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阿难说:「譬如有人乘着车舆,从东方一路颠沛而来,当那个时候,是否会践踏过一切的土丘呢?」
阿难答佛陀说:「会的,世尊!」
佛陀告诉阿难说:「就像这样,当圣弟子观察入息时,也应如观察入息而修学,如此修学,乃至能善于内自思惟。如果这时圣弟子能以出、入息觉知喜,乃至觉知静止心理活动而修学,圣弟子此时就要观察受念处,圣弟子观察受念处后,如此便知善于内自思惟。譬如有人乘着车舆,从南方一路颠沛而来,你觉得怎样呢?阿难啊!他是否会践踏过土丘呢?」
阿难答佛陀说:「会的,世尊!」
佛陀告诉阿难说:「就像这样,圣弟子观察受念处,即知善于内自思惟。如果圣弟子能以出、入息觉知心,觉知欣悦心,觉知定心,乃至观察入息觉知解脱心时,能如观察入息觉知解脱心而修学;观察出息觉知解脱心时,能如观察出息觉知解脱心而修学。这时,圣弟子就要观察心念处,圣弟子如此地观察心念处后,即知善于内自思惟,譬如有人乘坐车舆从西方来,他是否会践踏过土丘呢?」
阿难答佛陀说:「会的,世尊!」
佛陀告诉阿难说:「就像这样,圣弟子应以观察出、入息觉知心,……乃至观察出息觉知心解脱时,能如观察出息觉知心解脱而修学。这样的圣弟子此时观察心念处,即知善于内自思惟。当善于观察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后,就能灭舍人世的贪忧,这时圣弟子就应观察法念处,圣弟子如此观察法念处后,即知善于内自思惟。阿难啊!譬如四条大路上都有土丘,有人乘着车舆从北方一路颠沛而来,他是否会践踏过土丘呢?」
阿难答佛陀说:「会的,世尊!」
佛陀告诉阿难说:「就像这样,圣弟子观察法念处,即知善于内自思惟。阿难啊!这样就叫做比丘能运用方法精勤修习四念处。」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阿难尊者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愿意遵奉修行。
第八二五经注释:
1、意行:即心行。
八二六、本经叙说修习安那般那念有大果大福利。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你们应当修习安那般那念(出、入息念)!修习安那般那念又重复多修习后,身能不疲倦,眼也不用担心乐境,随顺观于乐境,能够觉知而不贪着乐境。怎样叫修习安那般那念,身能不疲倦,眼也不用担心乐境,随顺观察乐境,能够觉知而不贪着乐境呢?就是比丘依止于聚落,……乃至观察出息觉知寂灭时,能如观察出息觉知寂灭而修学。这样就叫做修习安那般那念,身能不疲倦,眼也不用担心乐境,随顺观察乐境,能够觉知而不贪着乐境。如此修习安那般那念的话,就能得到大果报、大福利。如果这比丘想要求得离欲(指五欲)、恶不善法(指五盖),有觉、有观,远离欲界而生起喜乐,圆满地安住于初禅的话,那么这位比丘就应该修习安那般那念。如此地修习安那般那念,就能得到大果报、大福利。如果这比丘想要求得第二、第三、第四禅,具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或圆满地安住于空入处、识入处、无所有入处、非想非非想入处的话,那么灭尽三结(身见、戒取、疑)就能得到须陀洹果(初果);灭尽三结,而贪、瞋、痴微薄,就能得到斯陀果含果(二果);灭尽五下分结(贪、瞋、身见、戒取、疑结)就能得到阿那含果(三果);或者想得到无量种神通力││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尽智││的话,那么比丘就应该修习安那般那念。如此地修习安那般那念,就能得到大果报、大福利。」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八二七、本经叙说世尊于布萨时,称许诸上座比丘能行诸正事,摄受诸年少比丘及人间比丘,并言过去、未来诸佛所有比丘众,所行正事亦如此。末言修习安那般那念可息灭觉想。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结夏安居。那时,有众多的上座声闻比丘在世尊住处附近的树下或洞窟中安居。此时,有众多年少比丘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
佛陀就为众年少比丘讲说种种的佛法,给予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后,就静默地安住着。
众年少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就从座席起来,向佛陀行礼后离去。
众年少比丘又转往众上座比丘住处,向众上座比丘顶礼后,坐于一边。
当时,众上座比丘这样地想着:我们应当摄受这些年少比丘,或一人摄受一人,或一人摄受二、三、多人。思虑完后,便立即去摄受,或一人摄受一人,或摄受二、三、多人,或有上座乃至摄受了六十人。
那时,世尊在十五日举行布萨(说戒忏过的聚会)之时,在大众前铺好了座席坐下。
当时,世尊观察众比丘后,告诉比丘们说:「真好啊!真妙!我今天很欢喜众比丘能践行各种正事,所以,比丘们!你们应勤勉精进!」
在这舍卫国的满迦低月(印度夏季最后一月),于各处人间游行的比丘们都已闻知世尊在舍卫国结夏安居。到了满迦低月结束后,他们做好了衣服,拿着衣钵,就到舍卫国的人间游行。他们渐渐地走到了舍卫国,收好衣钵,洗完脚后,就去到世尊住处,向世尊顶礼后,退坐一边。
那时,世尊就为这些人间游行的比丘讲说种种的佛法,给予示教照喜后,就静默地安住着。
当时,这些在人间游行的比丘听闻了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就从座席起来,向佛陀行礼后离去,然后他们便转往众上座比丘的住处,向众上座比丘顶礼后,退坐一边。
这时,众上座比丘这样地想着:我们应该要摄受这些在人间游行的比丘,或一人摄受一人,或摄受二、三……乃至多人。于是便立即去摄受这些比丘,或一人摄受一人,或摄受二、三……乃至有摄受六十人的。那些上座比丘们摄受了这些在人间游行的比丘后,就以正法教诫、教授他们,都善知先后次第的教法。
那时,世尊在月十五日举行布萨之时,就在大众前铺好座席坐着,他观察过众比丘后,告诉大众比丘:「做得真好啊!做得真好!众比丘啊!你们所做的这些正事,我感到很欣慰;你们所做的这些正事,我也感到很快乐。众比丘啊!过去诸佛也有他的比丘众,他们所做的正事也是像你们现在所做的一样,未来诸佛所有的比丘众,他们所做的正事,也应当会如你们现在所做的一样。为什么呢?因为现在这些大众中的所有长老比丘,有的已经得到了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具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或圆满地安住于空入处、识入处、无所有入处、非想非非想入处了。有的比丘已灭尽三结(身见、戒取、疑),得到须陀洹果,不再堕于恶道之中,决定会正向于正觉,最多只要在天上、人间受生七次,就能彻底脱离生死轮回之苦了。有的比丘不但已灭尽三结,而且贪、瞋、痴也变得很微薄,得到了斯陀含果。有的比丘已灭尽了五下分结(贪、瞋、身见、戒取、疑结),得到阿那含果,往生色界再修习后,便能入于涅槃,不再还生此人世间了。有的比丘已得到了无量的神通境界││天耳智、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尽智。有的比丘已藉由修习不净观,而断除了贪欲;修习慈心,而断除了瞋恚;修习无常想,而断除了我慢;修习安那般那念(出、入息念),而断除了觉想。怎样叫比丘修习安那般那念而断除了觉想呢?就是比丘依止聚落,……乃至观察出息觉知寂灭时,能如观察出息觉知寂灭而修学。这样就叫做修习安那般那念而断除了觉想。」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八二七经注释:
1、摄受:为摄取容受之义。即以教法教导正善之众生,令得利益。
2、满迦低月:据佛光阿含藏注云:「月令名,为印度历第八个月,正当雨季的最后一个月,相当于我国阴历八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
3、生般涅槃:指于欲界死,生色界已,未久即能起圣道,断除上地之惑而入般涅槃者。
八二八、本经叙说戒、意、慧三学,并以诗偈赞此三学为觉迹,能生第一清凉,使心善解脱。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三种增上之学。是那三种呢?就是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
这时,世尊就唱诵诗偈说:
「所谓三学具足,就是比丘能正行增上的戒、心、慧,
对这三法勤勉精进修习。
它就如勇猛又坚固之城一样,恒常守护着六根,
不管白天或夜晚,夜晚也如白天一样地守护着;
不管前面或后面,后面也如前面一样地护守着;
不管上面或下面,下面也如上面一样地守护着。
能使一切无量的三昧(正定),映现于一切地方,
所以说这三法是使人觉证的途径,能生起第一清凉之境(涅槃),
舍离了无明的诤讼,他的心灵就能得到完善的解脱。
我已成为世间的觉者,三明与正行皆已具足,
能安住于正念而不忘失,心灵已经得到解脱,
身坏命终之后,就会像灯尽而火灭一样的不再生起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八二八经注释:
1、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增上,是有力的,能为他所因依的意思,因为三学有相依相因的关系,所谓因戒生定,依定发慧,所以名三增上学。一、增上戒学││戒即禁戒,律藏之所诠,能防止人们造作一切身口意业;二、增上意学││又作增上心学、增上定学。定即禅定,经藏之所诠,能使人们静虑澄心;三、增上慧学││慧即智慧,论藏之所诠,能使人们发现真理而断愚痴。修习此三学,最后能获得无漏道果,所以又名三无漏学。
2、明行悉具足:指三明与正行具足。三明…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