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利及所作功德,内心高兴得就像是自己所得所作一样,不生起嫉妒之心,也不会自我抬举,也不会轻视他人,所以只有迦叶比丘可入于檀越家中。」
那时,世尊又以手抚摸着虚空,然后问众比丘说:「你们意见怎样?现在我这双手是否有捉着虚空、缚着虚空、染着虚空呢?」
众比丘答佛陀说:「没有,世尊!」
佛陀告诉众比丘说:「只有迦叶比丘的心能经常如此,以不着、不缚、不染之心而进入檀越家中。」
当时,世尊又问众比丘说:「像那一类的比丘可向人清净说法呢?」
众比丘答佛陀说:「世尊您是正法的根本,正法的眼目,正法的凭依,希望您能广为解说!众比丘听闻之后,当会信受奉行。」
佛陀告诉比丘们说:「你们要仔细地听!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解说。如果有比丘以这样的心理为人说法:有那些人对我生起清净信心了呢?这些是本来已经、或者就将供养我衣服、饮食、卧具、汤药的人吗?如此而说法的话,就叫做不清净的说法。
如果又有比丘为人说法时,这样地想着:世尊显现的正法、戒律,能使人远离一切炽然的苦恼,不用多久,就能以这现今之身,由自己觉知,得正向涅槃之境。而一切众生却都沉溺于老、病、死、忧、悲、恼苦之中,这些众生如果能够听闻正法的话,由于真义的利益,就能得到长夜的安乐。以这样正法的因缘,以如此慈心、悲心、哀悯心、想要使正法久住的心理而为人说法,就叫做清净的说法,也只有迦叶比丘有这样的清净心为人说法,以如来的正法、戒律,……乃至为了使正法久住的心理而为人说法。所以,众比丘啊!你们应当这样地修学、这样地说法,以如来的正法、戒律,……乃至为了使正法久住的心理而为人说法。」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八八八经注释:
1、如月譬住:譬如月之光亮柔和,不着、不缚、不染而行空。
2、新学:新加入僧团者,即新学比丘。
3、他家:南传相对经文类句作「在俗之家」。即檀越(施主)之家。
八八九、本经叙说若比丘欲入檀越家中,不能如理思惟,则彼不行施时,则心生屈辱,自生障碍。故比丘不应以得施之心而入于檀越之家。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如果有比丘想要进入檀越之家时,这样地想着:『他应当布施给我,不可不布施,要立即布施,不要渐渐布施,要多布施而非少布施,要布施精妙的而非粗陋的,要快速地布施,不要迟缓地布施。』以这样的心理而至檀越之家,如果他不布施,……乃至迟缓地布施,这位比丘心里就会感到屈辱。由于这样的因缘,他的道心就会退失,自己生起烦恼的障碍。
如果比丘想进入檀越之家时,他能这样地想着:『出家之人突然到了檀越家中,有何理由一定要他人布施,不可不布施,要立刻布施而非 渐渐布施,要多布施而非少布施,要布施精妙的而非布施粗陋的,要快速地布施而非迟缓地布施呢?』他以这样的想法而到檀越家中,如果人家不布施给他,……乃至迟缓地布施给他时,这位比丘心里都不会感到屈辱,也不会退失道心,不生起烦恼的障碍。而也只有迦叶比丘能够以这样的心理进入檀越之家。所以,众比丘啊!你们应当这样地修学,以这样的想法而进入檀越家:『出家人突然到檀越家中,有何理由一定要他人布施,不可不布施,……乃至要快速地布施而非迟缓地布施呢?』」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八九○、本经叙说佛陀教摩诃迦叶应教诫、教授诸比丘,摩诃迦叶答以今诸比丘难可教授,并将所见二比丘共诤事告佛,佛乃招该二比丘,予以教诫,使其悔过。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摩诃迦叶尊者住在舍卫国东园的鹿子母讲堂里。有一天下午,摩诃迦叶尊者从禅定中出定,走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
当时,世尊告诉摩诃迦叶尊者说:「你应该要为众比丘说法教诫、教授他们。为什么呢?因为我自己就经常在为众比丘说法教诫、教授他们,所以你也应该这样做。」
摩诃迦叶尊者告诉佛陀说:「世尊啊!现在那些比丘很难教导,有些比丘甚至不耐烦听法。」
佛陀问摩诃迦叶说:「你为何这样说呢?」
摩诃迦叶告诉佛陀说:「世尊啊!我看见二位比丘,一名盘稠,是阿难的弟子;另一名阿浮毗,是摩诃目揵连的弟子。他们二人一起在诤论谁较多闻,各自言说:『你过来吧!我们一起来论辩,看谁知道得多?谁知道得较殊胜?』」
这时,阿难尊者就在佛陀后边,拿扇子为佛陀搧凉,他告诉摩诃迦叶尊者说:「摩诃迦叶尊者啊!您且息怒!迦叶尊者啊!您且安忍!这二位年少比丘实在没有智慧又无正智。」
摩诃迦叶尊者告诉阿难说:「你且安静不要插话!以免我在僧众聚会时质问有关你的事情(指阿难未教好弟子之事)。」
当时,阿难尊者便即保持静默。
这时,世尊吩咐一位比丘说:「请你前往盘稠比丘及阿浮毗比丘住处,跟他们说:『大师有话要告诉你们。』」当时,那位比丘接受指示,立即到盘稠比丘及阿浮毗比丘住处,跟他们说:「大师有话要告诉你们。」
这时,盘稠比丘及阿浮毗比丘答说:「遵命!」便立即一起前往拜见佛陀,他们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
当时,世尊就问二人说:「你们二人,真有一起争辩,各自言说:『你过来!我们试着一起论辩,看谁知道得较多,谁知道得较殊胜。』吗?」
二位比丘答佛陀说:「是真的如此,世尊!」
佛陀告诉二位比丘说:「你们是修持我所说的修多罗(契经)、祇夜(重颂)、受记(记说)、伽陀(讽颂)、优陀那(自说)、尼陀那(因缘)、阿波陀那(譬喻)、伊帝目多伽(本事)、阇多伽(本生)、毗富罗(方广)、阿浮多达摩(未曾有法)、优波提舍(论议)等教法(十二分教),所以才彼此相诤论,各自言说:『你过来!我们试着一起论辩,看谁知道得较多,看谁知道得较殊胜。』的吗?」
二位比丘答佛陀说:「不是的,世尊!」
佛陀问二位比丘说:「你们难道不是用我所说的修多罗……乃至优婆提舍等教法,去调伏自己,止息自己的烦恼,而自己求得涅槃的吗?」
二位比丘答说:「是遵照您的教法,世尊!」
佛陀告诉二位比丘说:「你们既然知道我所说的修多罗……乃至优婆提舍等教法,你们二位愚痴之人还应互相诤论,谁知道得较多,谁知道得较殊胜吗?」
这时,二位比丘就向前对佛陀顶礼,一再告诉佛陀说:「世尊啊!我们向您悔过!善逝啊!我们向您悔过!我俩真是太愚痴,所作不善,不能明辨事理,竟然互相诤论。」
佛陀告诉二位比丘说:「你们确实知罪悔过了,知道自己的愚痴,所作不善,不明事理,以致互相诤论。现在你们已经自知罪过,自见罪过,有所知见而悔过,那么在未来世就会生起律仪戒。由于哀悯你们无知的缘故,我现在就接受你们的忏悔,希望能使你们增长善法,始终不再退减。为什么呢?因为若有自知罪过,自见罪过,有知见而悔过的人,在未来世定会生起律仪戒,始终不再退减。」
当时,这二位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行礼后便离去。
第八九○经注释:
1、修多罗……优婆提舍:此即所谓的十二分教,又叫十二部经,即把一切经教的内容分为十二类:
一、修多罗:译作契经,即长行,是以散文直说法相,不限定字句者,因行类长,故称。
二、祇夜:译作重颂,既宣说于前,更以偈颂结之于后,有重宣之意,故称。
三、受记:又作记说、记别、授记,是记佛为菩萨、或诸声闻授其成佛时名号的记别。
四、伽陀:译作讽颂,即孤起,不依前面长行文的意义,单独发起的偈颂。
五、优陀那:译作自说,即无问自说的教示及偈颂集。
六、尼陀那:译作因缘,述说见佛闻法,或佛说法教化的因缘。
七、阿波陀那:译作譬喻,佛说种种譬喻以令众生容易开悟的经文。
八、伊帝目多伽:译作本事,是载佛说各弟子过去世因缘的经文。
九、阇多伽:译作本生,是载佛说其自身过去世因缘的经文。
十、毗富罗:译作方广,谓佛说方正广大之真理的经文。
十一、阿浮多达摩:译作未曾有,记佛现种种神力不思议事的经文。
十二、优婆提舍:译作论议,指以法理论议问答的经文。
2、不善不辩:别译杂阿含经第六卷第七经此处作「作不应作,所作不善」。辩,同辨。不辩,即不能辨明事理。
八九一、本经叙说于诸善法无信敬心等与有信敬心等之差别。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摩诃迦叶尊者住在舍卫国东园的鹿子母讲堂里,下午时分,他从禅定中出定,去到世尊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
佛陀告诉迦叶说:「你应该教授、教诫众比丘,为众比丘说法教诫、教授他们。为什么呢?因为我就常为众比丘说法教诫、教授他们,所以你也应该这样做。」
摩诃迦叶尊者答佛陀说:「世尊啊!现在的比丘们实在很难为他们说法,如果为他们说法的话,就会有一些比丘感到不耐烦、心不欢喜。」
佛陀问迦叶说:「你是因为什么缘故,所以这样说呢?」
摩诃迦叶告诉佛陀说:「世尊啊!或有比丘对于一切善法全无信敬之心,如果听闻他人说法,他就反会退失善法。或有邪慧之人对于一切善法,不知精进,没有惭愧心,毫无智慧,如果听闻他人说法的话,他就反会退失善法。或者有人被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惑五盖所覆障,行为傲慢凶暴,内心忿恨,…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