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九▪P5

  ..續本文上一頁││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正行││指身、口、意的淨行。

  

  八二九、本經詳說叁學之內容意義。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又有叁種增上學。是那叁種呢?就是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學。怎樣叫增上戒學呢?就是比丘能守住戒法,行依波羅提木叉(戒律)的律儀,威儀、行處(行作)具足,看見微細的罪過,就會生起怖畏,受持戒學。怎樣叫增上意學呢?就是比丘遠離五欲及邪惡不善法(五蓋),……乃至圓滿住于第四禅。什麼是增上慧學呢?就是比丘能如實知道苦聖谛,也能如實知道集聖谛、滅聖谛及道聖谛,這樣就叫做增上慧學。」

  這時,世尊即唱誦如前經一樣的詩偈。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八叁○、本經敘說若成就增上慧學,則增上戒學與增上意學自會滿足。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有比丘具增上戒學,但不具增上意、增上慧學;有比丘具增上戒與增上意學,但不具增上慧學。如果聖弟子能運用方法隨順成就增上慧學的話,那麼增上戒學與增上意學就會修習滿足。像這樣的聖弟子能運用方法隨順成就增上慧學的話,就能得到無上的慧壽而活。」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八叁一、本經敘說戒、意、慧叁學能攝諸戒。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對這所受持的二百五十余戒,要隨次每半月來誦說戒法,使那些自求學習的人能依此而修學。然有所謂的叁學,就能攝取一切的戒法了。是那叁種呢?就是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學。」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八叁一經注釋:

  1、「過二百五十戒,……能攝諸戒」:「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諸比丘!此百五十余之學處于每半月誦,欲得利益之善男子應學此。諸比丘!此等叁學,此(百五十余之學處之)一切即彼攝于其中。」

  

  八叁二、本經詳說叁學之意義,及修習之福利。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的話,就如前經一樣,差別的是:「怎樣叫增上戒學呢?就是比丘注重戒行,于戒行能向上增進;雖然不注重禅定,于禅定不能向上增進;也不能注重智慧,于智慧不能向上增進。然而他對于每一分細微的戒律,有犯錯卻能隨時悔過。爲何我不說他不能如此呢?因爲他如果能持戒而隨順修習梵行、饒益梵行、久住梵行的話,那麼這位比丘就能持戒堅固,與戒師常住,常隨順生起戒行,受持而修學。他如是知、如是見而斷除了叁結,就是所謂的身見、戒取、疑叁種結惑。斷除這叁種結惑,就能得到須陀洹果(初果),不再墮于惡道中,決定會正趨于正覺之境,至多只在天上、人間受生七次,就能徹底地脫離生死的苦海,這樣就叫做增上戒學。

  怎樣叫增上意學呢?就是比丘能注重戒行,于戒行能向上增進;也能注重禅定,于禅定能向上增進;雖不注重智慧,于智慧不能向上增進,然而他對于每一分細微的戒律,……乃至能受持修學戒法。他如是知、如是見,而斷除了五下分結,就是所謂的身見、戒取、疑、貪欲、瞋恚等欲界五種結惑。斷除這欲界五種結惑,就能得到生般涅槃,獲阿那含果,不再生此人世間,這樣就叫做增上意學。

  怎樣叫做增上慧學呢?就是比丘能注重戒行,于戒行能向上增進;能注重禅定,于禅定能向上增進;能注重智慧,于智慧能向上增進。他如是知、如是見,而得欲界有漏心的解脫、色界或無色界有漏心的解脫、叁界無明有漏心的解脫,解脫知見:我再生的因素已滅盡,清淨的梵行已建立,所應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後身,不再流轉于生死輪回中了,這樣就叫做增上慧學。」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八叁二經注釋:

  1、「于彼分細微戒,犯則隨悔。……受持而學」:南傳英譯本相對經文此處作 Whatever minor , trifling observances he may transgress , he is cleared of them . Why so

   I do not declare him to be rendered unfit because of them , for he strictly observes the rudiments of the holy life , the constituents of the holy life : he is stablished in morality , he trains himself in the rules of training by undertaking them . (大意是:不管他違犯什麼微細之戒,他于此仍是清白的。爲何如此呢?我不因此而說他是不能的,因爲他固持根本的淨行及製定的淨行。他的戒行堅固,他受學于戒,堅住于戒。)

  2、學增上戒:參考本經前後文,疑應作「增上戒學」。

  3、生般涅槃:見第八二七經注釋。

  

  八叁叁、本經內容與前經一樣,唯敘述文句稍有差異。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對這所受持的二百五十余戒,要隨次每半月來誦說戒法。如果那善男子自己隨意所要而修學的話,我就會向他講說這叁學。如果修習這叁學的話,那麼就可攝受一切的學戒了。是那叁學呢?就是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學。

  怎樣叫增上戒學呢?就是比丘注重戒行,于戒行能向上增進;雖不注重禅定,于禅定不能向上增進;也不注重智慧,于智慧不能向上增進。然而他對每一分細微的戒律,……乃至受持學戒。他如是知、如是見,而斷除了叁結,就是所謂的身見、戒取、疑叁種結惑,他的貪、瞋、癡也變得薄弱了,成就一種子之道。如果在該境地還未能成等正覺的話,就名爲斯陀含的聖者(一來、二果);如果在斯陀含境地而還未能成等正覺的話,就名爲家家的聖者;如果在家家的境地而還未能成等正覺的話,就名爲七有的聖者;如果在七有的境地還未能成等正覺的話,就名爲隨法行的聖者;如果在隨法行境地還未能成等正覺話,就名爲隨信行的聖者,這樣就叫做增上戒學。

  怎樣叫增上意學呢?就是比丘能注重戒行,于戒行能向上增進;也能注重禅定,于禅定能向上增進;雖不注重智慧,于智慧不能向上增進,然而他對于每一分細微的戒律,……乃至受持學戒。他如是知、如是見,而斷除了五下分結,就是所謂的身見、戒取、疑、貪欲、瞋恚等欲界五種結惑。斷除這欲界五種結惑,就能得到中般涅槃。如果在中盤涅槃境地還未能成等正覺的話,也能得到生般涅槃;如果在生般涅槃境地還未能成等正覺的話,也能得到無行般涅槃;如果在無行般涅槃境地還未能成等正覺的話,也能得到有行般涅槃;如果在有行般涅槃境地還未能成等正覺的話,也能得到上流般涅槃,這漾就叫做增上意學。

  怎樣叫增上慧學呢?就是比丘能注重戒行,于戒行能向上增進;能注重禅定,于禅定能向上增進;能注重智慧,于智慧能向上增進。他如是知、如是見,而得欲界有漏心的解脫、色界或無色界有漏心的解脫、叁界無明有漏心的解脫,解脫知見:我再生的因素已滅盡,清淨的梵行已建立,所應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後身,不再流轉于生死輪回中了,這樣就叫做增上慧學。」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八叁叁經注釋:

  1、一種子道:不還向之中,若斷除欲界九品修惑中之七品或八品,尚余一品或二品者,須于欲界之天界中受生一次,稱爲一種,又稱一間。

  2、斯陀含:華譯一來,即二果。謂其當于欲界的天上人間,各來受生一次,此位斷盡叁界見惑外,須更斷欲界修惑前六品,方能證得。

  3、家家:斷除欲界九品修惑之前叁品或前四品之聖者;以其出一家而至另一家,從人間生于天界,又從天界生于人間,故稱家家。

  4、七有:即初果。指于人界與天界最多往返七次,即于十四生間必證得阿羅漢果的聖者。

  5、隨法行:指聲聞乘見道之利根聖者,于法能自作思惟,如理修行。

  6、隨信行:即從他人處聽佛說之教法而生信仰,隨此法修行者。

  7、中般涅槃:五種不還之一。不還之聖者自欲界而生于色界之中有之身,即證得羅漢果而般涅槃。

  8、生般涅槃:五種不還之一。不還之聖者從欲界命終,生于色界,即證得羅漢果而般涅槃。

  9、無行般涅槃:五種不還之一。不還之聖者從欲界命終,生于色界,不加功用行,自然斷除欲界煩惱余之修惑,證得羅漢果而般涅槃。

  10、有行般涅槃:五種不還之一。不還之聖者從欲界命終,生于色界,更須加功用行,而斷欲界修惑,才證得羅漢果而般涅槃。

  11、上流般涅槃:五種不還之一。不還之聖者從欲界命終,生于色界,此人須次第上行色界諸天受生,而後斷除欲界修惑,證得羅漢果入于般涅槃。

  

  八叁四、本經敘說若比丘具足戒住者,能令叁學修習滿足,並解說叁學之內容。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如果比丘戒…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