烧着他的身;身心受燃之后,便舍去戒法,退减了道心。像这样的愚痴人将不能得到利益。所以,比丘啊!你们应该这样修习:善于防护自身,守护六根门户,系住心念,而入于村中乞食,应当如此修习!」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一○○四、本经以猫狸取鼠而闷死为喻,劝比丘亦应善护其身,守护其根。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在过去世时,有一只猫狸,饥渴瘦弱,就到洞穴处去捕捉小老鼠。如有小老鼠出来,就立即捕取吃食。当时,有一只小老鼠走出洞穴来游戏。这时,那只猫狸就快速地将它捕取并吞食下肚。这老鼠身子小,被活吞入猫肚中;进入肚子中后,它就咬食着猫的内脏,当咬食内脏时,这猫狸痛苦迷闷,东西狂走,空宅、冢间到处跑,痛苦得不知止于何处,最后终于死去。
就像这样,比丘啊!有愚痴人依聚落而住,晨朝时穿著法衣,拿着钵盂,进入村中乞食,不善于防护自身,不能守住六根的门户,心不能系住意念,看见了女人,就引起不正的思惟,而执取色相,生起贪欲之心;贪欲生起后,欲火炽盛,燃烧着他的身心;燃烧他的身心后,就会使他恣意放纵,不乐精舍,不乐空闲,不乐树下,被邪恶不善之心侵害佛法,于是舍弃戒法而退减道心,如此愚痴人会长夜常得不利益的痛苦。所以,比丘啊!你们应当这样修习:善于防护自身,守住六根门户,系心正念,而入村乞食,应当如此修习!」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一○○四经注释:
1、内法:此指佛法而言。
一○○五、本经叙说若善闭根门,饮食知量,勤修善法,则善根功德能日夜增长。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譬如木杵,常用不止的话,就会日夜逐渐磨损消减。同样地,比丘啊!如果沙门、婆罗门从初始以来,就不能闭住六根的门户,饮食不知量,在初夜与后夜,不勤于觉悟修习善法,应知这些人也是终日在磨损消减,不增善法,就像那根木杵的情形一样。
众比丘啊!譬如优钵罗(青莲花)、钵昙摩(红莲花)、拘牟头(黄莲花)、分陀利(白莲花)生于水中,长于水中,随着水而增长一样。同样地,如果沙门、婆罗门能善于闭住六根门户,饮食知量,初夜、后夜时,精勤觉悟;应知这种人的善根功德就会日夜增长,终究不再退减。所以你们应当这样修习:善于闭住六根门户,饮食知量,初夜、后夜精勤觉悟,使功德善法日夜增长。应当如此修习!」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一○○六、本经叙说应断诸有,莫增诸有。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那时,世尊在后夜之时听到了野狐的鸣叫声。
当时,夜过天明,世尊在大众前铺座而坐,问众比丘说:「你们在后夜时有否听到野狐的鸣叫呢?」
众比丘答佛陀说:「有的,世尊!」
佛陀告诉众比丘说:「有一个愚痴人他这样想着:愿能使我得到如此形类的身躯,也能叫出这样的声音。这个愚痴人想要求得像如此形类之处受生,如何会不能达成呢?所以,比丘啊!你们只应运用方法精勤努力,求能断除一切三界的果报,不要方便造作,增长三界的果报。应当如此修习!」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一○○七、本经叙说有就是苦,故应断诸有,莫增长有。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我不赞叹受少有之身,更何况是多受呢?为什么呢?因为受有之身就是苦。譬如粪屎,就是一点也是臭秽难闻,何况是很多?就像这样,对于一切的有,少也不予赞叹,乃至只是剎那之间,也不予赞叹,更何况是很多的呢?为什么呢?因为有就是苦之故。所以,比丘啊!你们应当这样修习:断除一切的有,不要增长有。应当如此修习!」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一○○七经注释:
1、有:苦果的别名,依因而有果,故果名为有,如称三界为三有、九有等是,是有生死烦恼的意思。
一○○八、本经以野狐作譬,说明比丘当知恩报恩。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那时,世尊于后夜时分听到了野狐的鸣叫。
夜晚过后,世尊于大众前铺座而坐,告诉众比丘说:「你们昨晚后夜时分有否听到野狐的嚎叫呢?」
比丘答佛陀说:「有的,世尊!」
佛陀告诉比丘说:「那只野狐就是被疥疮所苦,所以才嚎叫。如果有人能为那只野狐治疗疥疮的话,那只野狐一定会知恩报恩。然而现在却有一位愚痴人,不知道知恩报恩。所以,众比丘啊!你们应当这样修习:要知恩报恩。如有小恩尚应报答,始终不敢忘记,何况是大恩呢?」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一○○九、本经叙说跋迦梨尊者于病床上闻佛说法而得解脱,其后执刀自杀,佛并为彼说第一记。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那时,有位跋迦梨尊者,住在王舍城的金师精舍,他病得严重而困苦。富邻尼尊者照顾供养他。
当时跋迦梨告诉富邻尼说:「你可去到世尊处,为我顶礼世尊,问讯世尊是否少病少恼、起居轻利、安乐而住呢?并为我传话:『跋迦梨住在金师精舍,病重困苦,卧病床褥,愿见世尊,但因病重困苦,气力微弱,无法前来觐见。希望世尊能莅临金师精舍,也是因哀悯他的缘故!』」
这时,富邻尼听受跋迦梨的话后,就去到世尊处,顶礼世尊,退坐一边,禀告世尊说:「世尊啊!那跋迦梨尊者顶礼世尊您,问讯世尊您是否少病少恼、起居轻利、安乐而住呢?」
世尊答说:「当使他也能得安乐。」
富邻尼告诉佛陀说:…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