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一
八七三、本经叙说世尊告诸释氏,于法斋日及神足月应受持斋戒,修诸功德。(若又能直心,不谄不幻,接受佛陀教化),则能得喜乐,成就二种果位。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迦毗罗卫国的尼拘律园里。那时,有众多的释迦族人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
当时,世尊告诉众释迦族人说:「各位释迦族人们!你们在法斋日及神足月时,是否有受持斋戒,修作功德呢?」
众释迦族人答佛陀说:「世尊啊!我们在那些斋戒日,有时有受持斋戒,有时没有;在神足月里,有时有受持斋戒,修作诸功德,有时又没有。」
佛陀告诉众释迦族人说:「各位释迦族人们!你们这样做是不能获得善利的,你们可说是骄慢的人、烦恼的人、忧悲的人、恼苦的人了。你们为什么在那些斋戒日里,有时能受持斋戒,有时就不能呢?在神足月里,为什么也是有时能受持斋戒,修作各种功德,有时就不能呢?各位释迦族人们!譬如人们追求财利,每天不断地增长,一天积一钱,二天积两钱,三天积四钱,四天积八钱,五天积十六钱,六天积三十二钱,就像这样,这个人每日都不断地增长财利,到了八天、九天,乃至一个月后,他的钱财不就变得增多了吗?」
有一位长者回答佛陀说:「是的,世尊!」
佛陀告诉释迦族人说:「怎样呢?各位释迦族人们!像这个人他的钱财不断地增加,自然他将会获得钱财的增加。然而想要使我于十年之中,身心一向喜乐,且乐于多住禅定中,这样是否能获得呢?」
释迦族人答说:「不能,世尊!」
佛陀告诉释迦族人说:「那么是否能获得九年、八年、七年、六年、五年、四年、三年、二年、一年的喜乐,且内心乐于多住禅定中呢?」
释迦族人答说:「不能,世尊!」
佛陀告诉释迦族人说:「且搁置年岁不谈,是否能获得十月、九月、八月,乃至一月的喜乐,内心乐于多住禅定中呢?又暂置一个月不说,是否能获得十日、九日、八日,乃至一日一夜的喜乐,内心乐于多住禅定中呢?」
释迦族人答说:「不能,世尊!」
佛陀告诉释迦族人说:「我现在告诉你们,在我声闻弟子当中,有心地正直的人,他不谄媚,也不迷惑。我对于那个人,给予十年的教化,因为这样的因缘,那位弟子就能经百千万岁,一向喜乐,内心乐于多住禅定,是能如此的!且又暂置十年不谈,或者是九年、八年、乃至一年;或者是十月、九月,乃至一月;或者是十日、九日,乃至一日一夜,只要接受我的教化,到了明天早晨,我能使他得到殊胜的进境。在早晨教化他,乃至到了日暮时,也能使他得到殊胜的进境。因为这样的因缘,就能得到百千万岁的一向喜乐,内心乐于多住禅定中,成就二种果位,或者是斯陀含果,或者是阿那含果,因为那位弟子先已得到了须陀洹果的缘故。」
释迦族人告诉佛陀说:「慈悲的世尊啊!我们从今日起,对于一切斋戒日当会修持斋戒,乃至修持八关斋戒;也要于神足月时受持斋戒,随力而布施,修作诸功德。」
佛陀告诉释迦族人说:「真好啊!各位释迦族人们!这是真实重要的事!」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当时众释迦族人听闻了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行礼后离去。
第八七三经注释:
1、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一:佛光阿含藏注云:「本卷为丽本卷第四十一,今依印顺长老所编次序改为卷三十一」。
2、瞿昙:释迦族之姓。此指诸释迦族人。
3、法斋日:每半月末日及六斋日可受持八戒斋之日也,持此戒时,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身不涂饰香鬘及不观听歌舞、不于高广床座坐眠、不非时食。
4、神足月:又称神变月,为正、五、九等三个长斋月之异名。在此三个月中,诸天以神足巡行四天下,故称神足月或神变月。
八七四、本经叙说世尊教众多释氏教诫疾病困苦优婆塞、优婆夷时,应教授其成就对三宝的净信,并舍去一切顾恋贪欲,而希求涅槃。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迦毗罗卫国的尼拘律园里。
那时,有众多的释迦族人集聚在论议堂里,他们在这里议论着。当时,有释迦族人告诉释氏难提说:「我有时候会去拜见如来,恭敬供养他,有时候就不去了;有时候我也会去亲近供养那些有知识的比丘,有时候也就不去了。我也不知道具有智慧的优婆塞,对于智慧尚未究竟的优婆塞、优婆夷疾病困苦时,到底要如何说法来教化、教诫他们?现在我们应该一起去拜见世尊,拿这问题来请教他,如果世尊有所教导的话,我们就应该要信受奉行。」
那时,难提和众释迦族人就一起到世尊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告诉佛陀说:「世尊啊!我们众释迦族人集聚在论议堂里,在作议论时,有释迦族人告诉我说:『难提啊!我们有时候会去拜见如来,恭敬供养他,有时候就不去了;有时候我们也会去拜见那些有知识的比丘,亲近供养他们,有时候也就不去了。……就这样地广为解说,乃至如果佛陀有所教诫时,就应该要信受奉行。』我们今天就 请问世尊,有智慧的优婆塞,对于智慧尚未究竟的优婆塞、优婆夷疾病困苦时,应该如何说法去教化、教诫他们呢?」
佛陀告诉难提说:「有智慧的优婆塞应当去到被疾病所困而智慧尚未究竟的优婆塞与优婆夷处,用三种稣息处(恢复精神元气之法)来教授他说:『仁者啊!你应当成就对于佛陀坚定不移的净信,以及对于法、僧坚定不移的净信。』用这三种稣息处教授他后,应该再问他说:『你是否会顾念父母呢?』他如果会顾念父母的话,就应教导他舍弃,应告诉他说:『你顾恋父母就能活下去的话,那么就可以去顾恋;可是既不能由顾恋而得以活下去的话,那么还顾念什么呢?』他如果说已不顾恋父母的话,那么就应随喜地赞叹他。应再问他说:『你对于妻子、奴仆、钱财诸物等,是否会有顾念呢?』如果他答说会顾念,就应教导他舍弃,就如舍弃顾恋父母之法一样;如果他答说不会顾念的话,就应随喜地赞叹他。然后再问他说:『你对人间的五欲是否会顾念呢?』如果他答说会顾念的话,就应当告诉他说:『人世间的五欲(色、声、香、味、触)如恶露不净,会败坏发臭的,比不上欲界天上胜妙的五欲。』要教导他舍离人世间的五欲,而志愿希求天上的五欲。如果他又说已经远离了人世间的五欲,先前已能顾念天上胜妙五欲的话,就应随喜赞叹他,然后又告诉他说:『天上的胜妙五欲也是生灭无常、令人苦恼、不实际、会变坏之法,诸天之上还有有身的色界,胜过欲界天上的五欲。』如果他答说已舍弃了顾念天上的五欲,而顾念那有身色界胜欲的话,就应随喜赞叹他。然后又教导他说:『那有身色界的胜欲,也是生灭无常,会变坏之法,另有一种诸行息灭,得到涅槃,出离之乐,你应当舍离对于有身色界的顾念,而希求涅槃寂灭之乐,这才是最上等、最殊胜的安乐。』那位圣弟子如果已能舍离对有身色界的顾念,而乐于涅槃的话,就应欢喜赞叹他。就像这样,难提啊!那位圣弟子经如此先后依次教诫、教授后,就能使他不会生起欲染的烦恼,证得涅槃,就好象比丘百岁寿命后,得到解脱涅槃一样。」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释氏难提等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行礼后离去。
第八七四经注释:
1、稣息处:呼吸之法谓之稣息,即获得元气之法。若净信三宝时,亦可获得精神力,故喻之为稣息处。
2、恶露:谓身上不净之津液,如脓血屎尿等。恶,憎厌。露,津液。
八七五、本经叙说世尊告诉菩提,莫言与世尊为亲属故得善利,具足四不坏净方为善利。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迦毗罗卫国的尼拘律园中。
那时,有位释迦族人,名叫菩提,他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告诉佛陀说:「真幸运!世尊啊!能出生成为世尊的亲属,我们很快地就得到了善利。」
佛陀告诉菩提说:「你不可这样说:『我得到了善利,是因为和世尊是亲属的缘故。』菩提啊!所谓善利的意义,就是对于佛陀有坚定不移的净信,对于法、僧也有坚定不移的净信,成就圣戒的意思。所以,菩提啊!你应该这样修学:我将对于佛陀有坚定不移的净信,对于法、僧有坚定不移的净信,成就圣戒。」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释氏菩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行礼后离去。
八七六、本经叙说圣弟子若成就四不坏净,则诸天必于天上为之记说来生天上。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迦毗罗卫国的尼拘律园中。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如果圣弟子能够成就对于佛陀坚定不移的净信,这时,那些先前由于已成就对佛陀坚定不移净信的因缘,而得往生诸天的人,都会很欢喜的赞叹说:『我因为已成就对于佛陀坚定不移净信的缘故,所以才受生到这天上的善道来。那位圣弟子现在能成就对于佛陀坚定不移的净信,由这因缘,也将会来受生到这善道的天上。』对于法、僧如果有坚定不移的净信,成就圣戒,也是同样地说法。」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八七七、本经叙说四种须陀洹道法。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四种须陀洹(初果、预流果)的道法│亲近善男子、听闻正法、内心正确思惟、依照法的次第去修习。」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八七八、本经叙说成就四不坏净,是须陀洹之道法。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四种须陀…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