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卷第三十
八四二、本经叙说世尊为诸比丘说戒相应法,赞叹制戒法,迦叶比丘闻后,心不忍、不喜,及世尊离去,乃心生愧悔,于是诣佛悔过,佛陀乃授以律仪戒。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崩伽阇村的崩伽耆林中。
那时,世尊为众比丘讲说与戒相应之法,并赞叹制定戒法。
当时,迦叶氏尊者住在崩伽聚落里,他听到世尊在讲说与戒相应之法,并赞叹这戒法,内心很不能接受,也不欢喜,就说:「这沙门太过赞叹戒法,太过度制定这戒法了。」
那时,世尊在崩伽聚落随心所乐的安住一段时间后,就走向舍卫国,次第游行教化,到达了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迦叶氏尊者在世尊离去后不久,内心就生起悔意说:我今天失去了利益,而得到大不利,在世尊讲说与戒相应之法,并赞叹制定戒法时,我对于世尊的说法,内心不接受,也不欢喜,由于心不欢喜而这样说:「这沙门太过度制定戒法,太过度赞叹这戒法。」
当时,迦叶氏尊者在夜晚过后到了早晨,他穿著法衣,手拿钵盂,就进入崩伽聚落中乞食。乞食后,回到精舍,收拾好卧具,自己拿着衣钵,就向舍卫城次第游行而去。到了舍卫国,他收好衣钵,洗过脚,就去晋见世尊,向世尊顶礼后,禀告佛陀说:「我要悔过!世尊啊!我要悔过!善逝啊!我很愚笨,我很愚痴,没有善根,不能明辨是非。我听闻世尊您为众比丘讲说与戒相应之法,赞叹制定戒法时,竟然对世尊您的说法,不愿接受也不喜欢,由于心里不喜欢而这样说:『这沙门太过度制定戒法,也太过度赞叹戒法了。』」
佛陀问迦叶氏说:「你是在什么时候对于我的说法,心里不愿接受也不喜欢,由于心里不喜欢而这样说:『这沙门太过度制定戒法,太过度赞叹戒法。』呢?」
迦叶氏答佛陀说:「当时,世尊您住在崩伽阇聚落的崩伽耆林中,为众比丘讲说与戒相应之法,并赞叹这戒法。我就是在那时对于世尊的说法,内心不能接受,也不欢喜,由于内心不欢喜,所以才这样说:『这沙门太过度制定戒法,太过度赞叹戒法。』世尊啊!我今天自己已知罪而愿悔过,自己已见罪而愿悔过,希望世尊您能接受我的忏悔,也是哀悯我愚痴之故!」
佛陀告诉迦叶氏说:「你自己已经知道忏悔了。由于你的愚痴,没有善根,不能明辨是非,以致听闻我为众比丘讲说与戒相应之法,赞叹制定戒法时,对于我的说法,不能接受,也不喜欢,由于内心不喜欢而这样说:『这沙门太过度制定戒法,太过度赞叹戒法。』现在迦叶你已自知罪而悔过,自见罪而悔过,在未来世,你将会生起律仪戒,因为哀悯你的缘故,我现在就接受你的忏悔。迦叶氏啊!如此悔过的人,将会增长善法,始终不再退减了。为什么呢?因为有人如能自知罪、自见罪而悔过的话,在未来世,就会生起律仪戒,使善法增长,始终不再退减之故。
迦叶啊!即使是上座比丘,如果他不愿学戒、不注重戒律、不赞叹制戒,那么这样的比丘,我是不会赞叹他的。为什么呢?因为被大师所赞叹的人,其余的人听了便会去习近他,恭敬亲附尊崇他;如果余人去和他习近亲附尊崇他的话,就会认同他的见解,而与他的作法相同了;如果跟他的作法相同的话,那么长夜将会得到无利益的痛苦了。所以我对于那样的长老自初始便不赞叹他,因为他一开始就不乐于学戒的缘故。就如对于长老比丘的叙述,对于中年比丘、少年比丘,也是同样的说法。
如果那上座长老一开始就能注重学戒,赞叹制定戒法,像这样的长老是我所赞叹的,因为他从初始就乐于学戒的缘故。这被大师所赞叹的人,其余的人也将会去和他习近,亲附尊崇他,认同他的见解;由于见解相同的缘故,在未来世,他将长夜地获得义利。所以,对于那位长老比丘应当常赞叹他,因为他一开始就乐于学戒的缘故。对于中年比丘、少年比丘,也是同样的说法。」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八四二经注释:
1、说戒相应法:佛光阿含藏注引巴利本此处作「以学处相应之法语开示」。
2、「此沙门极赞叹是戒,极制是戒」:佛光阿含藏注引巴利本此处作「此沙门过份制欲」。
八四三、本经叙说世尊不赞叹不乐学戒者,赞叹乐学戒者。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如果众上座长老比丘自初始就不乐于学戒,不注重戒律,看见其他比丘一开始就乐于学戒,注重戒律,赞叹制定戒法时,他也不愿随时给予赞叹的话,我对于这样的长老比丘也是不予赞叹的,因为他自初始就不乐于学戒之故。为什么呢?因为大师如赞叹他的话,其余的人将会去习近他,亲附尊崇他,认同他的见解,因为和他见解相同之故,长夜将会受到没有利益的痛苦。所以我对于那位长老比丘,……对于中年比丘、少年比丘,也是同样的说法。对乐于学戒的比丘,就如前经的说法一样。」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八四四、本经解说三学的内容意义。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三种增上之学。是那三种呢?就是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怎样叫增上戒学呢?就是比丘能安住于戒律,具足威仪、行处,看见微细罪就会生起怖畏,受持学戒,这样就叫做增上戒学。怎样叫增上意学呢?就是比丘远离了一切邪恶不善之法,有觉、有观,由于远离贪欲而生起喜乐,圆满地安住于初禅,……乃至圆满地安住于第四禅中,这样就叫做增上意学。怎样叫增上慧学呢?就是比丘对这苦圣谛能够如实知道,对这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也都能如实知道,这样就叫做增上慧学。」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有关「三学」的其余经文,都如前面四念处经里所说一样。
如禅经所说,同样地,有无量、无色二经。如四圣谛经所说,像这四念处、四正断、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四道、四法句、止观修习等经,也是如此的说法。
八四五、本经叙说圣弟子若成就四不坏净,则命终后,得生天上,获十种法。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毗舍离国猕猴池边的重阁讲堂里。
那时,有时一位离车族的调象师,名叫难陀,他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
当时,世尊告诉离车难陀说:「如果圣弟子能成就四种坚定不移的净信,那么他想求得寿命,就能获得寿命;想求得好色身、勇力、安乐、才辩、自在,便都能获得。是那四种净信呢?就是成就对佛陀坚定不移的净信,成就对法、僧坚定不移的净信,成就圣戒。我看见这样的圣弟子在这人世里命终之后,就会受生到天上,在天上得到十种善报。是那十种呢?就是得到天上的寿命、天上的妙色、天上的名称、天上的快乐、天上的自在,也得到天上的色、声、香、味、触五妙欲。如果这圣弟子在天上命终,来生于人世间的话,我看见他也会具足十事。是那十种呢?就是具足人间的寿命、人身的好色身、名称、快乐、自在,以及人间的色、声、香、味、触五妙欲。我说那位多闻圣弟子,不是由于他人而生信,不是由于他人而起欲愿,不是从他人听闻,不取他人的意志,也不因他人的思惟,我说他自己有如实的正慧知见。」
那时,难陀有位侍从告诉难陀说:「澡浴的时间已到,现在可以去了!」
难陀答说:「我现在不须要人间的澡浴了,我现在就以这胜妙之法来沐浴自己,那就是在世尊处获得清净的信乐。」
当时,离车族的调象师难陀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就从座席起来,向佛陀行礼后离去。
第八四五经注释:
1、不坏净:指坚定不移的信仰。
2、「我说彼多闻圣弟子,……我说彼有如实正慧知见」:比对「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难陀!此非我(佛陀自谓)闻于他之沙门、婆罗门所说之,乃我自知、自见、自悟而说。」南北所传说法有差异。
八四六、本经叙说若成就四不坏净,生活自然富足。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毗舍离国猕猴池边的重阁讲堂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如果圣弟子能够成就四种坚定不移的净信,那么他就不会在人世间过贫穷的生活,不用贫寒乞食,生活自然富足。是那四种呢?就是成就对佛陀坚定不移的净信,及成就对法、僧、圣戒坚定不移的净信。所以,比丘啊!你们应该如此学习:我将成就对佛陀坚定不移的净信,成就对法、僧坚定不移的净信,成就圣戒。」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八四七、本经叙说转轮王以不成就四不坏净故,虽享尽人世间之富贵权势,仍未断三恶道苦报;圣弟子以成就四不坏净故,虽乞食过活,却可解脱三恶道之苦。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转轮圣王七宝具足,成就了人世间的四种神力,称王四天下,身坏命终后,生于天上。虽然那转轮圣王七宝具足,成就了人世间的神力,称王四天下,身坏命终后,得生于天上,但他还是尚未断除地狱、畜生、饿鬼三恶道之苦报。为什么呢?因为转轮圣王没有得到对佛陀坚定不移的净信,对法、僧坚定不移的净信,也没有成就圣戒的缘故。
多闻的圣弟子虽然是穿著粪扫衣,挨家乞食,以草席为卧具;然而那多闻的圣弟子却得解脱地狱、畜生、饿鬼三恶道之苦。为什么呢?因为那多闻圣弟子对于佛陀有坚定不移的净信,对于法、僧有坚定不移的净信,成就了圣戒的缘故。所以,众比丘们…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