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正行││指身、口、意的净行。
八二九、本经详说三学之内容意义。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又有三种增上学。是那三种呢?就是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怎样叫增上戒学呢?就是比丘能守住戒法,行依波罗提木叉(戒律)的律仪,威仪、行处(行作)具足,看见微细的罪过,就会生起怖畏,受持戒学。怎样叫增上意学呢?就是比丘远离五欲及邪恶不善法(五盖),……乃至圆满住于第四禅。什么是增上慧学呢?就是比丘能如实知道苦圣谛,也能如实知道集圣谛、灭圣谛及道圣谛,这样就叫做增上慧学。」
这时,世尊即唱诵如前经一样的诗偈。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八三○、本经叙说若成就增上慧学,则增上戒学与增上意学自会满足。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比丘具增上戒学,但不具增上意、增上慧学;有比丘具增上戒与增上意学,但不具增上慧学。如果圣弟子能运用方法随顺成就增上慧学的话,那么增上戒学与增上意学就会修习满足。像这样的圣弟子能运用方法随顺成就增上慧学的话,就能得到无上的慧寿而活。」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八三一、本经叙说戒、意、慧三学能摄诸戒。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对这所受持的二百五十余戒,要随次每半月来诵说戒法,使那些自求学习的人能依此而修学。然有所谓的三学,就能摄取一切的戒法了。是那三种呢?就是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八三一经注释:
1、「过二百五十戒,……能摄诸戒」:「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诸比丘!此百五十余之学处于每半月诵,欲得利益之善男子应学此。诸比丘!此等三学,此(百五十余之学处之)一切即彼摄于其中。」
八三二、本经详说三学之意义,及修习之福利。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的话,就如前经一样,差别的是:「怎样叫增上戒学呢?就是比丘注重戒行,于戒行能向上增进;虽然不注重禅定,于禅定不能向上增进;也不能注重智慧,于智慧不能向上增进。然而他对于每一分细微的戒律,有犯错却能随时悔过。为何我不说他不能如此呢?因为他如果能持戒而随顺修习梵行、饶益梵行、久住梵行的话,那么这位比丘就能持戒坚固,与戒师常住,常随顺生起戒行,受持而修学。他如是知、如是见而断除了三结,就是所谓的身见、戒取、疑三种结惑。断除这三种结惑,就能得到须陀洹果(初果),不再堕于恶道中,决定会正趋于正觉之境,至多只在天上、人间受生七次,就能彻底地脱离生死的苦海,这样就叫做增上戒学。
怎样叫增上意学呢?就是比丘能注重戒行,于戒行能向上增进;也能注重禅定,于禅定能向上增进;虽不注重智慧,于智慧不能向上增进,然而他对于每一分细微的戒律,……乃至能受持修学戒法。他如是知、如是见,而断除了五下分结,就是所谓的身见、戒取、疑、贪欲、瞋恚等欲界五种结惑。断除这欲界五种结惑,就能得到生般涅槃,获阿那含果,不再生此人世间,这样就叫做增上意学。
怎样叫做增上慧学呢?就是比丘能注重戒行,于戒行能向上增进;能注重禅定,于禅定能向上增进;能注重智慧,于智慧能向上增进。他如是知、如是见,而得欲界有漏心的解脱、色界或无色界有漏心的解脱、三界无明有漏心的解脱,解脱知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这样就叫做增上慧学。」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八三二经注释:
1、「于彼分细微戒,犯则随悔。……受持而学」:南传英译本相对经文此处作 Whatever minor , trifling observances he may transgress , he is cleared of them . Why so
I do not declare him to be rendered unfit because of them , for he strictly observes the rudiments of the holy life , the constituents of the holy life : he is stablished in morality , he trains himself in the rules of training by undertaking them . (大意是:不管他违犯什么微细之戒,他于此仍是清白的。为何如此呢?我不因此而说他是不能的,因为他固持根本的净行及制定的净行。他的戒行坚固,他受学于戒,坚住于戒。)
2、学增上戒:参考本经前后文,疑应作「增上戒学」。
3、生般涅槃:见第八二七经注释。
八三三、本经内容与前经一样,唯叙述文句稍有差异。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对这所受持的二百五十余戒,要随次每半月来诵说戒法。如果那善男子自己随意所要而修学的话,我就会向他讲说这三学。如果修习这三学的话,那么就可摄受一切的学戒了。是那三学呢?就是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
怎样叫增上戒学呢?就是比丘注重戒行,于戒行能向上增进;虽不注重禅定,于禅定不能向上增进;也不注重智慧,于智慧不能向上增进。然而他对每一分细微的戒律,……乃至受持学戒。他如是知、如是见,而断除了三结,就是所谓的身见、戒取、疑三种结惑,他的贪、瞋、痴也变得薄弱了,成就一种子之道。如果在该境地还未能成等正觉的话,就名为斯陀含的圣者(一来、二果);如果在斯陀含境地而还未能成等正觉的话,就名为家家的圣者;如果在家家的境地而还未能成等正觉的话,就名为七有的圣者;如果在七有的境地还未能成等正觉的话,就名为随法行的圣者;如果在随法行境地还未能成等正觉话,就名为随信行的圣者,这样就叫做增上戒学。
怎样叫增上意学呢?就是比丘能注重戒行,于戒行能向上增进;也能注重禅定,于禅定能向上增进;虽不注重智慧,于智慧不能向上增进,然而他对于每一分细微的戒律,……乃至受持学戒。他如是知、如是见,而断除了五下分结,就是所谓的身见、戒取、疑、贪欲、瞋恚等欲界五种结惑。断除这欲界五种结惑,就能得到中般涅槃。如果在中盘涅槃境地还未能成等正觉的话,也能得到生般涅槃;如果在生般涅槃境地还未能成等正觉的话,也能得到无行般涅槃;如果在无行般涅槃境地还未能成等正觉的话,也能得到有行般涅槃;如果在有行般涅槃境地还未能成等正觉的话,也能得到上流般涅槃,这漾就叫做增上意学。
怎样叫增上慧学呢?就是比丘能注重戒行,于戒行能向上增进;能注重禅定,于禅定能向上增进;能注重智慧,于智慧能向上增进。他如是知、如是见,而得欲界有漏心的解脱、色界或无色界有漏心的解脱、三界无明有漏心的解脱,解脱知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这样就叫做增上慧学。」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八三三经注释:
1、一种子道:不还向之中,若断除欲界九品修惑中之七品或八品,尚余一品或二品者,须于欲界之天界中受生一次,称为一种,又称一间。
2、斯陀含:华译一来,即二果。谓其当于欲界的天上人间,各来受生一次,此位断尽三界见惑外,须更断欲界修惑前六品,方能证得。
3、家家:断除欲界九品修惑之前三品或前四品之圣者;以其出一家而至另一家,从人间生于天界,又从天界生于人间,故称家家。
4、七有:即初果。指于人界与天界最多往返七次,即于十四生间必证得阿罗汉果的圣者。
5、随法行:指声闻乘见道之利根圣者,于法能自作思惟,如理修行。
6、随信行:即从他人处听佛说之教法而生信仰,随此法修行者。
7、中般涅槃:五种不还之一。不还之圣者自欲界而生于色界之中有之身,即证得罗汉果而般涅槃。
8、生般涅槃:五种不还之一。不还之圣者从欲界命终,生于色界,即证得罗汉果而般涅槃。
9、无行般涅槃:五种不还之一。不还之圣者从欲界命终,生于色界,不加功用行,自然断除欲界烦恼余之修惑,证得罗汉果而般涅槃。
10、有行般涅槃:五种不还之一。不还之圣者从欲界命终,生于色界,更须加功用行,而断欲界修惑,才证得罗汉果而般涅槃。
11、上流般涅槃:五种不还之一。不还之圣者从欲界命终,生于色界,此人须次第上行色界诸天受生,而后断除欲界修惑,证得罗汉果入于般涅槃。
八三四、本经叙说若比丘具足戒住者,能令三学修习满足,并解说三学之内容。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如果比丘戒…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