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雜阿含經卷第叁十一▪P3

  ..續本文上一頁利及所作功德,內心高興得就像是自己所得所作一樣,不生起嫉妒之心,也不會自我擡舉,也不會輕視他人,所以只有迦葉比丘可入于檀越家中。」

  那時,世尊又以手撫摸著虛空,然後問衆比丘說:「你們意見怎樣?現在我這雙手是否有捉著虛空、縛著虛空、染著虛空呢?」

  衆比丘答佛陀說:「沒有,世尊!」

  佛陀告訴衆比丘說:「只有迦葉比丘的心能經常如此,以不著、不縛、不染之心而進入檀越家中。」

  當時,世尊又問衆比丘說:「像那一類的比丘可向人清淨說法呢?」

  衆比丘答佛陀說:「世尊您是正法的根本,正法的眼目,正法的憑依,希望您能廣爲解說!衆比丘聽聞之後,當會信受奉行。」

  佛陀告訴比丘們說:「你們要仔細地聽!好好地思考!我將爲你們解說。如果有比丘以這樣的心理爲人說法:有那些人對我生起清淨信心了呢?這些是本來已經、或者就將供養我衣服、飲食、臥具、湯藥的人嗎?如此而說法的話,就叫做不清淨的說法。

  如果又有比丘爲人說法時,這樣地想著:世尊顯現的正法、戒律,能使人遠離一切熾然的苦惱,不用多久,就能以這現今之身,由自己覺知,得正向涅槃之境。而一切衆生卻都沈溺于老、病、死、憂、悲、惱苦之中,這些衆生如果能夠聽聞正法的話,由于真義的利益,就能得到長夜的安樂。以這樣正法的因緣,以如此慈心、悲心、哀憫心、想要使正法久住的心理而爲人說法,就叫做清淨的說法,也只有迦葉比丘有這樣的清淨心爲人說法,以如來的正法、戒律,……乃至爲了使正法久住的心理而爲人說法。所以,衆比丘啊!你們應當這樣地修學、這樣地說法,以如來的正法、戒律,……乃至爲了使正法久住的心理而爲人說法。」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八八八經注釋:

  1、如月譬住:譬如月之光亮柔和,不著、不縛、不染而行空。

  2、新學:新加入僧團者,即新學比丘。

  3、他家:南傳相對經文類句作「在俗之家」。即檀越(施主)之家。

  

  八八九、本經敘說若比丘欲入檀越家中,不能如理思惟,則彼不行施時,則心生屈辱,自生障礙。故比丘不應以得施之心而入于檀越之家。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如果有比丘想要進入檀越之家時,這樣地想著:『他應當布施給我,不可不布施,要立即布施,不要漸漸布施,要多布施而非少布施,要布施精妙的而非粗陋的,要快速地布施,不要遲緩地布施。』以這樣的心理而至檀越之家,如果他不布施,……乃至遲緩地布施,這位比丘心裏就會感到屈辱。由于這樣的因緣,他的道心就會退失,自己生起煩惱的障礙。

  如果比丘想進入檀越之家時,他能這樣地想著:『出家之人突然到了檀越家中,有何理由一定要他人布施,不可不布施,要立刻布施而非   漸漸布施,要多布施而非少布施,要布施精妙的而非布施粗陋的,要快速地布施而非遲緩地布施呢?』他以這樣的想法而到檀越家中,如果人家不布施給他,……乃至遲緩地布施給他時,這位比丘心裏都不會感到屈辱,也不會退失道心,不生起煩惱的障礙。而也只有迦葉比丘能夠以這樣的心理進入檀越之家。所以,衆比丘啊!你們應當這樣地修學,以這樣的想法而進入檀越家:『出家人突然到檀越家中,有何理由一定要他人布施,不可不布施,……乃至要快速地布施而非遲緩地布施呢?』」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八九○、本經敘說佛陀教摩诃迦葉應教誡、教授諸比丘,摩诃迦葉答以今諸比丘難可教授,並將所見二比丘共诤事告佛,佛乃招該二比丘,予以教誡,使其悔過。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摩诃迦葉尊者住在舍衛國東園的鹿子母講堂裏。有一天下午,摩诃迦葉尊者從禅定中出定,走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

  當時,世尊告訴摩诃迦葉尊者說:「你應該要爲衆比丘說法教誡、教授他們。爲什麼呢?因爲我自己就經常在爲衆比丘說法教誡、教授他們,所以你也應該這樣做。」

  摩诃迦葉尊者告訴佛陀說:「世尊啊!現在那些比丘很難教導,有些比丘甚至不耐煩聽法。」

  佛陀問摩诃迦葉說:「你爲何這樣說呢?」

  摩诃迦葉告訴佛陀說:「世尊啊!我看見二位比丘,一名盤稠,是阿難的弟子;另一名阿浮毗,是摩诃目揵連的弟子。他們二人一起在诤論誰較多聞,各自言說:『你過來吧!我們一起來論辯,看誰知道得多?誰知道得較殊勝?』」

  這時,阿難尊者就在佛陀後邊,拿扇子爲佛陀搧涼,他告訴摩诃迦葉尊者說:「摩诃迦葉尊者啊!您且息怒!迦葉尊者啊!您且安忍!這二位年少比丘實在沒有智慧又無正智。」

  摩诃迦葉尊者告訴阿難說:「你且安靜不要插話!以免我在僧衆聚會時質問有關你的事情(指阿難未教好弟子之事)。」

  當時,阿難尊者便即保持靜默。

  這時,世尊吩咐一位比丘說:「請你前往盤稠比丘及阿浮毗比丘住處,跟他們說:『大師有話要告訴你們。』」當時,那位比丘接受指示,立即到盤稠比丘及阿浮毗比丘住處,跟他們說:「大師有話要告訴你們。」

  這時,盤稠比丘及阿浮毗比丘答說:「遵命!」便立即一起前往拜見佛陀,他們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

  當時,世尊就問二人說:「你們二人,真有一起爭辯,各自言說:『你過來!我們試著一起論辯,看誰知道得較多,誰知道得較殊勝。』嗎?」

  二位比丘答佛陀說:「是真的如此,世尊!」

  佛陀告訴二位比丘說:「你們是修持我所說的修多羅(契經)、祇夜(重頌)、受記(記說)、伽陀(諷頌)、優陀那(自說)、尼陀那(因緣)、阿波陀那(譬喻)、伊帝目多伽(本事)、阇多伽(本生)、毗富羅(方廣)、阿浮多達摩(未曾有法)、優波提舍(論議)等教法(十二分教),所以才彼此相诤論,各自言說:『你過來!我們試著一起論辯,看誰知道得較多,看誰知道得較殊勝。』的嗎?」

  二位比丘答佛陀說:「不是的,世尊!」

  佛陀問二位比丘說:「你們難道不是用我所說的修多羅……乃至優婆提舍等教法,去調伏自己,止息自己的煩惱,而自己求得涅槃的嗎?」

  二位比丘答說:「是遵照您的教法,世尊!」

  佛陀告訴二位比丘說:「你們既然知道我所說的修多羅……乃至優婆提舍等教法,你們二位愚癡之人還應互相诤論,誰知道得較多,誰知道得較殊勝嗎?」

  這時,二位比丘就向前對佛陀頂禮,一再告訴佛陀說:「世尊啊!我們向您悔過!善逝啊!我們向您悔過!我倆真是太愚癡,所作不善,不能明辨事理,竟然互相诤論。」

  佛陀告訴二位比丘說:「你們確實知罪悔過了,知道自己的愚癡,所作不善,不明事理,以致互相诤論。現在你們已經自知罪過,自見罪過,有所知見而悔過,那麼在未來世就會生起律儀戒。由于哀憫你們無知的緣故,我現在就接受你們的忏悔,希望能使你們增長善法,始終不再退減。爲什麼呢?因爲若有自知罪過,自見罪過,有知見而悔過的人,在未來世定會生起律儀戒,始終不再退減。」

  當時,這二位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行禮後便離去。

  

  第八九○經注釋:

  1、修多羅……優婆提舍:此即所謂的十二分教,又叫十二部經,即把一切經教的內容分爲十二類:

  一、修多羅:譯作契經,即長行,是以散文直說法相,不限定字句者,因行類長,故稱。

  二、祇夜:譯作重頌,既宣說于前,更以偈頌結之于後,有重宣之意,故稱。

  叁、受記:又作記說、記別、授記,是記佛爲菩薩、或諸聲聞授其成佛時名號的記別。

  四、伽陀:譯作諷頌,即孤起,不依前面長行文的意義,單獨發起的偈頌。

  五、優陀那:譯作自說,即無問自說的教示及偈頌集。

  六、尼陀那:譯作因緣,述說見佛聞法,或佛說法教化的因緣。

  七、阿波陀那:譯作譬喻,佛說種種譬喻以令衆生容易開悟的經文。

  八、伊帝目多伽:譯作本事,是載佛說各弟子過去世因緣的經文。

  九、阇多伽:譯作本生,是載佛說其自身過去世因緣的經文。

  十、毗富羅:譯作方廣,謂佛說方正廣大之真理的經文。

  十一、阿浮多達摩:譯作未曾有,記佛現種種神力不思議事的經文。

  十二、優婆提舍:譯作論議,指以法理論議問答的經文。

  2、不善不辯:別譯雜阿含經第六卷第七經此處作「作不應作,所作不善」。辯,同辨。不辯,即不能辨明事理。

  

  八九一、本經敘說于諸善法無信敬心等與有信敬心等之差別。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摩诃迦葉尊者住在舍衛國東園的鹿子母講堂裏,下午時分,他從禅定中出定,去到世尊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

  佛陀告訴迦葉說:「你應該教授、教誡衆比丘,爲衆比丘說法教誡、教授他們。爲什麼呢?因爲我就常爲衆比丘說法教誡、教授他們,所以你也應該這樣做。」

  摩诃迦葉尊者答佛陀說:「世尊啊!現在的比丘們實在很難爲他們說法,如果爲他們說法的話,就會有一些比丘感到不耐煩、心不歡喜。」

  佛陀問迦葉說:「你是因爲什麼緣故,所以這樣說呢?」

  摩诃迦葉告訴佛陀說:「世尊啊!或有比丘對于一切善法全無信敬之心,如果聽聞他人說法,他就反會退失善法。或有邪慧之人對于一切善法,不知精進,沒有慚愧心,毫無智慧,如果聽聞他人說法的話,他就反會退失善法。或者有人被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惑五蓋所覆障,行爲傲慢凶暴,內心忿恨,…

《雜阿含經卷第叁十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