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行圆满的话,就能善于摄持戒律,具足威仪及行处,看见细微之罪,也能生起怖畏。如此比丘戒行圆满,善于摄持戒律,具足威仪及行处,看见细微之罪,也能生起怖畏,平等地受持学戒,就会使三学修习满足。是那三学呢?就是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
怎样叫增上戒学呢?就是比丘戒行圆满,虽然少定、少慧,然而对于每一分细微的戒律,……乃至受持学戒。他如是知、如是见,而断除了三结,就是身见、戒取、疑三种结惑。断除这三种结惑,就能得到须陀洹果(初果),不再堕于恶道中,决定会正趋于正觉之境,至多只在天上、人间往返受生七次,就能彻底地脱离生死的苦海了。
怎样叫增上意学呢?就是比丘禅定满足,三昧满足,虽缺少智慧,然而对于每一分细微的戒律,一有触犯就能随时悔过,……乃至受持学戒。他如是知、如是见,而断除了五下分结,就是所谓的身见、戒取、疑、贪欲、瞋恚等欲界五种结惑。断除这欲界五种结惑,就能得到生般涅槃阿那含果,不再生此人世间,这样就叫做增上意学。
怎样叫增上慧学呢?就是比丘修学戒行圆满、禅定圆满、智慧圆满。他如是知、如是见,而得欲界有漏心的解脱、色界与无色界有漏心的解脱、三界无明有漏心的解脱,解脱知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这样就叫做增上慧学。」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八三五、本经经文内容大都同于第八三三经,请参阅。白话译文略。
八三六、本经叙说三学││上戒学、上威仪学、上波罗提木叉学。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三学。是那三学呢?就是增上戒学、增上威仪学、增上婆罗提木叉学。」
当时,世尊就又唱诵诗偈说:
「修学的人学习戒律时,要随顺直道而行,
专心省察,运用方法勤勉努力,善于摄护自身。
首先获得灭尽烦恼的智慧,其次能彻底地灭除无知;
获得灭除无知的解脱,所有的知见(智慧)都已得度,
成就不退动于烦恼的解脱,灭尽所有的结使烦恼。
这位修行人的六根已修习圆满,六根寂静而得到真正的快乐,
持此最后一次的身体,摧伏一切的魔怨。」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八三六经注释:
1、有三学:原作「有二学」,今依「杂阿含经论会编」改正。
2、上戒学:原本缺,今依「杂阿含经论会编」改正。
3、漏尽智:断尽一切烦恼之阿罗汉智。
4、不动解脱:六种阿罗汉中不动阿罗汉之称。不退动于烦恼,解脱烦恼之系缚,故名。
八三七、本经叙说比丘学戒,有多福利,能令三学满足。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学习戒律有很多的福利,能使人得到最上的智慧,有坚固的解脱,有最上的四念处观。如果比丘学习戒律,得到了福利,有最上的智慧,有坚固的解脱,有最上的四念处观后,就能使三学得到满足。是那三学呢?就是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
当时,世尊就唱诵诗偈说:
「学习戒律能随得很多福利,专心思惟于三昧禅定里,
证得最上的智慧,现生是最后的生身,
我就是持此最后的生身,降伏魔怨而度达涅槃彼岸。」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八三七经注释:
1、「学戒多福利,……念为增上」:比对南传小部经第四如是语经第二集第二品之第九学处经,此处作「汝等当于学处,有大胜利(戒学、定学、慧学增上),有最上慧,有坚固解脱,有最大智(四念处观)」。(见黄谨良译,大林静舍八十二年印小部经)本经白话译文依此。
八三八、本经叙说学戒之种种福利,为前经之详说。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的话,就如前经所说的一样,差别的是:「众比丘啊!什么是修学戒法随得的福利呢?就是大师为众声闻弟子制定戒律,是为了所谓摄持僧团,极力摄持僧团,使不信的的人生起正信;有正信的人,能够增长他的信心,调伏恶人,使惭愧的人得住于安乐,于现世之中防护一切有漏法,对于未来的有漏烦恼也能得到正确的对治,使能长久保持梵行。就如大师已为声闻弟子所制定的戒律,所谓摄持僧团,……乃至能长久保持梵行。就像这样,学戒的人能坚固遵行戒律、恒守戒律、常行戒律、受持学戒,这就是比丘学戒的福利。
怎样叫最上智慧呢?就是大师为众声闻弟子说法,是因发大慈悲哀悯众弟子,而以真义利益他们,或使他们得到安慰、或使他们得到安乐、或既使他们得到安慰又得到安乐。就像这样,大师为众声闻弟子说法,是因发大慈悲哀悯众弟子,而以真义利益他们,使他们得到安慰与安乐;如此这般,对于每一法、每一处,都能以智慧去做观察,这样就叫做比丘最上的的智慧。
怎样叫坚固的解脱呢?就是大师为众声闻弟子说法,是因发大慈悲哀悯众弟子,而以真义利益他们,使他们得到安慰与安乐。如此这般的,讲说各种法;同样地,在每一处也都得到了解脱的安乐,这样就叫做比丘坚固的解脱。
怎样叫比丘最上的四念处观呢?就是戒身还未圆满的话,能专心系念而安住;还未观察的话,对于每一处,能以智慧系念而安住;已做观察的话,对于每一处,仍能再系念而安住;还未接触法的话,即能于每一处,安住解脱之念;已经接触法的话,也能于每一处,安住解脱之念,这样就叫做比丘最上的四念处观。」
当时,世尊就唱诵诗偈说:
「学习戒律能随得很多福利,专心思惟于三昧禅定里,
证得最上的智慧,现生是最后的生身,
我就是持此最后的生身,降伏魔怨而度达涅槃彼岸。」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有「尸婆迦经」,在后面(指第九六八经),佛陀将会讲说。
同样地,阿难陀比丘及异比丘所问、佛问诸比丘等三经,也都跟前面的内容相同。
第八三八经注释:
1、「谓大师为诸声闻制戒,……令梵行久住」:此处指释尊制戒的十种因缘。摩诃僧祇律卷一所列十种因缘如下:「摄僧,极摄僧,令僧安乐,折伏无羞人,有惭愧者得安稳住持,不信者能信,正信者得增益,于现法中得漏尽,未生诸漏令不生,正法久住。」
八三九、本经以农夫作田,随时善作,不急于收获,及母鸡孵卵,随时消息冷暖爱护为例,言修习三学随彼时节,自得不起诸漏,心善解脱。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譬如农夫要有三种作田的方法,适时善于耕作田地。是那三种呢?就是那农夫要适时耕田磨平土地,适时引水灌溉,适时播种。那农夫适时耕田磨平土地,适时引水灌溉,适时播种后,他不作如此的想法:我要使作物今日就长大,今日结果实,今日就成熟;或者是明天,或者是后天能如此。众比丘啊!虽然那位长者(指农夫)耕田、灌溉、播种后,不作如此想法:我要使作物在今日就长大、结果、成熟;或者是明天,或者是后天能如此。然而作物的种子已经播入地中,它自己就会随时而生长,终至果实成熟。同样地,比丘对这三种学处也要随时善于修学,在善于修习戒学、善于修习意学、善于修习慧学后,不做这样的想法:要使我今天不会生起一切烦恼,心灵得到完善的解脱,或者是在明天,或者是在后天,就能如此。他虽不作这样想法,但自然会有神力,能使他在今天,或者是明天,或者是在后天,就能不生起一切的烦恼,心灵得到完善的解脱。他已随时修习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后,随顺那时节的流转,自然能不生起一切的烦恼,心灵得到完善的解脱。
比丘啊!又譬如母鸡生卵,或者十颗,乃至十二颗,母鸡随时爱护,调节适当的温度。但这母鸡并不做如此想法:我今天,或者明天,或者是后天,将用喙啄,或用爪刮破卵壳,使小鸡能安稳孵出。然而这母鸡善于孵卵,随时爱护,小鸡自然就会安稳地孵出来。同样地,比丘若善于修学这三种学处,随着时节的流转,自然能不生起一切烦恼,心灵得到完善的解脱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八四○、本经以驴子追随牛群,却自以为牛为例,言违律又不修三学愚痴男子虽逐于大众之后,其实去比丘大远。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譬如驴子随着牛群而走时,它这样的想着:我且作出牛的吼声。然而它的形体不像牛,颜色也不像牛,叫出的声音都不像,它随在一大群牛之后,就自认为自己就是牛而要发出牛吼叫的声音,然而它与牛其实相差很远。同样地,有一位愚痴男子他违犯了戒律,追随于大众之后,自说:『我是比丘,我是比丘。』然而他却不学习克除贪欲的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只是追随于大众之后,自己称说:『我是比丘,我是比丘。』其实他与比丘相差是很远的。」
当时,世尊就唱诵诗偈说:
「同样有脚蹄却无角的兽类,具有四脚和会发声的口,
它追随于一大群牛后,常以为自己就是牛了,
可是它的形体不像牛,也不能发出牛的叫声。
同样也有愚痴的人,不能随时系住心念,
对于佛陀的教诫,欠缺运用方法勤精进的欲愿,
内心懈怠轻慢,无法获得无上的正道。
就如驴子在牛群里,自与牛相差恒是很远,
那愚痴人虽追随于大众之后,但自己的行为却常自乖违。」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八四一、本经叙说若随时修习三学,不久当得尽诸漏,获得解脱。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跋耆聚落里,跋耆子尊者就侍奉于佛陀左右。
那时,跋耆子尊者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您说受持二百五十余戒,使善男子随次半月来诵说戒经,要使众善男子能随欲去学习。然而现在,世尊啊!我实在不能随顺应学的戒法而去学习。」
佛陀问跋耆子说:「你是否能随时修习三学呢?」
跋耆子答佛陀说:「我能,世尊!」
佛陀告诉跋耆子说:「如此你就应当随时修习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当你随时精勤修习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后,不久,将能尽除一切烦恼,得到无烦恼的清净心解脱及智慧解脱,于此现世中自己知道作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当时,跋耆子尊者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不已,向佛陀行礼后便离去。
这时,跋耆子尊者接受佛陀的教诫、教授后,独自在一僻静之处,专心思惟,就如前面经文所说的内容,……乃至他的心灵得到完善的解脱,证得阿罗汉果。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九终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九》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